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10-4 16:08:27

2016年陕西省中考真题历史.docx

2016年陕西省中考真题历史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1.下列图片所体现的制度或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   )A.①④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从图1看出,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后,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自称始皇帝,后世称二世、三世乃至千万世,图4是统一文字,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下令统一使用小篆作为规范字体。故选A。答案:D2.下图是近代中国四种经济成分——自然经济、洋务企业、民族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中序号依次对应的是(   )A.自然经济 民族企业 洋务企业 外资企业B.外资企业 自然经济 民族企业 洋务企业C.洋务企业 外资企业 自然经济 民族企业D.民族企业 洋务企业 外资企业 自然经济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以来,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洋务企业和民族企业的冲击下不断瓦解,故①对应的是自然经济;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都压制民族企业,故④对应的是民族企业;民族企业是受外资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企业诱导而产生的,并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故②对应的是外资企业,③对应的是洋务企业。故A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答案:A3.1918年11月,蔡元培提出的“劳工神圣”、“今后世界,全是劳工的世界”口号很快风靡全国。

这说明(   )A.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思想主流B.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新希望C.“民主”和“科学”成为两面大旗D.五四运动促进了新的思想解放解析:题目给出的题目为1918年11月,当时五四运动还没有爆发,而马克思主义只是刚刚传入中国并没有成为思想主流,新文化运动中民主与科学的两面旗帜与题干蔡元培提出的“劳工神圣”、“今后世界,全是劳工的世界”口号没有直接关系,这个口号能很快风靡全国主要说明依靠工人阶级发动革命取得胜利的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新希望。故选B。答案:B4.下图是新航路开辟时的一位航海家的漫画,此航海家双手将地球抱在胸前,身后是即将远航的中世纪帆船。据图可知,此航海家(   )A.第一次实现了人类跨越大西洋的愿望B.是“新大陆”最早的发现者C.最先发现通往亚洲的新航线D.首次证明地圆学说的正确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题干的“此航海家双手将地球抱在胸前,身后是即将远航的中世纪帆船。”是解题的关键,航海家双手将地球抱在胸前说明这位航海家相信地圆学说,从而首次证明地圆学说的正确性。ABC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答案:D中国和苏联(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都取得过巨大成就。

据此回答5-6题5.对下表反映的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增长速度比重变化行业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1953年农轻重比例(%)1957年重比例(%)农业4.552.843.5轻工业12.829.629.2重工业25.417.627.3①农业生产增长相对缓慢②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③国民经济建设成就突出④重工业得到了优先发展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从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图表”可以看出,重工业在1953-1957年间平均增长速度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占的比重都很大,农业和轻工业在1953-1957年间平均增长速度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①农业生产增长相对缓慢③国民经济建设成就突出和④重工业得到了优先发展符合对图表的认识。故选B。答案:B6.由下图中的数据可判断出当时苏联正处于(   )A.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B.“一五”计划实行时期C.“二五”计划实行时期D.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解析:从图中看出,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据世界第二位,可知当时苏联处于“二五”计划实行时期,1928年~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据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故选C。答案:C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4分 )7.(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房玄龄曰:“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故《尚书》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又孔子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直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唐太宗曰:“此直朕之所怀,岂有与卿等言之而不行也?’”材料三(康熙)为了化解当时最突出的满汉对峙问题……一方面保留汉族文化风俗,修纂明史,开设博学鸿儒科,招抚网罗汉族文人;另一方面则大兴文字狱……他在严申法纪的同时,尤其重视德治,以儒家理学思想对天下施以教化,要人们遵行礼法。——摘编自《欧洲时报·周末特刊》(2003年8月23日)(1)材料一中两位思想家所处时代思想文化空前繁荣,思想领域出现    的活跃局面;材料中反映的思想不断发展,后世一些统治者也层提出类似主张,如教材引用唐太宗之言:    (1分)。从西汉昭帝到清康熙帝,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规格不断提高。这表明儒家思想的    (1分)得到不断强化。(3分)(2)选做题:以下两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①材料二中房玄龄的观点是什么?对唐朝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②依据材料三,归纳康熙帝的治国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分)我选做:(    )(3)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用儒学经典名句。两千多年来,儒学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在今天仍有其价值。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分)解析:(1)孔子、孟子所处春秋战国时代,由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飞速发展,传统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思想文化领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教材中唐太宗之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借喻统治者对百姓的依存关系。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不断提高。从西汉昭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东晋时皇帝亲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诏必须避讳孔子的名字,直到清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这一现象表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2)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①分析材料二的“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故《尚书》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可以归纳出房玄龄的观点是重视吏治,认为官吏的公平正直是治国之要道。房玄龄的观点影响是:房玄龄的思想被唐太宗接受,对贞观之治的吏治清明产生了重要影响。②分析材料三的饿“一方面保留汉族文化风俗,修纂明史,开设博学鸿儒科,招抚网罗汉族文人;另一方面则大兴文字狱……他在严申法纪的同时,尤其重视德治,以儒家理学思想对天下施以教化,要人们遵行礼法。

