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10-2 19:29:58

高考生物实验类试题的解法4步总结

编者按:2018年高考仅仅还有9天,很多考生、家长和老师都在关心、谈论、猜测今年的高考生物会考什么、怎么考?从近2年全国卷高考生物试题看,全国卷命卷的风格相对稳定,尤其在实验类试题的考查上。为此,特选“高考生物实验类试题的解法总结”一文,送予考生,算是临考前一种嘱咐,提前祝大家高考顺利!

高考生物实验类试题的解法总结

吴志强 (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

中学生物的必修部分,概括起来可以说,可以是由四个系统构建起来的主线。即由细胞为核心的细胞系统、由遗传与变异主导的基因系统、由宏观和微观视野下的稳态系统和以生物实践和探究的实验系统。其中,实验系统是近年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难点部分。下面就应试中出现的一些常用实验方法,简单的总结为“一二三四”,以期为高三复习教学提供参考。

一、单一变量寻找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的确认是实验试题解答的第一步,一般通过对单一变量的分析很容易能找寻出实验的目的。实验设计的“变量”有三种: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通常所说的实验设计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中的“单一变量”就是指自变量。有的试题可以根据题目信息,直接写出实验目的。试题中往往出现“验证×××”或“探究×××”的字眼,此即为该实验的目的。也有些试题没有相关的文字信息,而是给出实验装置或实验现象,要求考生推断实验目的。这种试题难度较前一种情况,难度要大些,试题考查的目的更多是理性思维的水平上。因此,在高三复习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再寻找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此即实验的目的。

例1.下图表示3株经充分“饥饿”处理的长势相同的同种植株,放在透光的不同钟罩内。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2/1727868598793_0.jpg

该实验的目的是。

答案:探究CO2浓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

解析:此类试题实验目的的确认方法是首先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再寻找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此即实验的目的。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2/1727868598793_1.png

二、双变量探究类实验设计巧解

“具备初步探究一些生物学问题、恰当评价和完善实验方案的能力”是高考生物的能力要求之一。考题中常出现同时探究甲、乙两种变量对实验结果影响的题目,其实验设计的一般思路是:首先,设计对照组,在甲、乙两种变量都存在而且适宜的条件下或甲、乙两种变量都不存在条件下进行实验一;其次,设计两个实验组,在单一对照的原则下,仅改变甲变量,进行实验二;仅改变乙变量,进行实验三。预测实验现象并进行结果分析,可以根据实验一、二、三的现象,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得出实验结论。①如果实验一、二、三的现象相同,说明甲、乙两种变量对实验结果均没有影响;②如果实验二、三的现象相同,与实验一的现象不同,说明甲、乙两种变量对实验结果均有影响;③如果实验一、二的现象相同,与实验三的现象不同,说明只有乙变量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④如果实验一、三的现象相同,与实验二的现象不同,说明只有甲变量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例2.酵母菌在氧气充足条件下不能进行酒精发酵,有同学认为是氧气抑制了酵母菌无氧呼吸,也有同学认为是有氧呼吸产生的ATP抑制了酵母菌无氧呼吸。请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在氧气充足条件下不能进行无氧呼吸的原因。

供选的实验试剂和用品:锥形瓶、酵母菌细胞(试剂1)、质量分数5%的葡萄糖溶液、酵母菌破碎后经离心处理得到的只含有酵母菌细胞质基质的上清液(试剂2)和只含有酵母菌细胞器的沉淀物(试剂3),ATP溶液、蒸馏水、其他常用器材和试剂。

完成下列实验步骤:

(1)取锥形瓶等连接成如下装置三套,依次编号为A、B、C。1号锥形瓶中都加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3号锥形瓶中都加澄清的石灰水。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2/1727868598793_2.png

(2)A装置的锥形瓶2中加入;B装置的锥形瓶2中加入;C装置的锥形瓶2中加入。

(3)A、B、C三套装置均先持续通入氮气5min,去除锥形瓶中的氧气,再将A、B、C三套装置分别作如下处理:A套,B套,C套。

(4)将三套装置放在温度适宜(25—35℃)的相同条件下培养相同时间(8—10h)。

(5)观察,判断是否进行无氧呼吸。

预期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应结论:

①;

