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10-4 17:07:25

魏梓铭:2024年高考历史文综新课标卷真题解析

按语:这是魏梓铭同学对2024全国高考历史文综新课标卷的真题分析,特地转帖以供大家参考。有进一步兴趣者可以查阅他的微信公众号枕籍经史。

24.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考查新增知识点“早期中华文明”,学生需熟练掌握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文明的主要特征,从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特定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共性等角度作答

参考答案:D

史前遗址,需要定位中华文化的信史,起源于商代,即这是来自夏代及之前的考古发现,以小型墓葬为主体,但是也存在大型墓葬与中型墓葬,说明已经出现了墓葬上的分化,大型墓葬当中随葬品丰富,反映贫富分化已经比较明显,对应特征,得出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特征。

此题逻辑上存在一定漏洞,即未指出中小型墓葬的随葬品等状况,贫富状况无法定性。只能尽量揣摩命题意图。特意强调大型墓葬的状况,通常就是要突出特殊性所在。

该题在2023年全国甲卷已经进行了考察,可见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工程愈加重视。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

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

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

参考答案: C

2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参考答案:C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过度干预社会的运行。道家强调个人修养和内心的平静,对于政治变革和选拔贤能之士持较为消极的态度。他们更倾向于让事情自然发展,而不是通过人为的干预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儒家: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原则,并认为治理国家应该通过道德教育和个人品德的提升来实现。儒家也主张通过选拔有才能和品德的人来担任重要职位,儒家经典礼记中也描述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向往,即“选贤举能,讲信修睦”。因此认同“选贤与能”的理念。

墨家: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观点,认为社会应该平等对待每个人,并通过选拔贤能之士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墨家同样认同“选贤与能”的理念。

对于法家而言,难度有些大,韩非用人思想的第一个特色是强调德才兼备,但更突出因任授官,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提出“因任而授官”,“程能而授事”,提倡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韩非认为,“授官”或“授事”,应与一个人的才能、贤德相适应,强调任用“贤能之士”。所以,他说:“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不羞其卑贱也,以其能为可以明法,便国利民,从而举之。

法家并不好判断,但是对于法家的主观倾向理应是积极顺应社会变革,而非主张倒退,从秦国任用法家商鞅进行变法就可得出结论,出于富国强兵的目的,出于兼并战争的需要,任用法家,原本的血缘宗亲贵族政治已经不能满足这一需要,取而代之的便是以才能取代出身。代表人物李斯的谏逐客书也是很好的说明。

26.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禅让”反复出现

A.保障了政治和平稳定

B.放弃了血缘世袭传统

C.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

D.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

参考答案:C

为何要禅让?是基于皇位的合法性而言的;为何能够进行禅让,因为皇权已经无力对抗权臣,故而禅让是皇权集团的妥协行径,是一种较为和平的政权交接方式,此处的特权阶层,便是指皇帝集团和权臣集团这一政治的核心势力,是各方利益权衡的结果,故而C项正确;

对于三国而言,曹丕通过禅让取代汉帝,意在表达王朝的正统延续,紧随其后,刘备的蜀汉,孙权的东吴也相继建立,三国战争不断,蜀汉北伐不断,即此时的禅让大多无法服众,反而会提供篡权讨伐的政权基础,难以保障政治的和平稳定,同时,皇权衰微的情况下,这种“禅让”会反复出现,一旦允许它存在,政权更替会趋于加速,A显然错误;

血缘世袭传统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的关键特征,历朝历代大都主张皇权私有制,禅让只是极其特殊的政权更替方式,长远来看,血缘世袭仍然存在,B显然错误;

禅让行为本身,就是对儒家忠君观念的背叛,帝王上承天命,儒家讲究士大夫理应尽心尽力辅佐帝王,此处只不过借助尧舜这一儒家圣王的禅让为依托,打着顺天顺民的旗号,实际上是对儒家伦理观念的背叛,而并非巩固,站在群臣的视角,有一次那就可以有无数次,能做皇帝就不会选择忠君。D与实际相反,故不选。

27.表1所列史书皆涉及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研讨这一问题,首先应信重的是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4/1728032845623_0.png

