admin 发表于 2024-9-4 00:02:50

部编版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部编版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导读:近几年中考历史试题中无一例外地都有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和生活的命题,而且分值比例呈上升趋势。这不但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历史这门学科既源于社会、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时代主题。因此,认真学好历史学科至关重要。以下是部编版初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与梳理,以供参考和学习,希望广大学生注意查看。

第十三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

(1)背景:①历史原因:蓄谋已久,既定国策②根本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为摆脱经济危机③有利时机:国共第一次内战,给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2)经过: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发动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不抵抗,随后日军侵占东北三省。

(3)影响: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东北军民组织抗日义勇军,共产党派杨靖宇组织游击队,抵抗日本的侵略)

2十四年抗战

提出“十四年抗战”的意义:①有利于完整还原抗日战争历史过程②有利于客观反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③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④有利于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十四年抗战的特点:全民抗战;持久抗战;顽强抗战;团结抗战;正义之战。

3西安事变

(1)背景:①根本原因: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②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共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③国民政府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十七路军将领杨虎城接受了中共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④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剿共,督促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的红军。

(2)目的:逼蒋抗日

(3)经过:1936年12月12日,西安,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4)中共的态度: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放西安事变。

(5)结果:中共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周恩来提出:只要蒋介石答应抗日,就释放他。经中共和各方面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6)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7)启示:①共产党不计前嫌,愿意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这表明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政党②在大敌当前之时,中国各阶层采取各种方式赞同或支持抗日,把民族利益摆在首位,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4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附近军演,借口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向守军进攻,发动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指挥部队抵抗,先后牺牲。

5八路军和新四军

“七七事变”以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将北方的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将南方的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6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及对中国抗战的作用

(1)平型关大捷

1937年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意义:取得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台儿庄战役(正面战场)

1938年春,日军进攻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意义: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共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打击了日本侵略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

(3)百团大战(敌后战场)

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意义: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7南京大屠杀

(1)概况: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三十万人以上。(2014年全国人大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它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2)认识:南京大屠杀是抗战时期中国人民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蹂躏最惨痛的一幕,充分显示了法西斯的残暴,暴露了法西斯势力反人类、反社会的反动本质和罪恶本性。

(3)启示:①牢记历史,勿忘国耻②知耻而后勇,努力学习,凝聚力量,奋斗拼搏③以史为鉴,面向未来④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燃,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8中国共产党“七大”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时间、地点:1945年4月、延安。

(2)内容:①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②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③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开国大典标志着这一目标的实现)

(3)历史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9抗日战争的胜利

(1)抗战胜利的进程

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每年9月3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10月台湾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宣告日本在台湾50年殖民统治的结束)。

(2)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①根本原因: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团结抗战②共产党坚持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敌后抗战,配合国民政府的正面作战③战争的正义性,爱国华侨和国际人民的支持④日本失道寡助

(3)抗战性质

①对内:民族解放战争(全民族抗战)②对外:世界反法西斯侵略战争

(4)历史意义

①国内意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取得的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血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②国际意义: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侵略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

10抗战精神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②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③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民族气概④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英雄气节⑤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启示:①坚持党的领导②落后就要挨打,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全民族团结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③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敢于抗击侵略的斗争精神④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⑤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俱伤

11比较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日本全面战争)

(1)不同点:①领导力量:前者:清政府统治腐败,慈禧太后不顾民族和国家安危;后者: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敌②民众动员:前者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后者: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③战略战术:前者: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后者:两大战场相互配合,中共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④国际环境:前者:列强偏袒日本;后者: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国际人民支持中国抗战⑤战争结果:前者中国战败,后者中国胜利⑥对中国的影响:前者: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后者:(抗战的国内意义)

(2)相同点:①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而发动②以征服中国为目的③都对中国人民进行了大屠杀④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给中国带来空前的灾难。

(3)启示:①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决反对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②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行友好外交,壮大世界和平力量,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③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亚洲包括日本人民带来灾难,应时刻警惕日本的右翼势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部编版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