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10-5 17:21:11

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谈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及对策苏松滨(福建省泉州安溪第八中学福建泉州362400)摘要:目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在普及信息技术,增加学生的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与此同时,小学信息技术仍不尽人意,仍存在教学不被重视、教材设置不合理、重实践轻理论、专业教师队伍缺乏、教学观念老套等问题。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信息技术课程也成为我国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信息技术学习的起步阶段,也是大部分孩子初次接触计算机的关键时期,影响学生未来的计算机学习。尽管当前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也仍然存在着实践不足、资源紧张、教学方式单一等特点,对于学生日后学习的开展都有不利影响。1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1.1信息技术教学领域差异很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计算机的普及率大大提高,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设施和相应的声音,减缓经济发展的信息技术教学设施相对落后和不完善,电脑普及率很低。

总体来看,城市计算机的普及率和质量明显高于农村地区,一线发达城市的普及率高于其他城市,质量也得到了保证。最严重的是,仍然有一些学校没有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仍然是理论性或非理论性的。1.2信息技术实践不足。信息技术课程与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更注重理论讲解,留给学生的实践时间较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包括教学资源有限和计算机配置不足。另一方面,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小学生刚开始学习电脑,对电脑的了解并不深。教师通常希望理论的讲解首先让学生对电脑有一定的印象,同时为了维持课堂秩序,教师会选择较为保守的教学。基于这两个原因,小学计算机课程缺乏实践。1.3课上课下的配合不协调。有限的教学资源,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一般每周安排一天,一些地区将在两周内安排有电脑课,这也导致两类的间隔很大,但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信息技术方面的接触和家长对学生视力健康的关心,以及考虑到小学生没有信息的解决能力,将避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电脑。长时间的间隔经常会导致学生忘记最后一节课的内容,小学的计算机课程也不会出现在期末考试中,所以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其实并不高。1.4信息技术课程理念的偏差。

目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主要以计算机课程为主。事实上,信息技术的内容不应该局限于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内容,还应该包括新时代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和信息技术对生活的影响,这正是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偏差。1.5信息技术教学组织形式存在不足。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也存在教学组织形式的不足,多局限于教师讲解阶段,教化教学痕迹明显,尤其不适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教学在中国起步较晚,而且还很年轻。它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独特的教学理念。因此,新课程改革以来,信息技术教学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发展等方面得到了提高,但在课堂组织形式的改进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2如何改进信息技术教学2.1培养专业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专业化的教师是教学质量的保证。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只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知识。此外,专业化的教师对有助于形成合理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2.2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新课程改革中反复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随时注意学生的动态,以学生可以接受的形式开放课堂。此外,随着课堂思想的开放和教学实践的增加,教师应随时关注课堂纪律,因为在小学,学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但新鲜度较低,教师应不断提醒他们。

只有找到学生对教学的兴趣,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2.3注重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信息技术它本身就是侧重于应用的科目,在信息时代,掌握信息技术已经是学生的必备技能。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丰富的形式,如教学游戏,帮助学生在快乐中完成学习实践。将时间更多的留给学生,才是推进信息技术学习的关键,也是符合新课改内核的改革。2.4转变观念,纠正认识偏差,给信息技术课教学以有力保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师资配置上、课程管理上确保信息技术课程能够足量、正常开展,杜绝出现“正副课、重要次要课”的误区,要根据信息技术课的性质、目标、任务和教学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和评价机制,将信息技术课纳入考核、考试范畴,从学校管理上重视起来。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看到了不足,也看到了改革的方向。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冲击下,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抓住机遇,进一步探索,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教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弥补它的不足。参考文献:[1]张秀英,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及对策.2017.[2]刘朋宏.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整合探究.2017.[3]赵建萍.刘浩宇,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整合.2017.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刘江云(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塔尔坡学校陕西咸阳712000)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阶段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平台,其教学情况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核心素养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产物,对教育发展的方向具有关键性的指导作用。针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来说,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组成部分更加突出学科特点。将核心素养理念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相互结合已经成为了一种教育发展趋势。本文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展开了一系列的浅谈。关键词: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前言:在初中课程体系当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路径。核心素养是新教育时代教育领域的重要指导原则,体现了在思想、情感以及价值观层面上的教育发展方向,强调了培养学生适应未来个人以及社会发展的综合素养的重要性,体现了教育前瞻性和科学性。在基础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所提出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责任意识、健康生活、道德品质以及法制观念这四个方面。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1以教学情境为工具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和前提。责任意识主要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思想意识的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对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主体性给予足够的尊重,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形成社会责任感。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到“服务社会”这个部分时,教师可以以学生每天都要接触到交通知识作为创设教学情境的主要依据。教师可以运用信息化教学设备在大屏幕上播放一张十字路口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一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进行情境表演。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解决交通问题的方法,比如,将一些交通规则印制成宣传单发放给路人,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交通知识传播出去,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所提高。2组织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健康生活素养健康生活素养的主要概念是学生应该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积极、健康的心态。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始出现叛逆心理,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控制力较弱,很容易形成不健康的生活状态。针对这样的教学情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的方式向学生传递健康生活素养 [1] 。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对健康生活素养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到“丰富· 6 8 3 ·万方数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