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10-4 15:05:59

2021年的高考历史试题还真有水平!

身为一名勉强摸到学术门槛的历史学本科生,高考已经是三年前的旧事了。奈何其社会影响力之大、对个体影响之久导致这旧事不可避免地要年年重提。

每到高考季,已经“上岸”的老学姐总忍不住走在关注历史真题的最前线(体会“隔岸观火”的快感)。虽然在如今“3+1+2”的全新高考模式下,当年的“全国一卷”都已不复存在。不过围观了改版后的全国卷(全国乙卷),笔者还是不得不感慨一句,全国卷永远的神。

随便扒拉几个题,我们来看看。

01 善书

论及中学历史教育,传统观念大多认为其至少要落后于学术界三年五载。

如果还想高考历史只是考考背诵记忆,你就大错特错了!近些年,随着大批985、双一流名校的历史学硕士、博士加盟高中,高中的历史教学水平不知被提高了多少!

譬如,以今年全国乙卷的第27题为例:

2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没错!这题考了“善书”!就算本科毕业的历史系学生都不一定知道什么是善书。放在高考题中来考察,足见出题人还是能够紧贴“学术前沿”的。

善书也就是“劝善之书”的意思,最被大众熟知的就是《了凡四训》,其宗旨不外是劝人行善积德,以换取将来的福报,其中贯穿的自然是一种因果报应的思想,有点像古代的“鸡汤文”。

善书在晚明时期突然火爆起来,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此前的儒家思想传播主要是依靠《四书》《五经》在知识分子圈子中构建护城河,但广大不识字的乡野村夫、匹夫匹妇就被无情忽略了。晚明的儒家士大夫觉得这样不行,要把儒家的主流价值观推广到更基层,向下层社会渗透。跟老百姓讲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又很难出“爆款”,就利用古老的“余庆余殃”、“福善祸淫”、“劝善惩恶”等思想资源来推动,达到“劝善化俗”的目的。

如果能理解这个背景,解答这道题就轻而易举了。

02 科举

再比如,全国乙卷第28题同样采用了书籍史的材料与研究范式

28.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

同为书籍史题目,本题所遵循的是“从书籍销量探讨文化取向”的基本逻辑,这也是传统书籍史研究最常见的思路之一。

这题最有迷惑性的选项是A,毕竟一会儿”废八股“,一会儿”经学书“,似乎是在讲科举的问题,再看看时间是1898年,离废除科举也没有几年了,”儒学地位颠覆“似乎挺有道理。但仔细阅读题干就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人家明明强调的是“经学书犹有人买”,也就是说儒学的地位没有被颠覆。

D选项也有迷惑性,跟A选项其实比较性,都属于乍一看挺有道理,但结合题目来分析就不是那么回事。清末确实受到西学的影响日深,都这个题确实在告诉你,投资新学书籍不久会面临亏损,也从侧面说表示,西学影响力日益显著,但扔仍然构不成对儒学的颠覆。

毕竟,1898年科举制度没有废除,儒学被颠覆跟科举制度废除有莫大关系。

这就引向了学术界非常热点的一个问题,清末科举制的废除问题,这个知识点能考的东西很多很多很多很多……

进一步阅读可以参考下

1)曹南屏:《阅读变迁与知识转型:晚清科举考试用书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2018年。

2)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年。

3)韩策:《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社科文献出版社,2017年。

4)杨念群:《皇帝的影子有多长》,广西师大出版社,2016年。

btw,据说这材料可能转引自罗志田先生的文章,!

03一头驴

还有一道让人印象深刻的题目,2021年全国乙卷30题

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

A男尊女卑观念消亡

B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C按劳分配得到实施

D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

这道题很有水平,不动声色考了很多知识点。开头冷不丁“土改后”三个字务必引起注意,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线索,1947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开启了翻天覆地的“土改”运动,题目中的太行山区就是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

A的话太过了,男尊女卑消亡,就不会存在升斗的区别了。

C按劳分配得到实施题目中体现不出来,你哪里就知道男人干活儿比女人多?

D太绝对,传统的伦理秩序被颠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再说男人的财权显然比女人大,男尊女卑并未消失。

这题没有讲什么大道理,也没有抽象地去让你填土地改革的意义。而是从一个不起眼的小事中,让考生自己去分析、去体会土改对于乡村社会的冲击。

04冰嬉图

再说一道有点“坑爹”的题!

比如2021年湖南卷第6题:

图1再现了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的场景。这一作品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4/1728025559621_0.png

图1 《冰嬉图》(乾隆时期)

A.显示宫廷画的神韵意趣       B.透露清代军事训练松弛

C.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D.反映清朝宫廷生活奢靡

说实在的,这道题拿给我做,我的第一反应也是:冰嬉?安陵容重获盛宠?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4/1728025559621_1.jpg

就算拿给百度,它也是这么想的——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4/1728025559621_2.jpg

这题答案是选C,但题目出的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因为ABCD四个选项都有一定的道理,你能说这话显示不出宫廷画的神韵?你能说一群八旗子弟去溜冰不算武备松弛?你能说大冬天搞一场溜冰不算奢靡?

……

只是如果出题去考察宫廷画的意蕴、清朝武备松弛、军队奢靡很无聊,因为根本不用通过这幅画去分析,这些都是腐朽的封建王朝必备的丑陋面。

事实上,从民俗的角度进行考察其实是相当漂亮的设计,但出题人为何偏偏不指明冰嬉是满族传统民俗活动?提供这样的信息对于考查学生“从民俗交融理解民族交融”的认识过程没有任何影响,反而会明确地引导、告知他们,本题是在考察什么知识。

或许,出题人常常担心提供过多信息会降低题目难度,从而降低区分度。然而不提供足够的信息可能反而会使学生“跑偏”,以至于根本没达到出题人所设计的知识点或能力考察目的。

05 一点废话

作为一名平平无奇的师范生,笔者认为这种融合了史学前沿与学术热点的题目出现在高考试卷中还是很有必要的。

每个历史学学生都知道,进入专业学习,对史实的背诵早已成为最不重要的事情。但我们会发现,在高考试题走向前沿与创新的今天,考据功夫、抽象思维、论证能力……如此种种早已被融于这样的命题方式中。

对于准备走上历史学专业学习道路的同学来说,其重要性自不必多言。一方面,开阔的学术视野算是其入门前最重要的“武装”之一。同时,与学术对接可以有效减少从“中学历史科目”到“历史学”这一转型过程带来的阵痛。

历史老师再也不用在我们报志愿时苦苦劝退(bushi)。

最后再啰嗦一句,现在的高考历史题目越来越向着“学术”靠拢了。所以,像历史研习社这样既有学术底蕴又生动有趣的历史类公众号,高考的学弟学妹们也快快关注起来吧!

明年高考前,我们也出一套历史试题让你们试试可好?





查看往期精选内容

||||||||||||||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4/1728025559621_5.png

来试试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4/1728025559621_6.pn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4/1728025559621_7.jp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1年的高考历史试题还真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