②;

③;

④。

答案:(2)10mL的试剂2、10mL质量分数5%的葡萄糖溶液、2mL蒸馏水;

10mL的试剂2、10mL质量分数5%的葡萄糖溶液、溶液;

10mL的试剂2、10mL质量分数5%的葡萄糖溶液、2mL蒸馏水(试剂量强调等量,对用量不作具体要求)(3)持续通入N2;持续通入N2;持续通入空气;(5)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预期实验结果并提出相应结论:①若A套变浑浊,B套变浑浊,C套变浑浊,则酵母菌无氧呼吸不受ATP抑制,也不受氧气抑制;②若A套变浑浊,B套不变浑浊,C套不变浑浊,则酵母菌无氧呼吸既受ATP抑制,也受氧气抑制;③若A套变浑浊,B套变浑浊,C套不变浑浊,则酵母菌无氧呼吸不受ATP抑制,受氧气抑制;④若A套变浑浊,B套不变浑浊,C套变浑浊,则酵母菌无氧呼吸受ATP抑制,不受氧气抑制。

解析:本题要求同时探究氧气、有氧呼吸产生的ATP是否抑制了酵母菌无氧呼吸,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实际就是题中所提供的试剂2,根据方法提示,做3组实验:

实验一:氧气、有氧呼吸产生的ATP都不存在的条件下的酵母菌无氧呼吸;

实验二:只有有氧呼吸产生的ATP存在的条件下的实验;

实验三:只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的实验。可以表示如下: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10mL试剂2

10mL 5%的葡萄糖溶液





溶液





持续通入N2或持续通入空气

持续通入N2

持续通入N2

持续通入空气

现象

注:“+”表示添加 “—”表示没有添加

三、三段分析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一般由三段组成,即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因变量的观测指标+实验具体过程描述。自变量的作用(反应)原理,即“为什么这么做”。这需要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密切关注实验目的及题干信息,注意充分利用题干的提示或联系教材基础知识进行准确描述。因变量的检测原理(或操作原理、现象原理),即“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

例3.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及用具,食品卫生质量检验人员设计了一个检测稻米新鲜程度的简易实验。

实验目的:根据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强弱来鉴别稻米是新稻米还是陈稻米。

材料、用具:新稻米、待测稻米、质量分数为1%愈创木酚(氧气存在时被氧化成红褐色物质,与氧浓度呈正相关)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两支具塞试管,分别编号为A和B;A管内放入适量的新稻米,B管内放入等量的待测稻米。

第二步:用移液管分别往两支试管内加入等量且适量的质量分数为1%的愈创木酚溶液,浸没稻米,盖上试管塞,充分摇匀,静置一段时间后,弃掉多余液体。

第三步:将两支试管中浸有1%愈创木酚的稻米分别倒入两个对应编号的培养皿中,用镊子摊开,然后,用移液管吸取体积分数为1%的过氧化氢分别滴入培养皿内的稻米中,使所有稻米都浸有过氧化氢。

第四步:一段时间后,用放大镜观察两培养皿中稻米的颜色变化。

预期结果及结论:A培养皿中的新稻米呈红褐色。B培养皿中的待测稻米若颜色很浅或几乎无色,则是陈稻米;若待测稻米颜色也呈红褐色,则是新稻米。

请依据实验目的和实验流程,正确分析预期结果及结论,准确书写相应的实验原理:。

答案:植物体内的过氧化氢酶在有过氧化氢存在时,能使某些酚类物质(如愈创木酚)氧化成红褐色物质,其颜色的深浅与酶活性呈正相关。

解析:实验原理可以依据已知的实验目的和材料书写,也可以在实验完成后,根据实验的过程和步骤等来书写。其内容一方面侧重于写出为什么这样操作,另一方面侧重于写出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这里面涵盖了:自变量作用的科学依据,操作自变量的原理和因变量获得的原理等。依据实验目的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强弱”,再结合实验材料用具可知,因变量为“质量分数为1%的愈创木酚氧化后的颜色变化”。因此,实验原理可概括为:①植物体内的过氧化氢酶在有过氧化氢存在时,能使愈创木酚氧化成红褐色物质;②愈创木酚氧化后颜色的深浅与酶活性呈正相关。

