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动员全体本科生考研?别让考研异化成另一场高考
文|李 哲刚下高考火线,又上考研阵地?
近期,多所高校内部召开新一轮考研动员会。如泰山学院要求二级学院加强宣传引导,通过迎新工作、考研动员会、经验报告会、考研誓师大会、考研宿舍、考研之星评选等活动浓厚考研氛围,形成良好的考研生态;动员全体本科生,把考研作为自身发展的重大契机。
台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出,每一位同学都要重视考研,要把它作为大学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设定目标,提早谋划,早日付诸行动;学院将从考研奖励资助、考研导师配备、考研专业辅导、考研复习环境提升等方面入手,全方位支持同学考研。
这一幕幕是不是很熟悉?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4/1727985762105_0.webp
资料图,图文无关
越来越多的高校,把考研动员会开成了县中高考誓师大会。通过迎新工作宣传考研,这不就是从大一新生抓起吗?要求动员全体本科生,这不就是人人考研、考研至上吗?
不知道这些高校是怎么想的,是认定学历通货膨胀,本科学历不够用了,考研才有出路,所以学校顺应现实,为学生前途负责?抑或是延迟毕业,让就业率数据好看一点?
不管是哪一种,都让人嗅到了浓浓的功利主义味道。这绝不是高等教育该有的样子。
研究生就算扩招,也不可能所有的本科生都有机会读研。动员所有新生考研,让他们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到背书、做题上,而不是为就业做准备,真是对学生负责吗?如果他们的大学生涯是“考研的四年”,最后又无研可读,谁又为他们负责?
近些年,高等教育出现了一种现象,一些高校尤其是二本、三本院校,把考研率作为本科招生的一大卖点,仿佛本科教育并不重要,只是高考和考研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然而,教育部曾多次强调“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书记校长不是合格的书记校长,不参与本科教学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若一切为了考研,注重综合培养的本科教育又被置于何地呢?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4/1727985762105_1.webp
资料图
事实上,不仅大学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是书本教育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高中教学同样应该如此。只不过高考的竞争异化了、压抑了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现在,这种“唯升学率”的应试模式也向高等教育传导,令人担忧。
而在这些高校热衷于全体考研的同时,部分研究生在就业市场的地位,已经开始尴尬起来。
前不久,智联招聘发布的《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普通本科院校的硕士与博士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offer获取率仅为33.2%,同比下降17%,甚至低于同校本科毕业生43.9%的获得率。
某国企水务公司总经理分享他的招聘观:“宁愿每月支付5000元聘请本科生,也不愿用7000元招研究生。”他解释,随着行业技术门槛的下降和创新需求减少,企业更倾向于招聘愿意从事基础工作且薪资要求低的员工。
日前,兰州大学在校研究生总量首次超过本科生的新闻,也引发热议。这类情况并不是个案。今年,清华本科生不足3800人,而研究生近1万人。复旦大学2022年新生15651人,博士硕士占比74%,本科生仅4120人。
高等教育层次“倒挂”的态势十分明显,这正常吗?
一个学校的考研率高,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好学校。学生步入社会后有怎样的工作表现,最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做出了怎样的事业,展现了怎样的品质,这才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成果的根本所在。
不可否认,一些企业招聘时确实很看重学历,考名校的研究生,确实能给求职者的简历镀金。但大部分企业并不只以学历筛人,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也是重点考察的内容。
坦白说,按照高考模式考出来的研究生,其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未必比认真学了四年专业课程的本科生强。后者在招聘市场的竞争力并不亚于研究生。高校若专业实力强,教学质量高,人才培养不与市场脱节,本科生学了一身本领,自然不愁找工作。这么大张旗鼓地鼓励考研,反衬出其对自身培养能力的不自信,难免让人怀疑是想要以考研率来遮盖拿不出手的就业率。
总之,不能让考研再异化成另一场高考,不能把大学变成高中Plus。不然,那将是高等教育的悲哀、无数学子的噩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