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10-2 21:04:17

2020年高考语文解读:语文关键能力是突破点,考查学生思维能力

7月7日上午,2020年高考的语文考试落下帷幕。当考场内的学生放下笔,考场外掀起了激烈的探讨。    今年的语文命题,尤其是作文题,引发了一波热度。有网友说:时代是作文的暗线,作文是时代的伏笔。就今年的语文题而言,我们确实能从中发现教育发展的伏笔。语文关键能力成为考查的突破点,作文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对学生思维认知能力的要求,整体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2/1727874257210_0.jpg

考查内容:语文关键能力是突破点

2020年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这一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其中,关键能力被视为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它强调通过试题考查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知识获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群、思维认知能力。

今年的语文试题总体而言以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六项关键能力为突破点,涵盖了知识获取、实践操作和思维认识三个层次的能力考查,探索学科能力考查的科学途径。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2/1727874257210_1.jpg

1、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阅读是获取知识信息、提高认知的基本途径,关系着一个人德、才、学、识的完善和提升。在考查阅读理解、信息整理能力方面,试题重视对“读什么、如何读”的引导,提升思维能力和审美水平。

以全国Ⅰ卷的文学类阅读为例,材料节选自海明威的短篇小说《越野滑雪》,小说长于对滑雪的精彩描述和主人公细微的心理描写,试题由此出发,引导学生突破传统阅读惯性,与作品对话,产生情感共鸣。

全国Ⅰ卷实用类阅读聚焦“新基建”,引导学生从多个文本中全面获取这项政策的出台背景、基本内涵、发展前景和国际反响等相关信息,试题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特点,加大了对信息整理能力的考查力度。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2/1727874257210_2.webp

2、聚焦语言表达和应用写作能力

应用写作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个人、集体、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书面交流与表达,都可以成为应用写作的考查内容。

以今年的作文试题为例,既有过去常见的应用性文体,如全国Ⅰ卷写一篇参加“历史人物评说”主题班会的发言稿,全国Ⅱ卷写一篇“携手世界,共创未来”的演讲稿;也有新的应用写作形式,如全国新高考Ⅱ卷要求学生以《中华地名》节目主持人身份,写一篇“带你走近”的主持词。

山西省运城国际学校的魏智渊表示这篇作文,要特别注意文体,注意交际语境,否则易跑偏。“带你走近……”以及主持词本身,就做了高度的限定。如果写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和著名人物,关键是不能写散了,要写出一个地方的灵魂,最核心的东西,用灵魂的东西串起这些方面。所以,家乡附近有比较著名景点的同学,就可能占了优势。这也是这个题目不公正的地方。

当然,也有取巧的办法,就是讲一个故事,将地方特征与自己的独特经历联系起来。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2/1727874257210_3.webp

3、提升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有专家分析:今年的语文试题加强了对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这一特点在作文命题中尤为明显。

“批判性思维属于高阶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审慎思考、分析推理。辩证思维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思维领域的鲜活表征,要求学生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中部的周鹏认为今年的高考作文整体上优于过去,作文题突显了对理性思辨的重视。例如,在全国卷的三套试题中,全国Ⅰ卷要回答“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涉及选择判断和破立思辨;而全国新高考Ⅰ卷探讨“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全国Ⅲ卷的“如何为自己画好像”,都有理性思辨的考查。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2/1727874257210_4.jpg

具体分析而言,全国Ⅲ卷作文“如何为自己画好像”通过设置充分的思辨空间,由浅入深考查学生对这两项能力的综合运用。

首先,学生需要对试题材料进行细读辨析,挖掘其中内含的逻辑关系:认识自我的困难,如何克服这一困难,以及认识自我的意义,这三个环节构成辩证统一的整体。

其次,学生还要运用辩证思维从中提炼出三对重要的辩证关系:自我作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镜子与自画像、个体与社会。

最后,写作任务将学生拉到生活实践中,一方面促使学生批判性地探究,“画好像”中“好”的标准何在、具体内涵是什么;另一方面启发学生认识到,“画好”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上述三对关系。

整个作文题的材料、情境和任务设置,就在“如何”的思考与“画好”的求索中,使学生体会到理论思辨与现实实践的辩证统一。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2/1727874257210_5.jpg

