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湖北卷评析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4/1725397454602_0.gif2024年湖北卷延续了2023年的风格,稳中求变,题型依然保持了15+4的模式,选择题中尝试加入了四选二的组合型选择题,继续加大对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以及中共党史的考查,选择题难度相比前三年继续加大,材料题则较为平和,容易上手。具体来说,有以下特点:
一、融入湖北特色地区史,厚植家国情怀
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制度、核心概念、阶段特征是构成历史学科必备知识和体现学科本质内核的重要内容。试题聚焦必备知识,强化高考的基础性导向,引导教学回归课程标准、回归教材,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同时引导学生要关注湖北地方特色和乡土历史,厚植热爱家乡、热爱荆楚文化的家国情怀。如选择题第1题考察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和山东龙山文化的出土陶器异同点,体现了新石器时代不同区系文化的交流性,彰显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并融入了湖北乡土史。凤凰咀遗址的出土,将襄阳城的城址发展史向前推进了两千年,显示出了蚩尤故里与万邦时代尧舜故里的经济文化交流,彰显了湖北文化的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选择题第5题考查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恢复分封制的目的异同点,汉高祖白马之盟曰“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明太祖朱元璋则遗诏曰“朕死以后,朝中若有奸臣作乱,各地藩王当进京勤王保驾”,这体现了“宗亲蕃屏”的治国取向。分封制的本意就是“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更加巧合的是刘邦与朱元璋都属于楚人,楚人在历史上具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敢为人先的首难精神。这一题迎合了今年的一个重大时事热点:4月26日,深圳博物馆与湖北省博物馆等湖北省10家文博单位承办的“藩屏天下:湖北明代宗藩文物特展”在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开幕,体现了高考并不回避时政热点的出题原则。
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科素养是在复杂情境中对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正确运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试题依托必备知识创设问题情境,考察学生核心素养达成度,尤其应该注重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选择题第2题考查秦汉时期以耕战立国的治国思想和以农为本的国家政策,体现了我国自古以来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选择题第3题考查唐代后期藩镇节度使的任命,有时候由亲王任命,有时候由宦官任命,这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治黑暗,中央集权衰落,宦官专权,藩镇独立性较强,外重内轻的格局,体现了出题人对国家治理的高度重视。选择题第4题考查南宋版图收归元朝四十年以来,元英宗对商税和地税的征收,体现了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以及元朝“北方租庸调,南方两税法”的因地制宜的赋税政策。
湖北卷材料题第16题考查从秦朝到西汉西域版图的变化,涉及到选择性必修一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相关内容,学生需要依据课本再认再现相关民族关系的史实,得出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敦煌、武威、张掖、酒泉)、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府的相关史实,认识到版图不断变化的原因在于秦汉国力的强弱、小农经济的成熟、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对匈奴的军事战争、边疆与内地民族发展的差异,而秦汉时期的边疆治理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推进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大。这正如历史学家夏曾佑所说:“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此题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湖北卷高考题立德树人的目标与厚植多元一体家国情怀的价值取向。
三、传承爱国主义红色基因,深化党史考查
立德树人是高考的根本任务,是新时代高考甄选功能的核心标准。本次试题特别注意了试题的政治导向,体现了无价值不入题的命题原则。坚持唯物史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促使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对价值观的认知内化。突出对党史的深入考查,选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践活动的相关史实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息,增强民族复兴的信心。
选择题的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继续加大了对“五史”的考察,如第8--9题考到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以及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发布的政策性文件,引发了各个解放区的激烈讨论,且相互歧义较大,但划分了一些细则和部门,这反映了中共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领导作风。这体现出了湖北卷传承爱国主义红色基因,深化党史考查的价值取向。
材料题第17题考察了我国在五四时期期刊报纸的特点和影响。五四前后,中国大地上涌现了诸如改造联合会、新教育共进社、曙光社、家庭建设讨论会等新式社团,可谓五花八门;同时,还涌现出了形式多样的新式期刊,如《建设》《秦劫痛话》《秦钟》《秦铎》《共进》《贡献》《新群》等。这些新式社团和期刊的大量涌现反映出当时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以及人们对新社会表现出极大的渴望,探索救国之路成为了时代旋律。通过五四时期创办期刊杂志,引进和翻译外国原著,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成立研究会和学会,深入到工人群众中,与五四群众运动相结合。这有利于推动思想解放和启蒙,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推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各地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四、放眼世界视野,坚持和平崛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选择题的世界史部分考察了二战后的反战思想,如第15题考到1950年代联邦德国在社会上拍摄了一些怀旧题材的电影,基本上是对纳粹电影的翻拍,描绘的是德国南部的一种乡村式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也没有经历过东西方美苏两大阵营势力的占领,这反映了联邦德国对二战和纳粹法西斯的深刻反省和厌战思想,试图重构德国国家的历史,推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体现了坚持和平崛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材料题第18题考察了二战后戴高乐访问拉丁美洲,法国本来一开始坚持殖民主义原则,最后不得不放弃对拉美的殖民政策。这题的考点出自选择性必修三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二战后戴高乐对于非洲殖民地阿尔及利亚不得不承认其独立,签署了《埃维昂协议》,这表明二战后法国的国际地位下降,以及战后欧洲殖民主义势力的崩溃。戴高乐在1958年调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外交政策,贯彻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独立外交路线,强调“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在1964年1月与新中国建交,并走访11个拉丁美洲国家,签订了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协定。戴高乐主义的核心是恢复发展法国的国民经济,促进欧洲经济一体化;反对美国控制,改善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通过戴高乐主义,扩大了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使法国重新成为欧洲大国;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兰西民族主义的排外性和扩张性。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2024年5月6日中法欧三方最高领导人在巴黎爱丽舍宫举行了会晤,这体现了湖北卷高考并不回避时政热点的出题原则。
湖北卷小论文第19题今年有所创新,题型改为了三选一,小论文相比前三年侧重史学理论视角,审题难度较为平和。其中之一的主题为关键物品的诞生完善了物品体系,以及物品使用的大众化。人类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交通、通信、电力等多个行业的技术革新,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考生可以依据材料中所给的内燃机、电子计算机,把时间和人物逐一交代,如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燃机驱动了汽车和飞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电子计算机诞生了人工智能和通讯网络电子设备,最后总结关键物品的出现,推动了世界物品体系的完整,以及科技文明的发展。
总之,2024年湖北卷高考题创新试题设问方式,凸显关键能力考查;优化试题情境设置,突出思维品质要求;强化基础主干考查,促进教学提质增效;强化立德树人,突出渗透“五史”内容;强化情境设计,彰显核心素养立意;设问形式多元,助力建构解题思路;密切结合学情,彰显人文绿色高考。
01
02
0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