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10-7 21:24:09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与反思.doc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反思摘 要: 新课程及省“五严”背景下,高效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作者在九大“高效课堂教学范式”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和反思,初步形成了个人展示、合作探究、巩固提升三个模块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自主、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突出实验探究、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正确选择训练习题的重要性。 关键词: 高中化学 高效课堂 教学模式 探究 反思新课程理念突出强调有效教学的重要性,张璐在《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中提出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重意蕴,即: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这说明有效的课堂教学必然是高效课堂。两年前,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了“五严规定”,即:严格禁止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严格规范考试和招生管理、严格制止义务教育学校违法办学行为。其目的是切实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同时也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大的要求。由于学习时间减少了,因此高效课堂显得尤为重要。去年,《中国教师报》向全国推出了“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并倡议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临帖”、“入帖”,直至“破帖”。

在上述背景下,我对以“杜郎口”为主流的九大“高效课堂教学范式”进行了对比学习,认为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比较适合自身的课堂教学。于是我以此模式为基础,并结合自身学科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究、反思与调整,将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个人展示、合作探究、反馈提升三个阶段。下面我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具体的操作方法和过程。 一、个人展示阶段,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本阶段主要是由学生代表展示课前预习知识,其他同学点评,主要由学生解决预习部分的内容,期间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预习。下面我就几个重要注意点进行说明。 1.课前预习工作要到位。 目前,许多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从而忽略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有部分教师布置了预习任务,但往往是口头形式的较多,即使有预习学案的,也往往是发而不收,导致大部分学生基本没有预习的习惯,这也使得课堂教学难以达到高效。要实现高效课堂,就要使教学的重心前移,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从而提高效率,也可以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具体操作进行了探究,认为以下三点比较重要。

(1)精心设计预习学案。口头形式的预习,由于教师没有起到主导的作用,因而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没有方向,预习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预习学案能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预习学案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与本节课相关的已有知识、新知识中的基础知识等。预习学案的设计主要采用填空、思考等形式,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从而适合不同基础的学生。 例如:在进行苏教版必修1专题3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及应用》教学时,我将预习学案分了四大点:①铁、铜的物理性质;②铁、铜的化学性质,包括铁、铜与Cl、O、一般酸、部分盐的反应,让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和部分离子方程式;③Fe的检验方法;④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思考Fe与Fe的相互转化过程中需要加入氧化剂还是还原剂。依据这四大点进行问题的分层设计,让学生在课前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及课本内容完成预习学案,从而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为提高课堂效率打下基础。 (2)处理好预习与课后作业的关系。很多教师在交流时常抱怨学生没有时间进行课前预习,这主要是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的同时仍然正常布置其他课后作业,从而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预习,从而使预习逐渐被忽略。我认为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处理好预习与课后作业的关系。

既然要求学生要认真完成课前预习,教师就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我认为预习也是课后的学习任务,且对于下一节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布置预习学案时要注意减少课后作业,让学生有时间进行预习。 (3)预习学案要做到有发必收。教师要提前分发预习学案,布置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预习工作,并要求学生按时上交预习学案。教师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如果有时间的话,最好能进行批阅。这样既可以督促学生按时预习,又可以让教师在课堂教学前了解学生的学情,有助于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 当然,预习学案的设计、制作、批阅要消耗教师较多的课余时间,这也是许多教师不太愿意去尝试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师应该将教学工作真正当成是自己的事业来做,并能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做好充分的准备。 2.教学用时的确定要灵活。 个人展示阶段的教学用时一般控制在5―10分钟,这主要是由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并不相同,有的知识与前面的联系较少,此时本阶段用时一般5分钟左右。如上述案例《铁、铜的获取及应用》的课堂教学时,由于预习学案中预习内容不是很多,通过教学实践,课堂教学的展示阶段用时大约在5―6分钟左右;有些预习学案的内容较多,此阶段用时要10分钟左右。

如在进行苏教版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专题2第二单元《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教学设计时,一般要首先对前面化学必修2专题1第一单元《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回顾复习,这主要包括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可以设计在预习学案中,让学生课前回顾,由于涉及内容较多,故用时需要10分钟左右。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内容采取灵活的控制,以期达到理想状态。 3.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课前预习过程中,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根据预习学案做好自主学习,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的展示阶段,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充分展示,当学生回答出现问题时,也不要急于纠正,先请别的同学进行点评,力争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纠正、补充来获得最终的成功。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力争人人展示、个个精彩,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如:在课前预习过程中,我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每个小组10人左右,每小组确定一名正组长和副组长,由他们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对预习部分内容的难点进行讨论解决,力争让每位组员能积极参与进来,特别要帮助基础较薄弱的同学。

在课堂展示过程中,我采用学生自??和小组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让每位学生有机会展示自我,特别要让后进生有更多的机会,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二、合作探究阶段,要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第二阶段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学习的内容为新知识。本阶段的教学用时在30分钟左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新课程理念,教学设计以“学”为中心,即在“教学关系”上,做到教服务于学;在“师生关系”上,做到师服务于生。在本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1.突出“实验探究”地位,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实验探究”教学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热点,这也是化学新课程强调的重点之一。但遗憾的是,从我了解的情况看,目前大部分教师仍然没有对“实验探究”引起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有这样三点:(1)学校对实验重视程度不够,在相关配套设施上还不够完善,特别是专职实验员的配置,许多学校都不到位,不少学校的化学实验员流动性大,有的甚至用后勤人员来代替,有的干脆没有专职实验员,而是教师兼职,这无形当中给做实验的教师增加了较重的负担,从而使不少教师怕开展实验教学,即便开展,也是开展些简单的演示实验,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动手探究;(2)不少教师对“实验探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仍然觉得做实验浪费时间,不如直接讲实验;(3)不少教师自身的实验操作水平不够高,对中学实验的研究不够深,导致部分实验做不成功,甚至有点危险的实验不敢做。