A.《宋史》

B.《三朝北盟会编》

C.《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D.《宋史纪事本末》

参考答案:B

元灭金与南宋,且成书较晚的史料,不能用作首先考虑,一是接替王朝对于正统性和统治的主观性,二是时间相隔较远,真实性需要考证,故A、D排除

研究南宋初年与金朝的关系,《三朝北盟会编》记载的史料围绕北宋灭亡的宋钦宗、宋徽宗与建立南宋的宋高宗均有介绍,对于宋金关系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循序渐进的过程,且成书年代较后者更早,可信度更高,故选B项。

28.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

A.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

B.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

C.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

D.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

参考答案:D

题目难度极大,围绕清代农业租佃关系创设情境,借佃户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情境贴近生活实际,生动鲜活。学生需从封建制度、土地生产方式、赋税制度变革等多个维度,理解中国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的特点,引导学生强化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长时段思考。

从题目中可以得到一些信息,一是少量土地卖出即可长期租佃大量土地,土地租佃的耗费远低于土地本身的价值;二是租佃的土地用以维持生计,可知所租土地经营权调整,但是所有权未有变更;三是租佃土地免于官府钱粮加派,需要联想清朝乾隆时期的赋税政策。

自耕农经济和佃农经济是小农的两种组成部分,租佃关系的盛行主张发展佃农而非个体自耕农,故A项不符合材料,排除。

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题目中并没有提到土地兼并的具体发展状况,农民卖出土地后,这些土地可能会被更有财力的地主购买,反而可能加剧了土地兼并。因此,这一选项与题目描述不符。故B不选;租佃关系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特征之一,但商品经济的范围要大于商品货币经济的范畴,货币经济材料没有涉及,同时,这一现象并非对商品经济的抑制,故排除C。

通过排除,可以得出答案为D项。

在中国古代一向注重土地的集中,作为家产进行传递,材料反而不注重土地保存,将土地卖出而进行租佃,这一反常现象值得思考,土地私有弊大于利,才会做出这一选择,根据材料,佃农可以免于钱粮的加派,对于额外赋役的躲避出发,就可以解释的通了,这一现象,使得佃农地主增加,国家赋税来源被削减,故选D项。

29.表2是清末新军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这可用于说明新军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4/1728032845623_1.png

A.抵制了列强入侵

B.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

C.引发了军阀混战

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

参考答案:D

新军当中知识分子数量较多,接受西方先进民主思想的一些知识分子学生群体对国内的变革的需求,故D项正确;抵制了列强入侵,与事实不符合,中国此时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反帝反封建依然是主要的革命任务,完成这一任务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故A项错误,排除;军阀的势力扩大就意味着中央权力的衰微,材料仅为清末新军的人员构成,无法说明军阀的发展问题,况且,教材定义的军阀一般是指北洋军阀,在民国时期,时间不符,故排除B、C两项。

30.公元前5世纪,波斯的一份契约记载,有商人承租了国王的私有水源、土地,并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费;另一份契约记载,商人将份地、农具和种子等租给他人,承租人需要按要求支付小麦、扁豆、芝麻等。据此可知,当时波斯

A.开始出现经营借贷业务的商人

B.地租的征收以实物为主

C.成为西亚最早使用契约的国家

D.国王占有全部生产资料

参考答案:B

题目比较简单,以早期波斯帝国的经济现象为切入点,选取地租征收的真实史料,要求学生结合早期西亚北非文明、波斯帝国等相关知识作答。

分析两份契约的共性,对于租费,均为土地收成小麦、芝麻等作物,可以得出契约中征收实物地租的现象已经存在,B项为主无法得出结论,逻辑不过关,但知识符合题意,故而先做保留;

经营借贷业务的商人,商人是作为中介性质的一方,但材料所述的商人是契约的一方,主体并不相同,同时,开始出现这一类字眼无法考证,题干也并未进行说明,故A、C排除;

仅从国王有自己私人的水源、土地,无法说明全部的生产资料均归国王所有,推理不充分,属于从小的方面过度放大,此处仅为特殊性,无法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故排除D项;

31.16世纪上半叶,航海家在太平洋开发了连接美洲和亚洲的东风带海上走廊,中后期利用日本洋流从菲律宾群岛航行至美洲西海岸;17世纪初,荷兰人利用西风带环球航行。16至17世纪的航海活动