四、四步规范书写实验步骤

每年的高考试题都会出现实验设计类的试题,有的是需要写实验思路,有的直接要求完善实验步骤。这其中暴露出最多的问题就是考生的书写和表达能力的缺失。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教师要尤为关注对实验步骤的规范书写。

生物学实验规范的步骤大致可分为四步,(1)材料分组编号(设置对照实验),这里需要注意材料应具有“同一性”,分组应具有“随机性”,编号应具有“规范性”。(2)对不同的对象施以不同的处理(控制自变量)。施加实验条件时,需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如实验组添加试剂时,对照组须添加等量蒸馏水,有时须添加等量的该生物的等渗溶液。(3)给以相同且适宜的条件(控制无关变量),排除或隔离无关变量对实验效果的影响。例如在验证“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的实验中,有一组要求无生长素,需开花前,用纸袋将雌花套住,隔离外来花粉的干扰。(4)实验结果的观察与记录(因变量的预测)。将两套或多套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或用相应方法处理,如振荡、加热等),一段时间后观察做好记录(一般是计算出平均值);A组中出现了……现象,B组中出现了……现象,或A组比B组……,或A组……的长度等于(大于、小于)B组……的长度等。

例4.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格里菲思想研制出能够抗肺炎双球菌的疫苗。我们知道,肺炎双球菌初次进入小鼠体内后,一般先要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将其内部隐藏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并传递给T细胞。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作用于小鼠体内的B细胞,B细胞进而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肺炎双球菌的抗体发挥免疫效应。有人设想抗R型细菌的抗体也能抗S型细菌(R型细菌可以作为S型细菌的疫苗)。请为他设计一个实验验证这一想法:

实验目的:验证抗R型细菌的抗体也能抗S型细菌(R型细菌可以作为S型细菌的疫苗)。

实验原理:动物体受到外界抗原性物质刺激可以产生特异性抗体,将抗原消灭。

实验材料:小鼠若干只、S型活菌、R型活菌、生理盐水、注射器等。(提示:可用生理盐水配制一定浓度的活菌液,但浓度和剂量不作要求)

实验过程:

①;

②;

③。

实验结果及结论:甲组小鼠存活,而乙组小鼠死亡,说明抗R型细菌的抗体也能抗S型细菌(R型细菌可以作为S型细菌的疫苗)。

答案:实验过程:①取小鼠若干只,均等地分成两组,分别编号为甲组和乙组②在甲组小鼠体内注射用生理盐水配制的R型活菌液1 mL,在乙组小鼠体内注射生理盐水1 mL③一段时间后,再分别给甲、乙两组小鼠注射用生理盐水配制的S型活菌液1 mL,观察两组小鼠的生活状况

解析:通过对实验目的“验证抗R型细菌的抗体也能抗S型细菌”的分析,可知本实验设计的自变量是抗R型细菌的抗体的有无。再依据实验结果及结论,不难对实验过程进行设计。具体来说,可以对小鼠进行分组编号,如将小鼠均等地分为甲和乙两组,然后一组施以变量(一定量的用生理盐水配制的R型活菌液)处理,另一组进行等量(生理盐水)对照。一定时间后,分别对两组小鼠注入一定量的用生理盐水配制的S型活菌液,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现象。

五、结语

不同的划分标准,会出现不同的高中生物实验类别。如按实验类型可分为“显微观察类”、“验证鉴定类”、“调查模拟类”和“探究设计类”;按考点可分为“实验目的和原理”、“实验方法和操作”、“实验结果和结论”;按高考题型可分为“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评价和修正性实验”;按试题题材类型可分为“文字信息类”“曲线数据类”“表格数据类”。无论是哪种类型,都需要考生具备生物科学研究和理性思维等核心素养。这些都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之一。

高中生物教材中提供了形式、内容丰富的实验教学材料。高中生物实验既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形式,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教师要积极利用教材中的实验教学素材组织高三复习教学,遵循一个“扎牢基础知识”到“提高解题技能”到“内化规律方法”的过程。充分重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养成,在实验设计和实践活动过程中,改变教学方式,敢于创新,更好更快的帮助学生形成科学观点和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学会科学方法和技能,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考生物实验类试题的解法4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