全国卷Ⅰ“齐桓公、管仲、鲍叔,对哪个感触最深”这一题目在福建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何捷看来,第一点依然是以读促写或者读写并进的命题模式,通过传统文化经典故事的回顾促进读书,以班级读书会的形式组织讨论,实现读与写的同步发展,这是从命题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读写同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提示,提示所有高中生读和写一定要同步发展。

第二,非常注重审辩式思维的考查。尽管这试卷给出的材料是历史上流传已久的经典故事,或者众人已有定论的一些经典结论,但试题再次引导同学们站在各自的角度,凭借各自的阅读人生,社会体验,以个人的立场来叙述,书写个性化的见解。这就是弘扬审辩式思维,主张个性化解读,这对当代高中生是提出了一种创新精神、独立精神、思辨精神的提示。

第三,这次作文,比较好地去除了对以有素材的套用,在命题上给了方向,做了限制,让学生在指定的范畴内进行作文,同时又给足了学生发挥的空间,这样一来,就使得考试甄别作用、选拔作用,在这次的命题中,得到比较好的体现。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2/1727874257210_6.jpg

针对全国新高考Ⅰ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这一题目,山西省运城国际学校的魏智渊认为其背后包含了辩证思维的过程:平时,人与人之间似乎很近,熙熙攘攘,但实际上心灵隔得很远;特殊时刻,人与人之间不得不被隔开,但联系反而加深了,因为必须联合面对共同的敌人。

由于在作文中加了疫情的背景,写成记叙文,或者散文,更容易提升作文的层次。距离与联系的辩证法,比较容易弄清楚。这个辩证法,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就要思考,写疫情中谁与谁的距离与联系?

可写的内容很多,例如医务人员、教师、夫妻……但是,最容易写,也最容易打动人的,是亲子和师生,尤其是师生。因为网课把师生隔开,又联系起来了,容易入手。亲子之间不容易写,但可以反向立意,原来没有矛盾,因为朝夕相处,差异又显现出来了。也可以用议论文或散文写成主旋律,但是主题不容易升华。一定要升华,可以升到大国情怀或者人类之爱上面。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2/1727874257210_7.jpg

除了上述三道作文题,上海卷作文谈论“转折”,直问“人对事物发展是否无能为力?”。引导学生从个体、群体和人类等角度关注发展进程中的转折,思考人在转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提出了挑战。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的马骉认为,今年上海题在给考生相对开阔的思考空间和相对自由的谋篇机会的同时,暗设了好几个攀越有一定难度的阶梯。

“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的进程无能为力”这一关键信息,很是考验考生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力、人类进化的省醒力和应对转折的思辨力,当然也检测考生的布局谋篇的设计架构能力和规范得体的语言运用能力。而考生平时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生活视野和学科积累的差异就会成为文章层次和品质的差异。

聚焦整体:立德树人为导向

在突显语文关键能力之外,今年的语文题也彰显了立德树人的导向。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2/1727874257210_8.webp

无论是全国Ⅰ卷中聚焦“新基建”的实用类阅读,还是全国新高考Ⅰ卷中对“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的关注,抑或是语言文字运用中篆刻艺术、潍坊风筝等语料,都紧扣时代脉搏,厚植国家情怀,拓展国际视野,增强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作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发布后的首次高考,语文试题中也注重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支撑,通过精心选择材料、设计题型、完善试卷结构等,加强教考衔接,促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落地。在试题设计上的一个体现就是增加主观题的设置,而这些以主观题形式呈现的新题型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

例如,全国新高考Ⅰ卷信息类阅读题“历史地理学”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这需要学生准确解读全部阅读材料,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并对材料准确理解、分析和综合,同时需要学生知道定义的要求,有利于鼓励学生发挥与创造。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2/1727874257210_9.webp

2020年的高考之难还体现在疫情产生的影响。而纵观语文科的试卷结构、难易程度和材料的情感取向,“稳”也是一大特色。首先是坚持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内”的原则,便于学生发挥,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从而能够以平静而积极的心态作答;其次,坚持公平原则,把考查重点放在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上,确保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高考平稳进行。

聚焦今年的高考语文卷,我们更能体会教育发展传递出的信号和转变:高考不应只发挥单纯的考试评价功能,要转向立德树人和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要注重高考评价理念向综合评价发展,注重高考评价模式向多维度转变。

今天是高考的第二天,把这句话献给所有考生——“愿你合上笔盖时,能有侠客收剑入鞘般的骄傲”。

来源 | 新校长传媒、校长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0年高考语文解读:语文关键能力是突破点,考查学生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