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知识体系构建.doc
初中化学知识体系构建1 初中化学知识构建的思路 按照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依据课本的知识体系,将初中化学知识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基本概念和化学用语、身边的化学物质、化学实验与探究、化学计算及应用,每一部分又由几个专题组成。在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构建的过程中,知识线和方法线始终贯穿于其中,按照它们在知识构建中的不同地位,可以将初中化学知识构建方式分为两大类。 1.1 知识线为明线,方法线为暗线 这一类建构方式在“基本概念和化学用语”和“身边的化学物质”两部分中表现得较为明显。以“基本概念和化学用语”中的专题“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为例,这一专题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主要包括性质和变化。性质方面需要学生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变化方面需要学生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化学变化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其中,化学变化的3种表示方法(图示法、文字表达式法和化学方程式表示法)以及化学反应的4种基本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都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另外,还需要学生认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及中和反应等几种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和金属活动性顺序也是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两大规律。然而,如果只是将知识简单地罗列,让学生死记硬背,也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比较和归纳,从中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而形成一定的方法,才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例如对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课本上是这样定义的: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两个定义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它们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进而掌握它们的判断依据。掌握了它们的判断依据,学生就能够对自然界中常见的变化进行分类,从而也就掌握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 1.2 方法线为明线,知识线为暗线 这一类建构方式在“化学实验与探究”和“化学计算及应用”两部分中表现得较为明显。以“化学实验与探究”中的专题“气体的制取、检验、净化”为例,这一专题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些方法,比如对常见的气体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检验的方法;制取气体时对反应原理和反应发生装置的选择需考虑的因素;干燥气体时对碱性、中性、酸性干燥剂的选择方法;等等。然而,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做铺垫,学生也不能很好地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比如知道氧气的检验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看带火星的木条是否熄灭,但是如果学生对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够了解的话,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氧气的检验方法了。
2 初中化学知识建构的必要性 2.1 化学学科自身特点的要求 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共分上下两册,其中上册包含6个单元,下册包含5个单元。另外通过对初三初四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92%的学生认为化学课很有趣,也很容易懂,但知识点太多,课上学得虽然容易,但课后忘得也特别快。因此,对于庞杂的化学知识,如果不加以整合,找出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就很难进行有效地学习。所以只有经过科学地编码,把化学知识进行整体建构,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进行译码,形成头脑里的认知结构,才会进行真正有效的学习。例如对氧气、二氧化碳的教学,可以根据“制备――性质――用途”这一线索进行知识的组织。只有提供具有内在联系的结构化知识,才不会导致学生对知识机械地死记硬背。 2.2 有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明确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同时,还系统地学习课程标准、建构主义等相关的理论。通过知识的建构,使教师在学科知识得以强化的同时,理论知识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2.3 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知识飞速更新的时代,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远比直接传授给他们知识要更好,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而学习能力,从其构成和实质来看,它是学科知识、技能、策略经过内化和概括化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认知结构。因此,建构合理的化学知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专题“我们周围的空气”为例,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对于氧气,在通常状况下它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其物理性质决定了氧气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制取原理略,反应物的状态分别为液态和固态,决定了制取氧气采用固态和液态不需要加热的反应装置。而对于二氧化碳,在通常状况下它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的气体,其物理性质决定了二氧化碳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略,反应物的状态分别为液态和固态,也决定了制取二氧化碳采用固态和液态不需要加热的反应装置。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只是把这些知识简单地罗列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如果能够利用知识构建,引导学生对氧气和二氧化碳两部分内容进行对比归纳,就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就物理性质而言,两者的相同点是在通常状态下,它们均为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不同点是氧气不易溶于水,而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物理性质的异同决定了它们在收集方法上也存在异同点:相同点是都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不同点是氧气还可以用排水法收集,而二氧化碳则不能用排水法。另外,两者的反应原理类似,也就决定了它们都采用固体和液体不加热的反应装置。通过这样的归纳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如果能够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气体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呢?什么样的气体只能用排水法收集呢?什么样的气体既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呢?固体和固体需要加热的反应需要选择什么样的装置呢?固体和液体需要加热的反应需要选择什么样的装置呢?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 初中化学知识建构在教学中的渗透 以化学复习课“金属与金属材料”为例,谈一谈知识建构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这节课的设计主要包含6个环节,分别为课前预习、揭示目标、知识梳理、典例分析、达标检测、目标回扣。在这节课中,知识的建构自始至终贯穿于整节课,但在课前预习、知识梳理和目标回扣3个环节中表现得较为明显。 3.1 课前预习 课前学生要对本节内容进行提前预习,并初步画出本节的知识结构图,以备课堂展示交流。
3.2 知识梳理 本环节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预习所画的知识结构图。并选出本组最详细的一份在小组内共同学习。接下来,选一位学生向全班展示并解说其知识结构图,引导其他学生在完善知识结构图的同时对知识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进而教师出示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图作为范例,引导学生对重难点知识和学生在展示环节遗漏的知识进行再次巩固梳理。在知识梳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横向的知识进行建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