A.激发“地圆说”的形成

B.表明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

C.导致陆路贸易基本停滞

D.促进了贵金属的全球流动

参考答案:D

16、17世纪多条海上航线的开辟活动,涉及美洲、亚洲、菲律宾群岛、荷兰、太平洋等多地区,学生需熟练掌握“地圆说”、新航路开辟、世界殖民体系等基本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及影响

这题是基础题,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最先提出大地是球形的,但他并无客观依据,仅因他感性地认为立体图形中,球形是最美好的。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的科学家埃拉托色尼,用几何学方法确立了地球的概念。公元2世纪,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在他的《天文学大成》中也论证了地球是一个球形。中国的杰出科学家张衡也在《浑天仪图注》一书中 支持地圆说。这些都是认识地球的重要成果,但只是一些数学推论和理论论证。12世纪后,人们重新发现了古希腊的这些学说,因此当时有些人相信地球是圆的,如探险家哥伦布就怀着这样的信念而想要开辟去印度的新航道。1519年至1522年,葡萄牙探险家麦哲伦,率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以无可辨驳的事实向世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在16到17世纪,地圆说已经经过了实践的验证,与这一时期的航海行动不存在激发这一因果关系,故A排除;

此时尚且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世界殖民体系尚未形成,B项不符合事实,故排除B

海路与陆路贸易并非此消彼长,此时陆路贸易仍然在世界贸易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再者,题干并未涉及陆路贸易的相关状况,无法得出陆路贸易基本停滞这一理论,故C排除;

贵金属是重要的原料,主要可以表述为金银一类,伴随着海路贸易流动加快,从马尼拉帆船贸易、中国明朝的白银货币化可以比较清晰的得出结论,故D正确;

32.17世纪,法国某细布工场雇佣近1700人,分属于制作轮子与刀具、清洗、上色、整经等部门。织布分为多道工序,其中压印、绣花等通常由妇女承担。这可用于说明

A.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渐趋成熟

B.机器大生产强化对工人管理

C.现代工厂制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D.工业革命促进女性地位提升

参考答案:A

题目比较基础,此时未开展工业革命,仍然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不存在机器大生产,也没有确立现代工厂制度,故B、C、D三项时间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通过排除已经得出答案A项;

具体解释来看的话,一是雇佣关系的普及,二是生产分工的流水线化,三是妇女地位的提高,四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这都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基础,为机器大生产所需的雇佣劳动力和流水线模式提供借鉴。

33.1897年,西非黄金海岸成立“土著居民权利保护协会”,主要成员是地方首领和受过西式教育的上层人士。他们成功抵制了殖民者将大片土地宣布为“无人居住土地”的企图。20世纪初,类似团体在非洲其他殖民地也相继成立。这些团体的存在

A.促使和平抗争成为主要斗争形式

B.推动了非洲首个政党的诞生

C.帮助大多数地区免于沦为殖民地

D.促进了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

参考答案:D

题目较为基础,材料大意是讲非洲自发维护土地主权的行为得以发展,这有利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族主义的传播,D符合题意;

和平抗争是形式之一,题目仅介绍这些团体的出发点和取得的成果,并未提到具体的斗争方式,A项材料未进行说明,故A排除;

政党是现代民主政治的特征之一,民族国家主权是另一方面,政党与材料无必然关系,从民族主义协会组织无法必然得出政党诞生,这些团体的存在,鼓励了民族独立思想,在争取独立的进程中,可能会采取政党领导的模式,从这一点出发,B项逻辑上大致成立,但是偶然性太多,同时教材并未涉及非洲首个政党,不会用于考察;

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基本被完全殖民,C项史实错误,故排除;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4/1728032845623_2.png

图为一战前后

34.1917年10月8日,新的彼得格勒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成立,由13名布尔什维克、6名社会革命党人和3名孟什维克组成,布尔什维克党人当选为苏维埃主席。在莫斯科等大城市的苏维埃中,布尔什维克党人也取得了主导地位。这

