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10-2 20:03:38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研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研究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法律意识的重要载体,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现阶段,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策略,导致学生难以深度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更无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而案例教学法与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相符合,既可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又可以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有助于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法,紧密结合教材内容与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理解知识。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通过科学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案例教学指的是教师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故事、材料等,提升学生的知识学习效率。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案例教学的应用价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串案例,切实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拉近教材与生活之间的距离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虽然穿插了很多的案例,但与学生真实的生活并不完全契合,导致学生的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得不到高效培养。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实际生活,科学搜集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故事、材料等,可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而提升学生的知识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将自己的知识体系建构起来。

(二)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课堂趣味性、吸引力不足,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材内容相比,案例具备典型性、生动性与真实性特点,可显著优化课堂氛围。同时,教师利用图片、视频等方式生动呈现案例,能够将学生参与互动的热情调动起来,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深层对话与交流,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知识本质。

(三)增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单单依靠教师讲解无法帮助学生深入掌握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而案例教学可以紧密联系理论内容与生活实际,在提升学生知识学习效率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印象。同时,案例教学还可以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运用技巧,在日常行动中充分落实,这样能够更好地实现课程育人目标。

二、案例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针对性现阶段,部分教师虽然认识到案例教学的优势,但选择的案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导致案例教学的优势得不到体现。因此,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要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课堂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案例故事和材料,这样学生才能够深入参与到课堂当中,勇于发表个人的意见和观点,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掌握相应知识。

(二)主体性过去很多教师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用标准答案取代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严重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而在案例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引导学生自主体验、思考探究学科内容,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

(三)启发性启发性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深度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提出与解决问题,帮助学生高效建构理论知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思考探究能力。从案例教学角度来讲,一方面,教师选择的案例要具备启发性,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启发和引导;另一方面,教师在案例教学实践中,要科学设计启发性问题,鼓励学生通过探究、讨论等掌握相应知识。

三、案例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筛选与组合教学材料,增强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过去很多教师单单依据自身想法确定教学目标,或将他人确定的现成品照搬过来,没有紧密联系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有效性得不到保证。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改变传统思想观念,充分考虑课程整体目标与班级学生情况,科学确定章节教学目标,以便将教学目标的指导作用发挥出来。2.符合国家社会发展要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教师要将国家、社会发展的实际与需求纳入考虑范围,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功能,设定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3.围绕三维课程目标。过去一些教师单单从知识增长、能力提升等方面设定教学目标,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层面的要求,难以充分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功能。因此,教师要紧密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三维目标,明确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各个层面的目标,既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情感素养。4.尽量简洁明确。如果教学目标过于模棱两可,将会影响目标导向功能的发挥。因此,教师应尽量利用能够直接观察、测评的词语设定教学目标。

(二)选取教学案例案例教学主要依托案例来实施,教师所选择的案例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案例偏离教学主题,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但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而且会阻碍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1.与教学目标相符合。教学目标是教师选取案例的依据,案例的中心意思必须符合此节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如果案例脱离教学目标,将难以顺利完成此节课的教学任务。同时,教师要对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等因素进行考虑,选取适当数量的案例,避免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堆砌大量的案例,否则学生将难以深入思考与分析案例。2.具备时代性、真实性与典型性特征。和其他学科相比,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时代性较强。因此,教师要尽量选择时代感较强的案例,这样既可以满足案例教学的实施要求,又可以帮助学生对社会的发展动向进行及时了解。同时,教师要选择真实的案例,这样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吸引过来,拉近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应用课堂所学知识,进而有机统一知和行。如果教师随意编造案例,学生参与案例分析与讨论的热情将会逐渐消失。例如,在学习《亲情之爱》一课时,为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教师可引入汶川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例。当灾难来临时,一位母亲用跪爬的姿势保护着襁褓中的孩子,最终孩子成功获救,而这位母亲却失去了生命。通过这一案例,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此外,教师选择的案例应具备典型性特征,依托某一典型案例阐释普遍规律,这样案例教学的优势才能够得到全面体现。3.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相符合。过去一些教师主要依靠自身经验选择案例,导致很多学生难以充分理解案例,参与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在选取案例时,要全面考虑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实际认知水平等,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读懂案例。

