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10-4 10:05:13

命题研究 | 2024高考地理图像问题创新点解读

2024高考地理图像问题四大创新命题趋势解读

北京市正高级教师 马卫华

图像历来是高考地理试题的重要信息载体。试题命制中,图像能够将信息更加直观地传递给考生,它们可以将原本抽象的内容具象化、复杂的内容简洁化,拥有文字无法代替的重要地位。百考不厌的等值线图、亲和直观的景观图、撞击思维的示意图、有理有据的统计图、内容丰富的区域图等不同类型的图像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与往年相比,2024年高考地理试题在图像创新上有以下表现:

真实情境的景观图突出“以景观理”

越来越多的高考地理试题通过景观图提供真实、复杂的现实情境,以“鲜活”的景观贴近考生生活,并以此考查考生判断、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习身边地理知识的课程理念。

例如,2024年全国甲卷第6—8题的“冰川老鼠”景观图、新课标卷第1—3题的湖南双凤村转角吊脚楼景观图、安徽卷第18题喀斯特地貌区佛手种植景观图等,都是通过景观图直观地反映地理环境要素的特征,增强考生认知。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4/1728007513721_3.pn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4/1728007513721_4.png

解析

本题以阿拉斯加某冰川上分布的“冰川老鼠”的生存环境和内部特征为情境,“冰川老鼠”生存在极端环境下,结构独特,研究“冰川老鼠”的生态系统对研究极端环境下的生命形式和进化规律有重要价值。

(1)题干中提到“最”“增加”“冰面”“矿物质”几个关键词,从景观图中可以大致判断“冰川老鼠”的形态及生存环境。“冰川老鼠”生长在冰面上,冰蚀洼地冻融和冰川两侧的河流沉积不能增加冰面矿物质,排除A、B;粉尘含有矿物质,风力作用可以把冰面以外的粉尘搬运过来并沉降到冰面,增加该地冰面矿物质含量,为“冰川老鼠”的生长提供养分,C 正确;冰面砾石是经历较长时间物理风化的产物,其表面已稳定,风化矿物质再增加的可能性很低,D 错误。选C。

(2)“冰川老鼠”生长在冰面上,生存环境寒冷干燥,暖季应是“冰川老鼠”生长的主要季节。由材料可知,矿物质呈斑块状分布在冰面上,“冰川老鼠”通过滚动能获得冰面上的水和矿物质,即生长所需的养分,B 正确,A、C错误。“冰川老鼠”在暖季滚动会消耗热量,D 错误。选B。

(3)根据材料可知,苔藓球内部由生物体和有机残体交织,形成相对独立的生存环境,这 种相对独立是针对冰川表面而言的,苔藓球内部温度不易散失,所以其内部平均温度相对较高,A 正确;由于相对独立,缺乏与外部的大气交换,且自身生长消耗氧气,“冰川老鼠”内部氧气含量较低,B 错误;暖季“冰川老鼠”在滚动中吸收冰面水分,内部水汽含量较高,C 错误;“冰川老鼠”内部气压相对稳定,D 错误。选A。

名师解读

从杭盖草原到草毡层到“冰川老鼠”,近几年高考试题都关注了生物这一要素,以此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今后高考试题中依然会依据景观图提供真实情境,让考生通过观察进一步分析、推测和判断当地的真实环境,如判断生物生长的条件、影响生物分布的因素,从而认识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探究生物与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并借此考查区域地形、热量、光照、水分、土壤及其他生物要素之间的联系,关注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

多种主题的示意图突出“辨图说理”

示意图在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出现频次都很高,呈现的主题也越来越复杂。常见的地理示意图有原理示意图、过程示意图、分布模式示意图、剖面示意图等。

例如,2024年全国甲卷第9—11题青藏高原东缘的土层剖面图、甘肃卷第17题遂宁市锂电产业发展时间轨迹示意图、广东卷第1—2题4个阶段葡萄种植区自然要素变化示意图等。通过示意图构建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要求考生对相关地理事象进行基本原理、规律、特征等的分析,推理、归纳要素联系,并解决相关地理问题。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4/1728007513721_8.pn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4/1728007513721_9.png

