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10-8 19:05:17

基于读写结合的小学语文翻转课堂实践与思考——以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为例

教师引入翻转课堂模式,将学生从被动的接收者转变为积极参与学习的主体,这一变革性的教学方法为语文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翻转课堂的框架下,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可以通过预习阶段的视频或在线资料提前预习课文,为课堂学习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后续的写作活动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素材和经验,提高了语文核心素养。本文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爬山虎的脚》为例,通过引入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深入剖析了翻转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学生在翻转课堂中的学习体验、阅读能力的提升以及对语文学科的态度变化,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基于读写结合的小学语文翻转课堂实践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基于读写结合的翻转课堂实践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显著的必要性,在《爬山虎的脚》中,通过在家庭进行阅读预习,学生能够提前接触到文本内容,形成初步的认知框架。在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探讨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而后续的写作实践,如以“爬山虎的脚”为主题进行作文,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表达能力。通过读写结合,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中。预习阅读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对文字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而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际的写作活动中应用所学知识,则巩固了学生的语文基础,培养了其实际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使其在阅读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也让学生在写作中体验到语文的实用性。

二、基于读写结合的小学语文翻转课堂实践策略

(一)预习阶段

在小学语文翻转课堂实践中,通过预习阶段生动有趣的预习视频和多媒体资料,可以为学生打开学习《爬山虎的脚》的大门。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计引导性问题和探究性任务,激发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浓厚兴趣,并为深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1.设计引导性问题

问题1:你见过类似爬山虎的植物吗?

这个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对周围植物的关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建立与课文内容的联系,培养对植物的观察能力。

问题2:你认为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想象与探究的角度出发,培养其对爬山虎外貌特征的好奇心,不仅激发创造性思维,还为后续的实地观察提供了切实期待。

问题3:从《爬山虎的脚》中你能学到什么关于植物生存的知识?该知识如何帮助你理解爬山虎的特征?

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将所学语文知识与植物生长相关的科学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同时促使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态观察相结合。

2.设计探究性任务

任务1:查找关于爬山虎的资料。

教师需鼓励学生使用多种资源,如图书馆、互联网等,深入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环境、特点、用途等方面的信息,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信息检索的技能。

任务2:实地观察爬山虎。

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需要在课前亲自走出教室,选择校园或周边环境有爬山虎的地方进行实地观察。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将更加深刻地理解爬山虎的形态、颜色等特征,培养了实地调研能力。

任务3:以《爬山虎的脚》中爬山虎的特点为基础,编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认识的植物。

通过巧妙设计引导性问题和探究性任务,学生在预习阶段不仅能够建立对爬山虎的初步认识,而且还培养了主动学习和观察的习惯,为后续深入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准备爬山虎实物

在预习阶段,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爬山虎的实物,如叶片、茎、根系等,并在课堂中展示给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爬山虎的外形特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实物相关的活动,例如,让学生触摸爬山虎的叶片,感受其表面的触感和特殊的结构;让学生比较不同爬山虎叶片的形态和颜色,体会其多样性;或者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根系,了解其在土壤中的生长状态等。

(二)翻转课堂内容

通过巧妙融合预录视频和在线讨论平台,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系列富有趣味性和深度的教学步骤,旨在深入探讨《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在课程中引入读写结合的元素,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预录视频讲解

(1)引人入胜的视频制作:在制作视频时,教师可以运用丰富的图文展示和动画效果,突出课文中关于爬山虎的内容。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将课文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激发学生对爬山虎的好奇心。注重视频的质感和表达方式,可以运用音效、背景音乐等元素,营造一个引人入胜的学习氛围。

(2)解释重点内容:在视频中,教师应当重点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关键句子,通过图文配合,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爬山虎的特点。例如,可以详细解释爬山虎的脚是如何附着在物体上的,以及这种附着方式对植物的生存有何帮助。同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这篇课文词语背后的意义,拓展学生的词汇量,使其在学习中更自信。

原文:“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问题1:这段文字中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为描写爬山虎脚带来了什么效果?

