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世界的气候——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1.教材分析:《世界的气候》这一节历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又是《世界的气候》的重点和难点。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力求讲透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为以后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2.学情分析: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学生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一节五带知识的时候已经接触过,但是多数学生由于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仍然难以理解;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学生对于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理解到位,但对于海陆位置对日较差和年较差的影响理解不透彻;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学生学习了地形对气温的影响,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了虽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但迎风坡比背风坡降水多较难理解。影响气候的三大因素比较抽象,学生很难透彻理解,所以我采用形象直观的实验和举实例等教学方式,层层设疑,深入浅出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二、教学的具体目标:1.举例分析说明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2.结合实际生活和实验现象分析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三、教学策略:以烟台和威海被称为“雪窝子”入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三个实验探究,直观的认识不同纬度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陆地和海洋温差的大小比较和空气上升遇冷成云致雨,从而更好地理解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通过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反馈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开放式导入这几天,我们这里下了今冬的第一场雪,虽然是小雪,但是同学们也很开心,而烟台、威海却下了大到暴雪,烟台和威海被称为“雪窝子”,降雪比东北还要多,为什么有的地方降雪多,有的地方降雪少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学生观看烟台、威海雪后的场景照片,和我们这里形成对比,并思考烟台、威海为什么被称为“雪窝子”?为什么烟台、威海降雪比淄博多?以烟台和威海被称为“雪窝子”入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核心过程推进温故知新多媒体出示问题:下列哪些是描述天气的?哪些是描述气候的?昆明四季如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极地地区全年严寒明天大风降温淄博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漠河长冬无夏今天阳光明媚教师归纳并板书:气候包括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影响气候也就是影响气温、降水或者气温和降水。(一)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探究问题: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思考:同一经度为什么会形成从热带、温带到寒带的气候类型。进一步引导: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纬度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回答,并进一步分析描述气候的句子:气候从哪些方面来描述?学生初步思考,并作出判断。
学生观察实验,并完成实验探究一记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温故知新,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虽然在《地球的运动》一节接触过地球上不同地区获得太阳光热实验仪器:地球仪、手电筒。实验过程:手电筒模拟太阳光,以太阳直射赤道为例,观察手电筒分别照射赤道、30°N和60°N时的光圈大小和光的亮度,并完成记录。教师点拨,并借助放大镜聚光点燃火柴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照射面积小、光束集中时,气温高。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由现象形成理论知识。受()因素的影响,A处纬度低,接受的太阳光热(),气温()。B处纬度高,接受的太阳光热(),气温()。前后呼应,总结应用:运用所学解决同一经度形成从热带、温带到寒带不同的气候类型的原因,得出影响气候的因素:纬度位置。(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海陆位置探究问题:同一纬度位置形成了温带海洋性录表,并依据生活经验推测赤道、30°N和60°N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实验完成后学生通过展示台展示自己实验结论。学生观看视频,加深理解。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并小组互动交流。明确纬度位置对气温的影响。学生利用刚才所学解决一开始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学生读图思考,小组合作不同,但仍然理解不到位,所以设置实验探究,结合实验探究的现象和生活经验理解,更直观,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总结归纳提升。总结应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它们在降水、气温年较差方面有什么不同?影响因素是什么?进一步实验探究陆地和海洋的温差大小。实验仪器:两个烧杯,一个装有100ML水,一个装有等体积沙土,酒精灯、铁架台等加热仪器,温度计。实验过程:①测量烧杯里水和沙土的起始温度。②把两个烧杯放在铁架台上加热,并测量时事温度,观察温度的升高状况,三分钟后同时读出水和沙土的温度。③把两个烧杯放在室外进行冷却。④测量冷却后的温度。进一步总结实验结论:距海近,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据海远,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学以致用:读下图哪儿的年较差最大或最小?影响因素是?探究分析三地的降水、气温年较差的差异与所处位置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得出可能的影响因素。学生观察实验,并完成实验探究二的记录表。通过计算水和沙土加热和冷却后的温差,直观地感受陆地和海洋的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并总结实验结论。学生读图分析,并回答展示。学生对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多少易于理解,但是对于海陆位置对气温年较差的影响较难理解,所以设置实验探究陆地和海洋的温差大小。总结归纳提升。水沙土教师点拨:欧洲因为从沿海到内陆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大变大,传统民居的墙壁厚度也是越来越厚。