”可以概括出康熙帝的举措:保留汉族文化风俗与统治制度,招抚网络汉族文人;大兴文字狱,镇压汉族知识分子的反抗;礼法并用,用法律等约束人们的思想言行。他这样做的原因: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化解满汉民族对立;汉族统治制度和儒家理学思想先进。(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识。两千多年来,儒学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在今天仍有其价值。儒家的自身原因:自我调整,吸收其他学派优点;强调社会稳定和谐、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责任感;人才不断涌现,学术传承延续。社会原因:政治和社会变革的需要;政府提倡与鼓励;官学、私学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广大民众追求和信奉。答案:⑴百家争鸣(1分);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1分);正统地位(1分)。⑵①观点:重视吏治,认为官吏的公平正直是治国之要道。(1分)影响:这一思想被唐太宗接受,对贞观之治的吏治清明产生了重要影响。(1分)②举措:保留汉族文化风俗与统治制度,招抚网络汉族文人;大兴文字狱,镇压汉族知识分子的反抗;礼法并用,用法律等约束人们的思想言行。(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原因: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化解满汉民族对立;汉族统治制度和儒家理学思想先进。

(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⑶原因:自身原因:自我调整,吸收其他学派优点;强调社会稳定和谐、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责任感;人才不断涌现,学术传承延续。(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社会原因:政治和社会变革的需要;政府提倡与鼓励;官学、私学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广大民众追求和信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8.(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英《南京条约》签字仪式材料二: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1)材料一中文字所述“商船”采用何种动力?“给予”一词应如何理解?签订上图条约的这场战争前后,清政府对西方列强的态度有何变化?并对这种变化加以评析。(5分)(2)列举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因“对民主制度的欣慕”而提出的主张。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近代中国政治进步的因素。(3分)(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总体发展有何认识?(2分)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那时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

所以材料一中文字所述“商船”的动力是蒸汽机。“给予”一词的含义就是割占,因为那时英国已经武装占领香港岛,《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一些开明官员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掀起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2)西方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加重中国民族危机,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先进文明,先进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民族意识觉醒。1905年孙中山成立中国同盟会,革命政纲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此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党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推动近代中国政治进步的因素有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促使民族意识觉醒;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相继登上了历史舞台;西方文化传入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考查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总体发展的认识。中国近代史因鸦片战争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此中国社会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洋务运动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工业的第一次探索。也是中国探求近代化的标志,也体现了中国生产力的进步。综上,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是民族独立与近代化。而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答案:(1)蒸汽机(1分);割占(1分);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一些开明官员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2分);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1分)。(2)“变法图强”和 “民主共和”(2分);中国的落后;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的进步;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等(1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3)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是民族独立与近代化。而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 (2分。言之有理即可)。9.(11分)某校九年级(2)班同学以“科技与战争”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亚太战场】材料一图A图B图C【科技威力】材料二   原子弹是一种战争武器,从来没有人可以怀疑它……在决定使用原子弹时,我要依照战争法规确定的方式,把它当作战斗武器来应用。

——《杜鲁门回忆录》材料三   1950年,旅美科学家钱学森开始正确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1955年,在新中国的外交斡旋下,钱学森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国外评论家指出, “钱学森的归来,使红色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科学前景】材料四唯一的世界科学中心这样的说法,或许将成为历史。未来的世界可以是多中心并存的世界。随着中国等快速发展国家的进步,世界科学的前景将得到极大的拓展,并加快科学发展的进程——最终获益的将是整个人类。——《中国能否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1)图A军事行动对当时的欧洲战局有何影响?图B战役的名称是什么?图C体现了亚太战场怎样的特点?(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使用原子弹对日作战的背景。日本有人认为,日本是世界上唯一遭受过原子弹袭击的国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受害者,对此你有何看法?(3分)(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阻挠钱学森回归祖国的原因。(2分)(4)对材料四中“唯一的世界科学中心这样的说法,或许将成为历史”这一观点加以说明。

综合上述材料,总结人类社会发展中科技与战争的关系。(3分)解析:(1)观察图A可知,这反映的是日本偷袭珍珠港。随后,美国对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使苏联避免两线作战。观察图B中日本和美国军队集结的方向是“中途岛”可知,这反映的是中途岛海战。图C中的人物一只脚深陷中国大陆,制约了其迈向太平洋的步伐,这反映了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侵略扩张使日本法西斯陷入战争泥潭。(2)据所学知,1945年,意、德法西斯相继覆亡,日本法西斯负隅顽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了最后阶段,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美国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为了加快战争的进程,减少美军的伤亡,所以美国对日本使用了原子弹。材料中日本认为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受害者的观点是错误的,日本法西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不是受害者,罪有应得。日本人民同其他遭受侵略的国家人民一样,才是战争的受害者。(3)由材料三“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钱学森的归来,使红色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并结合所学知,美国阻挠钱学森回归祖国的原因有,钱学森具有突出的科学才能,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美国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等。(4)依据材料和所学知,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将加速世界科技中心的多元并存。世界科技中心的多元并存将加快人类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国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些都印证了“唯一的世界科学中心这样的说法,或许将成为历史”这一观点。最后一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6年陕西省中考真题历史.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