问题2:你认为作者选择将爬山虎的脚比喻为“蜗牛的触角”有何用意?

(3)展示实地观察情景:通过实地拍摄的视频,教师可以展示爬山虎在自然环境中的真实生长情况。例如,教师在视频中展示爬山虎在树木上蔓延的场景,通过镜头捕捉植物的细节,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爬山虎的外观、生长环境等。这样的观察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还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具体的学习场景,让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4)嵌入引导性问题:教师在视频中巧妙嵌入引导性问题,如:“你在视频中看到的爬山虎的哪些特点让你觉得它非常聪明?”或者“你认为爬山虎的脚是如何帮助它附着在物体上的?”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爬山虎的特征,为后续的在线讨论提供引导,促使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主动思考和探究。

2.利用在线讨论平台

学生在观看完视频后,再利用在线讨论平台展开深入的讨论,为学生提供分享观点、感受的机会,促使学生探究爬山虎的各种特征,通过多媒体形式和互动式讨论,激发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浓厚兴趣,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基本结构,使学生更轻松地参与到阅读中,降低学习难度,更好地准备后续的写作活动。

(三)课堂互动环节

在翻转课堂的课堂互动环节中,教师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1.学生分组总结爬山虎的特点和形态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总结课文中关于爬山虎的特点和形态。课文中生动描绘了爬山虎的脚,形容其犹如细长的触手紧贴在墙上。这种形状使爬山虎能够紧紧附着在各种表面上,展现了它超强的适应性。作者还描述了爬山虎以蔓延的方式生长,形成茂密的绿色覆盖,展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小组展示环节

在实地观察活动中,学生发现了爬山虎确实以蔓延的方式沿着墙壁生长,形成美丽而有趣的绿色画卷。教师可以引导每个小组进行展示,让学生向同学们分享他们对爬山虎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能够在后续的讨论和写作任务中更自信地表达对这种植物的认识。教师可以在旁边适时提出引导性问题:(1)除了叶子的形状和颜色,爬山虎还有哪些特征让你感受到了美?(2)你认为这篇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美?为什么?(3)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如何继续描写爬山虎的美丽之处?

教师引导学生写作时也需要细致地连续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生动和有深度,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四)写作任务与实践

在小学语文翻转课堂中,写作任务与实践是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和表达的一种高效途径。在《爬山虎的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他们在课堂中获得的知识应用到写作中,并通过互相分享与老师的指导,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

1.写作任务设计: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

(1)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着重关注爬山虎的各种微小却独特的细节,通过对这些细节的生动描写,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比如,可以关注爬山虎的叶子形状,将其描绘成如同大自然的调色板,色彩斑斓且独特;观察藤蔓的纹理,将其比喻成自然的音符,跳跃在空中;捕捉颜色的变化,用“在阳光的照耀下,它的叶子仿佛沐浴在翠绿的光辉中”这样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色彩的变幻和美妙。

(2)结合课文描写手法: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描述更加生动有趣,如“爬山虎的叶子像是一群舞者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它们的叶尖如同舞者的指尖,轻盈地触碰着空气,叶片之间的缝隙仿佛是它们之间的距离,让人感受到一种优美而灵动的节奏”。

(3)关联实地观察和课文内容:在实地观察中,学生需要敏锐地捕捉到爬山虎在自然环境中展现出的各种特点。为了使观察结果更具连贯性和深度,学生需要巧妙地将实地观察中的发现与课文中的描写相联系。比如,学生在观察爬山虎的蔓延方式时,可以联系课文中的“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内容,从而对爬山虎生长习性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通过将实地观察中的特点与课文中的描写相关联,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文内容。例如,当学生发现实地观察中爬山虎叶子的颜色与课文中描绘的“嫩红”相符时,可以通过巧妙的比喻和对比使整体描写更为生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基于读写结合的小学语文翻转课堂实践与思考——以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