A.表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

B.奠定了十月革命胜利的组织基础

C.加速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灭亡

D.标志著苏维埃政权取代临时政府

参考答案:B

这个题目比较简单,是时间考察的基础题,呈现十月革命前在俄国主要城市苏维埃中布尔什维克党人地位的变化,考查学生对俄国十月革命这一基本知识的掌握,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联系。

十月革命前夕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地位确立,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组织基础,B项符合题意;

罗曼诺夫王朝是沙俄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其灭亡是1917年的二月革命,同时这一革命以完成了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故A、C排除,苏维埃政权取代临时政府是1917年的十月革命,俄历10月实际上是公元纪年的11月,故时间不符,D项排除;

35.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美国大量抛售英镑,导致英国外汇储备骤减。英国抱怨美国的行为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和精神“不可饶恕的背叛"。最终,英国停止了对埃及的军事干涉行动。这反映出

A.美元占据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地位

B.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获得广泛支持

C.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D.西方大国间盟友关系破裂

参考答案:A

从题目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通过抛售英镑导致英国外汇储备骤减,这明显体现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美国能够通过其货币操作对英国产生重大影响,进一步验证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A符合题意;

1952年7月23日由埃及自由军官组织执行委员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这次革命是埃及历史的转折点,它推翻了法鲁克王朝,由自由军官组织改组的革命指导委员会掌握了政权。1953年宣布永远废除君主政体,成立埃及共和国。自此埃及民族解放运动取得胜利,1956年美国对英国的举措已经难以说明是基于此而考虑的;同时,题目没有提英美两方对于埃及民族解放运动的态度,美国要求英国停战是基于苏伊士运河这一重要的战略枢纽考虑,故B不选;

布雷顿森林体系此时刚刚确立不久,正是美国霸权的鼎盛时期,同时材料也没有对于这一体系本身进行介绍,这一体系的核心在于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伴随着20 世纪 60.70 年代美元经济秩序的危机

(1)根本原因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的缺陷(过于矛盾) 一方面,美元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与国际储备手段,要求美元币值稳定,才会在国际支付中被其他国家所普遍接受。而美元币值稳定,不仅要求美国有足够的黄金储备,而且要求美国的国际收支必须保持顺差,从而使黄金不断流入美国而增加其黄金储备。否则,人们在国际支付中就不愿接受美元。另一方面,全世界要获得充足的外汇储备,又要求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大量逆差,否则全世界就会面临外汇储备短缺、国际流通渠道出现国际支付手段短缺。但随着美国逆差的增大,美元的黄金保证又会不断减少,美元又将不断贬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美元短缺到美元泛滥,是这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西欧、日本的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冲击美国的霸权

(3)美国实力相对下降(美国黄金储备减少、通货膨胀加剧、国际收支持续逆差) 石油危机

其一,英美无法代表整个西方国家同盟,英美在部分利益上的冲突不能说明盟友关系破裂;其二,西方国家同盟直到今日都仍然存在,无论是军事上的北约、抑或是经济上的七国集团等等,故D错误,不选。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同一块耕地上连续耕作,重视水利灌溉、粪肥使用及田间管理,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特征。先秦出现的连作制在两汉发展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冬小麦种植的推广,为豆类作物与大、小麦的轮作提供了条件,麦类作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44~200倍,唐代北方麦豆两熟制普及。宋代南方水稻育秧、插秧技术推广与提升,普遍实行稻麦轮作,同时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现。明清随着美洲作物的传入、双季稻的推广,轮作物种更为丰富,山地、丘陵等得到进一步利用。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提供了经济支撑。

——摘编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罗马帝国时期,农业中普遍采用轮作制。4世纪后,法兰克人从罗马人那里掌握了二圃耕作方式,轮流耕种全年耕地的1/2。10世纪起,重犁的采用以及长达300年的大垦荒运动,扩大了耕地面积。三圃制流渐流行,耕地依自然条件划分为三大块,分别进行春播(大麦、燕麦等)秋收、秋播(小麦、黑麦等)夏收和休耕。耕地收割完毕和休耕的土地成为"敞地",作为公用牧场。13世纪,豆科植场加入轮种,谷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3~4倍。14、15世纪,粗放农业开始向集约农业过渡,农业与畜牧业进一步结合,葡萄、啤酒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增,近代西欧农业的许多特征逐渐形成。

