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10-7 20:58:33

初中教科研课题:《初中历史材料解析方法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

初中课题申报\初中历史课题申报《初中历史材料解析方法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关于“初中历史材料解析方法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一)课题概念界定。1、“历史材料阅读”:本课题中既指狭义的针对考试的历史材料题的阅读,同时指课外的历史拓展阅读。2、“材料解析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对历史材料题解法的探究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二)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1.历史新课程对初中历史材料教学提出更高层次要求。历史学习是一个依据史料感知历史,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理解的过程。教师的史料教学可以让学生更深刻体验、感知、理解、解释历史,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感悟历史的兴趣。因此新的历史课程目标在学科性认知能力的培养上,尤其注重学生史料学习各种能力培养。2.历史中考发展更强调对学生史料学习能力的检测。在对历史材料的考察上呈现以下特点:(1)历史材料容量越来越多。几乎从第一道选择题到最后一道主观题,均以材料呈现,直白式的问答几乎已成历史。(2)历史材料类型越来越来丰富。既有常见的文字材料,也有图表、图画等材料,不同类型的材料考查学生的能力各不相同,学生的阅读策略也不尽雷同。(3)历史材料考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历史材料考查的能力从阅读分析、提炼归纳到规范表达、比较探究,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3.本课题研究现状:过于注重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的研究,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不够,且缺少系统科学有效的能力训练方法的研究。(1)强调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的研究由于历史中考发展的要求,材料题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重点,提高学生材料题的得分意味着学生中考历史分数的提高,在一些历史杂志、网络文章中研究中考历史材料题的文章较多,其共性都是从教师“教”的角度给学生支招,从各种角度给学生总结做题的技巧,即解题的方法。(2)学生历史材料阅读能力培养和阅读兴趣培养的研究不够。另也有一些文章涉及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他们也意识到材料题的得分光靠解题方法不能解决问题,学生阅读材料能力的培养似乎更为重要,但在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上则没有更深入的研究。解题方法必须以学生自身的能力为基础,不然则事倍功半。本课题组成员在教学活动中也曾经对学生灌输解题的方法,却发现很多学生,尤其是本身学习能力(阅读、分析、归纳能力等)较差的学生,常常拿着老师交给的“招”望题兴叹:“招”使哪儿呀?学生的现状使本课题组成员老师反思:我们的学生不仅仅需要做材料题的“招”,更需要使招的能力。

4.历史材料教学的现状:由于对学情研究不够而造成教学的效率较低。据课题组成员通过对话、调查表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其实对历史学习很感兴趣(主要表现为历史课可以听到更多的“故事”,而“故事”实质是历史材料被教师口语化的产物),但对断章取义的形式多样的历史材料却比较感冒,这说明历史课的材料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已有知识结构等“学情”,最后导致教学效率不高。二、课题的研究目标1.拓展学生历史阅读面,培养学生历史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吸收。2.通过大量的历史阅读,逐步训练学生有效的历史材料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3.提高学生历史材料阅读题的正确率,真正实现减负增效。三、课题的研究内容1.不同的学生如何引导他们喜欢阅读历史。2.不同的学生如何选择适合他们的阅读材料。3.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如何在阅读上逐层深化,如何测查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提升。4.历史材料题阅读策略研究。5. 调查学情有哪些科学方法。四、课题研究方法本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结合学情采用了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等,具体如下:文献研究法:学习相关教育理论,了解研究现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了解学情分析的已有方法、高效课堂的内涵、课堂观察的已有方法、高效课堂评价标准等内容。

行动研究法:注重历史学科的教材分析和教法探讨,思考如何进行“学情分析”、如何基于学情分析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并聚焦课堂教学,组织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教学设计(案例)的分析,总结、提升认识,形成案例集,以供借鉴。经验总结法: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提炼,总结基于学情分析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总结高效课堂评价的标准。五、课题实施过程(一)筹备阶段(202X年5月课题组对八年级5、11、13、14四个班级共对204位同学进行历史学习起点包括历史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问题、学习风格、课外阅读情况等进行调查,并形成初步分析。学情调查表分析报告调查时间:202X年级、所学内容)选用不同类型(文字类、非文字类如图画、图表)、不同层次的材料。附:历史课题文字类材料选编书目(1)《论语》中国戏剧出版社孔子(2)《大国崛起》人民出版社唐晋主编(3)《中国历史悬案》北京燕山出版社李宏编(4)《中国文明史》国际文化出版社启良著3.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1)课题组通过学情调查了解到不同学生的历史课外阅读情况,根据学生的阅读基础、阅读内容的意向,分阶段、分材料类型、分材料难易度,选择性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2)结合课堂知识展开对课外阅读内容的研讨。课题组成员利用课堂将与课堂知识相关的课外阅读引入课堂,并以开放式的讨论、争论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参与学习的热情、充分表达自己的心理需求,从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自觉性,历史阅读兴趣便越来(3)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不定期、不定点进行阅读交流,在提高学生选阅读兴趣的同时训练学生学科语言的表达,有助于材料题语言表达的规范,从而提高历史材料题的得分率。(4)开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的历史课外活动。如历史故事会,在课堂教学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学生轮流给同学讲述自己课外阅读的故事,谈自己的感想。其他同学可以点评、争论。4.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并收集整理,形成案例。开设教学研究课,并以案例、教学反思、论文等不同方式总结材料教学的策略。5.初步探索学生材料阅读教学能力提高的测评方法。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短期内用量化的方法可能难以测评,或者难以明显测评出学生能力的提高。尤其在历史材料阅读能力的检测上更显得如此。影响因素主要有:(1)教师很难选择到难度一样的材料放在不同时期对学生进行能力的检测。历史材料字数的限制、语言风格的限制、学生知识基础不同的限制等都会制约能力检测的真实性。

