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真题解析
2024年高考新课标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一、现代文阅读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节选自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论持久战》所蕴含的战略思维、所昭示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跨越时空的意义与价值。选文部分文字扼要,层层深入,论辩犀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过《论持久战》,并以之为例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
第4题考查了设问和反问在文中的论证效果。设问句和反问句都是无疑而问,是为了达到特定的表达效果采取的修辞方式,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重要部分。本题在信息类阅读中考查这两种修辞手法的论证效果,体现语言文字的基础性和应用性。
第5题据此设题,要求学生谈谈《论持久战》对“看问题、想问题”的启示,要求学生理解并运用文本中体现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从全局、长远和大势着眼。
2. 现代文阅读Ⅱ
选文为回忆性散文,徐则臣的《放牛记》,试题设置与此相关,可以视为对教材中多篇回忆性散文学习的融会贯通,亦可指导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
第8题为:“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这句话是文中的关键语句。学生解答本题,需要调动既往语文学习中关于“理解关键语句”的相关经验,比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我与地坛》一课布置的相关学习内容,从而把握这篇散文的神髓。
第9题为:“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这道题考查对回忆性散文的阅读理解、鉴赏评论能力。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过以鲁迅《朝花夕拾》为代表的大量回忆性散文,对于本题的考查点之一“‘写作的当下’与‘被回忆的过去’之间的交错转换”也有所了解。本题既紧密联系教材,又引导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教学现代文时,注重形成明确的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注意引导学生及时将积累的学习经验、阅读经验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
1. 文言文阅读(双文本)
材料一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中李陵请命抗击匈奴、战败后投降的一段
材料二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是针对《资治通鉴》所记载的李陵事迹而作的一段议论
两则材料,在内容上深度关联,所述史实清晰晓畅,所议事理简易明了,然而由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对李陵之降便形成完全不同的判断。
第14题即由此而设: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本题目标不在论定历史人物的功过,而在于引导考生要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明辨是非而不拘于一隅之见,对相关事件、人物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多元评判,以此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 古代诗歌阅读
材料选自宋诗,刘克庄的《宿千岁庵听泉》
第15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第16题结合诗句分析颈联的对比手法
3. 名篇名句默写
(1)《屈原列传》 , 描写寻常事物须从宏达意象列举表达深远意蕴。
(2)《归园田居(其一)》 , 表示栽种多种树木受到喜爱。
(3)唐代诗人写时事,常常托之于汉代,如 , 借汉喻唐,以古喻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