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青春是哪一版?盘点高中数学教材发展史
导语最近的人教版教材事件,将“教材”这一话题推上了风口浪尖。一本教材,不仅传递着知识,更构成了一代代人共同的青春回忆。
我们曾经很认真地“读”过每一本教材,但也只是“读”过而已。它只有寥寥几本,却占据了我们的高中三年。也许,它值得我们的进一步了解。
今天,借着一点模糊的记忆,我们来聊聊高中数学教材的发展史,也回忆一下我们的青春日子。
历史回顾
由于国内数学教材版本较多,所以本文主要谈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所出的高中数学教材(人教版),这也是全国范围内使用较广泛的教材。
从1950年至今,已有十一套高中数学教科书面世。它们不可磨灭地带有其时代特色,陪伴了一代代人的成长。
#白手起家:1950-1952年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人教社对当时流行的数学教科书进行了修订,于1950年出版了第一套全国通用的的数学教科书。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2/1727877805270_0.webp
葛氏平面三角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2/1727877805270_1.webp
范氏大范数
在建国初,文盲率高达80%,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扫除文盲,提高劳动大众的知识水平。在当时学习这套教材的学生,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他们这代人也成为了建设新中国的重要人才。
#筚路蓝缕:1952-1958年
为了弥补初套教材的种种问题,教育部于1952年成立了各科教学大纲起草委员会,拉开了新教材编写的大幕:在此后的六年间,一共出版了三套教材。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2/1727877805270_2.webp
第二套教材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2/1727877805270_3.webp
第三套教材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2/1727877805270_4.webp
第四套教材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国家还进行了“十年制学校”的改革试验。从无到有,艰苦探索,是这段时期的最佳代言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科书发展整体处于停滞阶段,中小学教科书由各地自己编写。
#如火如荼:1977-1995年
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改革开放的开始,高考的恢复,点燃了知识青年压抑已久的学习热情和奋斗意识,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知识的重要性。而正是第五到第八套教材,点亮了学子们的前行之路。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2/1727877805270_5.webp
第五套教材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2/1727877805270_6.webp
第六套教材
许多当年读过这些教材的人,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中流砥柱:张艺谋,著名导演,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俞敏洪,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李彦宏,百度创始人,1987年考入北京大学……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2/1727877805270_7.webp
第七套教材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2/1727877805270_8.webp
第八套教材
#继往开来:1996年至今
1996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供试验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第一份独立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这也标志着教材改革的序幕。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大学的扩招,这给了更多学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得大学生不再是“珍惜物种”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2/1727877805270_9.webp
第九套教材
这一时期已出版的三套教材中,03课标版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也是如今的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在高中阶段所用的教材。但让他们重温这些教材,他们想到的却可能是题山题海的应试教育和压力山大的同辈内卷。这也是社会发展到现在,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2/1727877805270_10.webp
第十套教材
结语
到这里,这篇文章就该结束了。或许我应该做一个强有力的总结,例如向教材的编写者致敬,或者痛批新教材的不合理之处,但我不想这样说,因为我不知道。
当2022年的自己透过教材回望高中意气风发的自己,一个更加成熟,一个踌躇满志,当他们的目光跨越时空相遇,他们各自在想什么?我也不知道。
于是我打算留一个开放性的结尾,我只知道,我的青春是03课标版。
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想起了什么,那就不妨再翻开那几本书来。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2/1727877805270_11.web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