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10-3 23:02:58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技巧,满满都是干货~

今天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技巧,满满都是干货~

文言文翻译

文言翻译歌诀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我们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其实,只要稍稍作一点准备,就会发现,历年的高考都有一定的规律。

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文;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说。从以往的选文看,高考虽说回避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但倡导并弘扬真善美是永恒的时代主题,结合当前反腐倡廉和社会舆论看,对忠臣廉吏的价值判断依然会影响高考文言文的选文。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

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三道题。第6题的题干如果是“对选文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那就是说75%的内容是正确的,极具参考意义。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先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文言断句】

答题技巧

总体原则是将初步断句的结果带进原文翻译,通则对,不通则错。

具体方法如下:

①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②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

③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④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⑤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文化常识题】

答题技巧

主要是基本文化常识的识记考查,不排除今年会把文化常识与文意理解结合起来考查。即:文学常识的概念叙述准确,但是结合文中解释的部分与文意不符。

因此,考生除了考前浏览复习古代职官表、古代科举制度常识等,还应该在临场注意辨析选项的表述,看是否要结合文意理解。

【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

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

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

★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是否通假或者活用。

好了,客观题做完了,可以把答案填入指定位置了。

填完后,拿出草稿纸,准备进入第二卷主观题的作答阶段。深呼吸之后,就开始吧!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打草稿。(第I卷答卷用时约40分钟)

【文句翻译题】

答题技巧

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把握大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三遍法

注意: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三、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留、补、删、换、调、选、固、意。

1.单“变”双法:古汉语单音节词,变为现代汉语双音节词。

2.替换法:古今异义词,变古语为今语。

3.保留法: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4.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翻译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5.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①数词后面增加量词②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③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如关联词语等。

6.调位法: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

7.意译,既是一种翻译的方式,也是一种翻译的方法。意译的情况:

①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

②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需分开翻译或补充。

③为了增强语势而用繁笔、渲染、铺陈手法的句子,译时要凝缩。

8.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重视语境

四、如何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1.字形推断法(形训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u)”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讠(言)、辶(走)、忄(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i)——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目——眼、尸 ——身体……

2.语境推断法

高考考查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翻译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断。

如高考试题要求选择文末“子访得之”的“访”字的意思:A.咨询,B.探望,C.寻求,D.访问。联系上下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子,自己生前曾购置有“千头木奴”,只有“寻求”一义合适,其余三个义项均不合文意。

3.课文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如:(1)高考“扬州辟从事吏”同课文的“连辟公府不就”中的“辟”;(2)高考“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3)上海卷中“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4)“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同课文的“便言多令才”。(5)高考“城之不拔者二耳”基本与“拔石城”同;(6)“齐人追亡逐北”完全同《过秦论》中的“追亡逐北”。

4.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括号内词语加点字的意义是我们平时熟悉的,借助熟悉的成语词义,就能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义。

5.对句判断法(语言结构推断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 。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

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②追亡逐北(“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③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被任用)

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动词,腰

戴)

⑤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字义同“灭”字)

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劳:忧思劳苦;逸豫:安逸享乐)

6.语法分析推断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如《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

【补充】

1.通假推断法:准确地判断通假字。

2.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

五、题型归纳

9.【文言实词题】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

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河流。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词义缩小。如“金”,古代泛指所有的金属,现代专指黄金。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3.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4.词义弱化。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如: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

5.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如: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史记·刺客列传》)

6.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无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为贬义词。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解答这类题目,有三点要注意:

第一,课内的主要古今异义词(包括偏义复词)要牢固掌握;第二,必须明白,古代文字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多:比如“亲戚”,古代是两个词“亲”和“戚”,而现代是一个词;再如“妻子”,古代是“妻”和“子”,现代是一个词;第三,必须分析给定词语古今不同的词性,并且结合本句或前后句理解。

【文言断句题】

一般是由大到小,由易到难,点面结合,句句突破。意思就是说,在标点之前,要认真通读全文,把容易断开的句子先断开,再依次缩小断句范围。对于疑难句子,要联系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词,仔细推敲,切不可顾前不顾后,粗心大意。

断句时,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现代汉语标点的规范。还应反复诵读,增强语感。断句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1.找名代

文言文中名词,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如以下两段文字: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鸿门宴》)

2.看虚词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他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

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3.明顶真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语势连贯。

如: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又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4.据排偶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5.依总分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 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如: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

这段文字始句为总起句,故应断为句。接着紧承始句,发“叹”,其中“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为总叹。下文分“夷以近、险以远”而至者“多、少”及其原因、结果,“有志者”“力不足”、“有志与力”而“无物”“相”者、“力足以至(而不至)”者、“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几种情况进行议论,最后又用“此予之所得也”作结。辨明哪些是“总”、哪些是“分”,又“分”几层,就可以大致断句了。

6.理对引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如: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又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

这段文字是孟子对梁惠王所说的话,故应用引号。孟子的话中又引用了某种人的话“非我也岁也”“非我也兵也”,故应用单引号。

7.察反复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3/1727967778472_5.png

知识干货

◆大一新生开学,一定要记住“4带4不带”,不然影响开学!

◆高中语文敬辞、谦辞汇总知识清单,暑假最后几天速速恶补!

◆高考语文理解性默写练习含答案,暑假背起来开学更轻松!

◆高中语文30个文言实词与成语结合记忆,让背诵变得更简单

◆【高频话题】哲理思辨类作文——得与失,想得高分作文必看!

◆写作素材 | 上百句名言,不怕写作文没素材,超级干货速速收藏

◆这所“电力大学”的毕业生,深受国家电网青睐,待遇比公务员还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技巧,满满都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