(三)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地形 出示三幅图:乞力马扎罗山山脚和山顶景观图,喜马拉雅山南坡和北坡植被覆盖情况图。 教师点拨: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进行实验验证:空气中的水分遇冷会凝结成水滴。一个烧杯加入100ML 冰水,一个烧杯加入100ML 常温水,观察烧杯壁有无水珠。总结归纳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是怎样影响的。检测提升 出示不同表情的笑脸,笑脸对应设置不同难学生自主观察三幅图:分析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用手擦拭烧杯壁感受水珠。根据多媒体的提示,进一步总结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各组自愿选择笑脸,并完总结应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根据爬山的经历分析地形对气温的影响,但是对于地形对降水的影响,生活中接触较少,较难理解。通过图片展示直观现象,大胆猜测,并进行试验验证,帮助学习理解。 通过总结形成理论体系。 通过检测进行学习度的检测题。成笑脸对应的检测题 效果评价。开 放式 延伸收尾呼应,学以致用 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据图回答烟台和威海降雪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学生思考,小组内探讨交流,并回答。 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板 书设计 气温纬度因素 气候海陆因素 降水地形因素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气候的地区差异”及“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等知识后,对本节内容已有所接触。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学生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一节五带知识的时候已经接触过,但是多数学生由于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仍然难以理解;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学生对于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理解到位,但对于海陆位置对日较差和年较差的影响理解不透彻;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学生学习了地形对气温的影响,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了虽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但迎风坡比背风坡降水多较难理解。由于影响气候的三大因素比较抽象,学生很难透彻理解,所以我采用形象直观的实验和举实例等教学方式,层层设疑,深入浅出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效果分析: 本节课理论性强,趣味性较差,需要读图析图并联系实际的地方多。因此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引入了三个实验,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并通过直观的实验理解了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通过学以致用和达标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学习效果较好。同时本节通过去实验的观察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增强了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世界的气候》借助前两节课气温和降水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另一方面又让学生了解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情况。
通过对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的分析,来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的气候》一节既是对全章内容的归纳和总结,又为以后学习区域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世界的气候》这一节历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又是《世界的气候》的重点和难点。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力求讲透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结合物理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评测练习 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1.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山麓郁郁葱葱,山顶白雪皑皑,形成“赤道雪山”的奇特景观,主要原因是 () A.海陆位置B.洋流因素 C.纬度位置D.地形因素 2.暑假同学们去北戴河避暑,那里气温较低的原因是() A.海陆位置B.洋流因素 C.纬度位置D.地形因素 3.我国海南省气温较高,黑龙江省气温较低,主要影响因素是() A.海陆位置B.洋流因素 C.纬度位置D.地形因素 4.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而南极大陆则冰雪覆盖。对气候的影响 5.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省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对气候的影响 6.青岛的降水量比兰州多。对气候的影响 7.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比较湿润。
对气候的影响 8.台湾岛台湾山脉东侧降水比西侧多。对气候的影响 9.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对气候的影响10. 图中四点中降水最多的是,AB坡叫坡,CD 坡叫 坡。实验记录表实验探究一:不同纬度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实验探究二:实 验探 究三:光圈的大小光的亮度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赤道(A 点)30°N(B 点)60°N(C 点)水沙土 起始温度加热后的温度温差冷却后的温度冷却前后的温差装冰的烧杯壁装水的烧杯壁课后反思: 优点:以烟台和威海被称为“雪窝子”入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三个实验探究,直观的认识不同纬度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陆地和海洋温差的大小比较和空气上升遇冷成云致雨,从而更好地理解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通过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反馈教学效果。 不足:1.有些语言不够精炼准确。 2.对于学生的评价相对单一。 3.本节以实验观察为主,实验现象明显,小组合作探究运用不多。 改进措施: 1.精炼语言,问题设计简练明确,描述准确。 2.对于学习展示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如激励性评价、检测性评价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小组合作完成。有无水珠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课标分析: 首先课标强调“举例说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和便于学生理解,选择各地气候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规律,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