解析

(1)读图分析可知,从阶段I 到阶段IV. 有机质含量越来越低,砾石含量越来越高,年均降水量变大,年均气温逐渐变低,说明在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过程中,新增种植区域气候冷湿,土壤贫瘠,A 正确,C 错误。从砾石含量判断出种植区没有趋向黄河两侧平原区,B错误;从向东南方向扩展推断出种植区没有趋向高海拔地区,D错误。选A。

(2)审题时重点关注变化,而引起变化的主要是人为因素。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从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④正确;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如税收办法、鼓励或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和类型的政策,都会影响农业生产,②正确;当地气候条件是相对稳定的因素,⑤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种植区有机质含量降低、砾石含量增加,说明肥沃的土地资源不多,③错误;企业示范效应提高了影响力,可以驱动葡萄 酒产业规模扩大,⑥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劳动力回流的信息,①错误。选D。

名师解读

本题依托葡萄种植区自然要素变化示意图,重点考查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原因。该示意图通过简化的图形反映葡萄酒产业四个阶段自然要素的变化特征、过程、关联等信息,因此要特别关注每个要素的变化,梳理相关要素的联系,整合有效信息。今后高考试题中,自然地理部分的示意图依然侧重考查原理分析,聚焦大气、地质及自然环境整体性等内容;人文地理部分的示意图依然侧重现象的解释,聚焦产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等主题。

形式多变的统计图突出“以量论理”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统计图的呈现形式越来越多样,通常要求考生认识图中各要素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因果关系,并解释或说明相关地理事物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影响等,考查考生归纳总结抓特征、对比分析找差异、综合评价得结论等思维能力。

例如,2024 年新课标卷第9—11题涉及不同覆盖面、不同深度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坐标图、广西卷第 11—13题涉及土壤含盐量实验数据、安徽卷第9—11题和广东卷第3—4题都以不同辐射量统计图进行情境命制,旨在考查地理主干知识。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4/1728007513721_13.pn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4/1728007513721_14.png

解析

(1)统计图提供的是我国镍资源的进口贸易量和出口贸易量,镍资源贸易产品结构变化特点可以从整体趋势和具体变化两个方面,从进出口贸易量和产品类型等角度进行概括,具体如下: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4/1728007513721_15.png

(2)结合材料可知,镍的用途广泛,在石油化工、新能源汽车、房地产、机械设备等方面都有应用,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扩大该产品的市场需求。从图1可以看出,不锈钢出口贸易量比较大,而不锈钢的上游是镍矿,可以促进镍产业的发展。我国在镍产业发展中有政府政策大力支持,可以引导行业健康发展,也可以挖掘镍产业的市场潜力。

(3)绿色生产是指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以管理和技术为手段,实施工业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使污染物的产生量最小化的一种综合措施。建议可以从生产前期的评估,开发过程中的污染控制及生产后期的“三废”处理,结合上中下游产业链的相关信息进行梳理,具体如下: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4/1728007513721_16.png

答案

(1)镍资源进口贸易量整体大于出口贸易量。进口贸易量呈波动上升趋势, 2013—2016年进口贸易量下降较为明显,进口产品从以不锈钢为主转变为以镍矿为主;出口贸易量2001—2017年整体呈增长趋势,2017年后出口贸易量呈下降趋势,出口产品以不锈钢为主,其他产品比重较小。

(2)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对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产品应用广泛,带动行业发展;不锈钢出口贸易量大,促进镍产业发展;支持性政府政策及法规引导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3)加强环境影响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加强废水处理和回收,确保达到排放标准;实现废渣和尾矿资源化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制定长期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强化财税支持,鼓励企业加大对镍矿资源综合利用的投入;加强科技研发,推动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培育专业人才,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积极参与国际镍矿资源利用相关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名师解读

本题以镍资源进出口贸易量统计图和镍产业链示意图为情境进行设问,以不同图像考查不同的主题。单一的统计图多分析一个要素,而统计图与其他图像结合,可以进行多个要素的叠加分析,这种组合形式会越来越多地在今后的高考题中出现。统计图与区域分布图叠加,可以考查区域分布的变化、原因;统计图与地质剖面图结合可以通过不同维度的数据变化进行地质作用的分析;统计图与城市出行方式结合可以考查不同出行方式的占比及健康出行措施。

不同尺度的区专题图突出“知地明理”