(2)随着年级段的增加,学生本身学习能力的增强也会干扰能力检测的真实性。鉴于以上因素,课题组成员尝试了一些测评学生材料学习能力的方法:课题组采用在不同研究阶段增加检测难度的方法,然后对比学生的检测成绩,如成绩没有降低或略有提高,那说明学生材料阅读能力在增强。如果成绩下降,那另用难度略低但高于前测难度的材料重新检测。采用个案跟踪法。选择学习态度配合的部分学生作测试对象(不刻意要求学生的配合),对每次测试成绩进行分析比较。采用教育实验法。在所教几个班级中,随机选择班级作实验对象,在每次测试后进行对比分析。六、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积极进行课堂教学实施,通过研究课、教学案例分析、撰写与课题相关论文等形式进行教学理论实践和反思。课题组3位成员共开设校研究课 3 节 ,撰写案例分析 2篇,撰写课堂实录、教学个案分析,编制课堂观察量表、课题实施效果检测量表等。通过上述实践成果,课题组成员形成了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并尝试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一定成效。七、课题研究结论通过本课题的研教学策略:大量的课外历史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历史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吸收。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材料学习兴趣—→广泛阅读—→提高能力—→归纳方法—→提高成绩,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本课题研究的首要环节。

课题组成员通过老师引领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阅读讨论、历史故事会等途径激发了学生历史阅读的兴趣,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增强,阅读面拓宽,巩固了课堂知识,逐渐提高了阅读水平。(二)丰富多样的历史材料训练题可以积累学生的做题经验,提高历史材料题的准确率,但阅读材料能力的真正提高需要长期的阅读训练过程。(1)文字类阅读材料训练策略。由于历史的文字材料常常是断章取义式的截取,加上不同作者(或译者)的语言表达风格不同,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在训练时必须循序渐进,且注意方法技巧的归纳。第一步:选择课本内容作为训练材料。历史课本的特点是语言精炼、规范,表述完整,学生容易理解,教师设置问题的答案可紧扣阅读材料,这时的阅读技巧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找关键句。第二步:选择课本外的语言表述比较严谨、历史学术味较浓的作品作为训练材料。由于表述的内容不可能像书本上那样完整,所以这类材料的阅读技巧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找出关键词进行联想,联想到材料所指的历史内容再根据问题回答。第三步:选择课本外的在语言表述上历史学术味不太浓,甚至带一点文学色彩或者个人主观性较强的作品作为训练材料。这类材料语言迷惑性较大,需要学生准确读懂作者的意图,然后再进行第二步式的联想。

(2)非文字类阅读材料训练策略。非文字类阅读材料主要有图画、表格等。这类材料较文字材料在信息的呈现上更为隐性,需要其他的阅读技巧。第一:注意非文字材料中的细节。比如图画、表格中用文字表述的内容,捕捉有效信息。第二:注意如何确定语言表述的关键词。关键词常在图画、表格的题目说明中。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有一定增强,积累了材料题的解题经验,提高解题的正确率。(三)历史材料阅读解题策略(即解题方法)有助于提高材料题的正确率,从而实现减负增效。通过研究,本课题组形成以下材料题解题策略第一步,视线快速扫描材料。目的:用最少的时间了解材料数量、材料的来源、捕捉材料中关键信息词汇,瞬间就能初步判断考查内容。第二步,快速联想所学知识,尽可能提取更多相关信息。目的:可以有思维准备的阅读题目和能在最少时间内高效阅读材料,减少阅读中的思维难度。第三步,精读问题,找出关键条件。目的:有目的阅读材料,更快捕捉关键信息,减少做题时间。第四步,再读问题,结合题目要求和材料思考正确答案。目的:防止过多的无效答案,干扰思维,影响答题时间。第五步,注意语言的规范性。目的:防止其他学科尤其是语文、政治学科语言的干扰,做到答案的历史学科性。

学生面对材料题不再慌乱,无所适从,能更有条不紊的完成题目要求。减少做题时间。做题正确率有所提高。(四)科学的学情调查方法有助于教师更好的了解学情,并能合理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真正实现减负增效。1.多种学情调查法的并用便于教师多角度更真实地了解学生情况。本课题在学情调查中分别采用了学生访谈、问卷调查、调查表等教育调查法,观察学生作的教育观察法,在不同阶段进行测试学生的教育测验法,通过这些调查、观察、测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态度、知识基础等有了充分的了解,为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依据。2.学情调查应该伴随日常教师教学活动的各环节,才能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有的放矢,更能实现减负增效。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课题组成员的每一步研究都是依据上一环节后对学情的测评,使研究的目的性更强,避免无效活动。这对教师日常教学活动也有启示:如果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中教科研课题:《初中历史材料解析方法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