(三)重视课前准备为提升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教师要在课前环节做好准备工作,以便保证案例教学的有序性和科学性。1.充分熟悉案例。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所选的案例,全面分析与掌握案例中包含的信息,找出学生易忽视及难理解的知识点,提前准备相应的引导策略。2.引导学生预习。如果教师在课堂中直接向学生呈现陌生的案例,学生不仅难以快速理解,而且会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因此,教师要提前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了解个别案例,以便提升课堂学习效率。3.合理安排教学时间。通过采用案例教学,可显著扩充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如果教师不能够提前规划教学流程,将难以保证教学进度。因此,教师要依据此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案例讨论等各个环节的大致时间进行预估,科学分配有限的课堂时间,避免预期教学进度受到影响。

(四)丰富呈现方式如果教师一直采用单一的方式向学生呈现案例,即便案例内容较为生动和有趣,学生也会逐渐丧失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结合案例主题与学生兴趣爱好,运用多元化的案例呈现方式。1.文字形式。此种呈现形式在案例教学实践中应用较多,教师提前印制文字材料,在课堂教学时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与分析案例内容,之后组织开展案例分析、讨论等活动。2.语言形式。部分案例具有较为简单的内容,教师可直接利用语言进行描述。和其他呈现形式相比,此种形式最为简单,但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否则学生将难以顺利提取案例中的有效信息。在具体实施中,教师要采用通俗易懂、具备感染力的语言向学生生动介绍案例内容,且对语速进行合理控制,保证班级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案例内容。3.多媒体呈现。相较于文字和语言呈现形式,多媒体能够融合图片、视频、音频等诸多元素,具备较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通过应用多媒体呈现形式,可有效结合静态课堂与动态课堂,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将大量的信息快速传递给学生,促使案例教学的实效性得到提升。例如,在学习《走近教师》一课时,为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差异,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电影《功夫熊猫》的片段。电影片段的趣味性十足,可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观看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浣熊老师”与“乌龟老师”教学风格的差异。

(五)引导学生讨论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通过让学生深入讨论案例内容,可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角度,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案例中蕴含的知识。为保证案例讨论效果,教师需注意以下两方面的内容。1.合理选择讨论方式。就现阶段来讲,讨论式、辩论式是案例讨论的主要形式。讨论式指的是教师综合分析教学目标、案例内容,将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深入的讨论,以便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问题,保证问题具备较强的开放性,以便让学生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中提升认识。辩论式指的是教师将案例内容呈现给学生后,将两个相互矛盾的观点提出来,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通过开展辩论活动,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激活,看待问题的角度能够得到拓展,而且学生的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可得到锻炼与提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选择贴合教学目标的辩题,避免与课堂主题内容有所偏离。2.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主动转变自身角色定位,着重发挥引导、组织、参与等功能。具体到案例讨论环节,一方面,教师要采用科学的引导策略,密切关注学生的讨论进度,适时地将不同深度的问题提出来,用以引导学生的讨论过程。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要精心把握引导的“度”,避免过多干涉学生的讨论过程,否则教师的思路将会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方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精神。另一方面,不同学生具有差异化的学习水平、个性特点与合作能力等,偏离主题、争执不休等情况很容易出现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干预,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讨论效果。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如果讨论内容与主题偏离,要适时地给予提醒。当学生难以达成一致意见时,教师可让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在此过程中,另外一组要认真倾听、深入分析对方的观点,避免任由学生自由争论。此外,完成讨论活动后,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评价和总结。针对学生所提出的多种观点,教师要客观地进行评价,不能够单单对某一种观点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要表扬、鼓励学生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当学生提出的部分观点存在认知偏差时,教师要先将观点中合理的地方挖掘出来,再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有待商榷的地方,这样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全面地认知自己的讨论结果。综上所述,通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引入真实生动的案例素材,不但课堂教学内容能够得到丰富,而且可以增强教学过程的具体性、形象性与直观性,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紧密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情况,合理选取教学案例,科学组织案例分析讨论活动,依托案例帮助学生高效理解和吸收知识,切实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邵宏海.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文学少年,2021(17).

[2]邓琳.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东西南北(教育),2021(7).

[3]汪莹.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课堂内外(初中教研),2022(1).

[4]齐素芳.谈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东西南北(教育),2021(2).

[5]唐黎灵.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女人坊,2021(11).

本文档由香当网()用户上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