区域专题图是考查区域地理的重要载体,试题中区域图的呈现越来越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学科融合性。例如,2024年全国甲卷第37题洞庭湖地区的演化图、湖北卷第17题宁夏古灌溉工程演变图都体现了地理与历史的学科融合。除了时间尺度的呈现,2024年全国甲卷第36题厄瓜多尔区域图、安徽卷第19题南美洲的卡西基亚雷河和奥里诺科河流域图、广东卷第17题大连松木岛化工园区图等都以空间尺度呈现相关区域特征,考查考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4/1728007513721_20.png

解析

(1)遗址分布可以从数量和位置两个方面进行观察。读图1可知,与新石器时代遗址相比,汉代遗址数量较少,说明汉代陆地面积较小,河网湖沼广布;而新石器时代遗址较多,是因为当时这里更多区域为陆地,更适合人类活动;汉代遗址集中分布在西侧,中东侧没有分布,说明中东侧靠近河流下游方向,河网湖沼扩张,陆地面积缩小,而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广泛,说明新石器时代河湖较少,陆地较多,更适合居住。

(2)河床相对堤外不断增高是由于泥沙沉积,主要从泥沙来源进行分析。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流速慢,泥沙容易沉积;洪水流速快,输沙量大,当水量减小、流速减慢时,泥沙淤积于河床,河床抬高;荆江河段河道摆幅大,分汉较多,利于泥沙淤积抬高河床。为了达到较好的防洪效果,随着荆江河床的抬升,人们不断加高堤坝,而修筑荆江堤坝,割裂了长江与江汉平原的水沙联系,导致洪水被约束在荆江河段,难以向外漫溢,荆江河床淤积加速,导致河床相对堤外不断增高。

(3)“春溜满涨”到“夏秋连涨”即洞庭湖洪水时间发生了从春到夏秋的变化,这是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长江和四水的关系以及地质构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宋代以后,随着荆江河床泥沙的不断淤积,洞庭湖入湖水量的主要来源不仅有南部的湘、资、沅、澧四水,还有长江水。与四水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纬度较高,受雨带控制较晚,夏秋季降水量大,因此洞庭湖在夏秋季节水位较高。

(4)宋代以后,洞庭湖在面积扩张的同时深度变浅,其原因可以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自然方面主要是洪水增多带来泥沙沉积;人为方面主要是随着人口增长和农业发展,长江上游及湘、资、沅、澧四水流域的森林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水土流失加剧,长江挟带的泥沙量显著增多,这些泥沙在洞庭湖内沉积,导致湖床逐渐抬高,湖泊深度变浅。泥沙在湖盆沉积速度快于湖盆的沉降速度,从而导致深度变浅。

答案

(1)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多,汉代遗址数量少,说明新石器时代更多区域为陆地,更适合人类活动,而汉代河网湖沼广布;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广泛,汉代遗址仅分布在西侧,说明中东侧(下游方向)河网湖沼扩张。

(2)堤坝修筑导致洪水被约束在荆江河段,难以向外漫溢;洪水流速快,输沙总量大,(当水量减小、流速减慢时)泥沙在河床沉积,导致河床增高;为了达到较好的防洪效果,随着河床抬升,人们加高堤坝,该过程循环持续。

(3)宋代以前,洞庭湖入湖水量主要来自湘、资、沅、澧四水,四水流域纬度较低,春季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多降水,入湖径流量大;随着长江河床抬高,长江倒灌进入洞庭湖的水量增加;与四水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纬度较高,受雨带控制较晚;长江河床抬升导致洞庭湖水排泄受阻,叠加洞庭湖湖盆泥沙淤积,洪水期延长,出现“夏秋连涨”;气候变化导致夏季降水量增大。

(4)洞庭湖地区构造沉降,湖盆扩张;受人类活动破坏植被等影响,长江上游及湘、资、沅、澧四水流域水土流失加剧,注入洞庭湖的泥沙增加,泥沙在湖区沉积,导致湖盆变浅;湖盆变浅,相同的水量其水位更高、面积更大。

名师解读

本题以洞庭湖历史时期的形成和演化为情境,考查河流水文特征、湖泊水文特征等,探究自然地理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过程的影响。区域专题图像以不同的时空视角、跨学科的内容呈现考查考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考生以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事象,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解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认识区域特征,分析区域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种考查方式会在今后的高考试题中继续渗透。

文章来自《试题调研》地理学科第3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命题研究 | 2024高考地理图像问题创新点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