——摘编白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与西欧古代农业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主要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和西欧古代农业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1)

中国采用精耕细作的方式,通过连作制、轮作制等方式以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提高土地利用率,注重利用多种地形和生产条件,重视水利灌溉和粪肥使用,增加土地产量;而西欧则采用轮作制和休耕制,对土地进行定期耕作和休养生息,以减少地力损耗,实现可持续利用

此外,中国对土地利用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而西欧的畜牧业比重较大,是一种畜牧业与种植业相结合,形成农牧混合的经营方式

(2)

在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文明的起源,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带来了社会分工和阶层分化,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古代农业为主导的自然经济的脆弱性、分散性发展出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为封建社会的发展奠定政治组织基础;

古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和民族交融,为封建经济繁荣以及大一统国家的建构创设了基础;

在古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衍生出一系列农业生产的科学生产技术,包括天文历法、生产工具和生产理念,以及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稳定性特征及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发展,包括道家、儒家等;

长期以农业为主导为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带来了局限,存在近代化发展的阻力;

而在西欧,古代农业以以庄园为基本组织单位,庄园内部以庄园制度维系,庄园领主效忠上级,上级给予土地保护和军事保护,以附庸的形式建立起封建国家,带来了长期分裂,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和王权的加强;

古代农业的发展为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巩固提供了物质基础,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经济条件;

西欧客观进行农业生产的条件不成熟、不完备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为早期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助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开展。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2年中国重要新闻标题摘编如下:

锦州撤防辽西尽陷;蒋汪昨晚在杭晤谈;溥仪竟作傀儡;日本大批军批昨日到沪;蒋汪均决长住首都:日本毁我经济中心,上海闸北惨化灰烬;日军自昨晨猛烈总攻,我军沉勇坚守击退之;十九路军奉令开闽;蒋介石又做鄂豫皖“剿赤”总司令;全国红军继续大获全胜;国民党军阀大调白军布置进攻苏区;日军果进犯热河;湘鄂赣红军二次大胜利;国民党进攻苏区;愧儡组织近状;全线出击,红军捷报频传。

——摘编自陈益民、江沛主编《老新闻1931-1939》

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择取材料中的有关时事,拟定一个主题,写一篇短评。(要求:主题正确,运用材料,史实准确,评论合理。)

参考答案:

主题:局部抗战的发展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由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地区失守,日本在东北扶植建立伪满洲国,上海遭到日本侵略,国家主权被严重破坏,经济建设发展受阻,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对于此,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其中以东北抗战、上海抗战、长城抗战等为代表,沉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但由于中日双方综合国力的巨大差距,形势并不乐观。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治主张,是一种消极抗战的思想,纵容了日本的侵华战争,没有看清当时的主要矛盾,把阶级矛盾放在民族矛盾之上,损害了国家主权利益。但局部抗战的发展中展现出了中国人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励中国人民进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起一些原来没有的工业制造部门,如汽车、重型机器、新式车床等。此后机械制造业获得长足发展,形成东北、西南、西北、中南等各具特色的制造基地。装备制造业作为中国最大的制造业部门,在改革开放中走在前列,重大装备研制开发能力大幅提高,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发展。机械工业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全力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十年间创新成果丰硕,机械产品自给率超过85%,国产“华龙一号”“国和一号”三代核电机组等成套装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机械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中国装备制造业稳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徐念沙《十年辉煌挺起装备制造的脊梁》等

(1)根据材料,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1)新中国成立以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建国初期,我国通过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后,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装备制造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装备制造业的投入和支持,推动了其快速发展。

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国家对创新能力的重视和产业升级的推进,中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配套体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未来,中国装备制造业将继续向高质量、高技术、高效率方向发展,成为支撑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力量。

(3) 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战略部署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了重要支撑和指导;

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提升,为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

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促进了机械工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升级,提升了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开放合作也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合作机会,促进了其国际化进程;装备制造业自身不断追求创新和质量提升,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装备制造业科学家的奉献付出和艰辛劳动,勇于开拓的精神品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魏梓铭:2024年高考历史文综新课标卷真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