这些原因的存在都阻碍了课堂教学中“实验探究”的顺利开展。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我在教学实验中进行了改革尝试,尽管目前学校还没有专职实验员,但我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准备实验,不仅做好教材中列出的实验,而且增加了一些补充的探究实验,力争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动手探究。例如:在苏教版的《铁、铜的获取及应用》教材中,没有涉及“铁与水反应”的实验,但在苏教版选修《化学与生活》模块及人教版教材中有所介绍,装置如右图所示。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实验相对老教材做了改进,操作性很强。于是我在此基础上将酒精灯换为酒精喷灯。这样可以加快速率,节约课堂教学的时间。在一次市级公开课上,我将此实验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并请两位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探究用时不多,但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后评课时,大多数同行都对此实验设计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不少同行表示自己从来没有做过铁与水反应这个实验,主要是怕浪费时间,更有同行坦诚地说,他教了快二十年的化学,但从来没有使用过酒精喷灯,主要是感觉有点怕。由此可见,一个并不复杂的实验,但许多一线教师却没有尝试过,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因此,教师要真正实行新课程理念,就必须要对实验探究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教学设计中要突出实验探究的地位,在实验探究性中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订实验方案、动手实践、得出结论,并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 2.强化合作学习模式,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球合作理念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社会性的构建过程。因此,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而且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合作学习模式主要是采用分小组的方式,让每位组员在交流讨论中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从而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特别是学生的观点出现错误时,教师要耐心地引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乐于合作。 如在进行《铁铜的获取及应用》的教学时,我对“Fe与Fe之间的相互转化”的教学内容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预习部分引导学生分析当Fe转化为Fe时需要加氧化剂还是还原剂,再分析当Fe转化为Fe时需要加氧化剂还是还原剂,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探究内容具体为:“现有FeSO溶液、Fe(SO)溶液、KSCN溶液、Fe粉、氯水、铜片、双氧水、KI溶液、硝酸溶液,还有试管及胶关滴管等仪器。请从中选择合适的试剂实现上述转化,并尽可能写出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我让每个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先对实验思路进行设计,然后分工,有人进行实验操作,有人记录实验现象,有人分析现象并初步推出结论,最后小组再对实验结果和结论进行讨论,再分工写出相关方程式,最后请每个小组推荐代表进行表述。整个过程,每位成员都非常积极投入,并能为其他成员的工作提供协助,使他们认识到团队合作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反馈提升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阶段为学生进行自主训练,并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讲解,通过“兵练兵”而达到“兵强兵”的目的。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相互之间不断质疑、求证、补充、拓展、鼓励,从而实现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最后,再由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本阶段时间大约在5―10分钟,具体时间的确定要与第一阶段的用时相协调,与第一阶段的用时之和为15分钟左右。 本阶段的教学设计要注意训练试题的选择,选题要有代表性,难度要适中,要避免怪题、偏题和难题,试题要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训练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在《铁、铜的获取及应用》教学设计中,我选择了这样一道例题: 原题: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为() A.溴化亚铁溶液中通过量氯气:2Fe+2Br+2Cl=2Fe+Br+4Cl B.三氯化铁和硫氰化钾溶液反应:Fe+3SCN=Fe(SCN)↓ C.氢氧化铁溶于氢碘酸中:Fe(OH)+3H=Fe+3HO D.氯化亚铁溶液可与双氧水反应:2Fe+HO+2H=2Fe+2HO 这是我在历年高考题及模拟试题中选择出来的一道“拼装题”,设计的意图是想让学生尽早接触高考题,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效果并不好,主要是因为这道试题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太难了,学生不能理解透彻,因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后来,我将此题作了难度调整,调整后的题目为: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为() A.铁和氯化铁溶液反应:Fe+ Fe=2Fe B.三氯化铁和硫氰化钾溶液反应:Fe+3SCN=Fe(SCN)↓ C.氯化铁与铜的反应:2Fe+Cu=2Fe+Cu D.铁与稀硫酸反应:2Fe+6H=2Fe+3H↑ 利用此试题在另一个平等班进行课堂教学时,明显有了较大的改变。因此,教师在选题题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好关,沈阳立人学校强调:教师要“下海”精选习题,学生要“上岸”探究创新。教师除了要把握好试题的难度以外,还要注意试题的选择要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其中变式训练的选择就具有一定的作用。如进行《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内容的教学时,我针对“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设计试题时,围绕在恒温恒容、恒温恒压等不同情况下,结合△n(g)≠0和△n(g)=0的情况进行判断,学生通过不同情景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能从本质上理解平衡状态的特征。 当然,教师除了要选好习题以外,还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并能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实现教师走下讲台参与,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让学生在训练和展示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 四、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1.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点:(1)由于学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学校在管理上更加细化,无形当中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使教师常常疲于应付,从而弱化了教师对高效课堂的追求;(2)学生常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一下子还比较难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导致出现学习不主动、探究能力弱的情况,阻碍了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3)高考指挥棒仍然在决定着高中的课堂教学,也影响着广大教师的教学方式,他们往往抱着求稳不求新的心态,从而导致不愿意尝试去改革;(4)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较高,但实验创新设计水平不高,从而使实验探究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进一步完善高效课堂的反思。 除了要解决上述问题外,我认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不应仅仅关注高容量,更要关注高效益,这也是有效教学的基本意蕴。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关注三维目标的综合体现,真正将“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教学的最高宗旨。此外,教师要认识到模式并不是具体的计划,它更应该是一种策略,因此模式并不是一层不变的。相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与反思.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