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
摘 要:历史教育不仅仅是关于记忆日期和事件的知识传递,更是关于理解过去、思考现在和塑造未来的过程。在初中历史教育中,大单元教学方法已经被广泛认可为一种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历史知识和培养综合素养的重要工具。大单元教学注重对历史事件和概念的深入研究,鼓励学生跨学科地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能力。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
引言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师必须发挥历史课程独具特色的育人价值,重视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在深刻把握教材特点、树立大单元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精心对单元进行总体设计与规划,教师要在教学中开展单元主题式的教学,将课程内容主线贯穿、纵横连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一、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大单元教学的概念和特点
大单元教学,指的是,运用常用的教学形态,通过主题单元进行教学。此外,大单元教学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把一个学段作为整体大单元统筹的基础进行教学。大单元教学目前的整体定义存在争议,究其原因是大单元教学方法比传统教学方法的适用面窄,所以其应用研究也相对较少。但是,基于历史学科具有时间跨度长、对象覆盖范围广等特性,因此,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时应当重视大单元教学法的应用。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大单元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1)深度理解历史知识
大单元教学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和概念进行深度思考和研究。相比于简单地记住日期和事件,学生将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背后的原因和事件之间的关联,让学生们建立更牢固的历史知识基础,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
(2)培养批判性思维
大单元教学要求学生不仅仅接受历史信息,还要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学生被鼓励提出问题、提出观点并支持自己的观点,这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不仅仅限于表面的描述。
(3)历史思维和叙事技能
大单元教学鼓励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变化和连续性。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叙事,将事件有机地连接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这种历史思维和叙事技能不仅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还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三、如何展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
(1)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历史的最初时期,若在这一时期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兴趣,将对其之后更好地进行历史学习产生阻碍。无论采取怎样的教学模式,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传统的历史教学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教师缺乏有效、合理的教学设计,很难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大单元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历史课堂更具科学性,以“明朝的统一与发展”大单元主题教学为例,首先,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这一时期的背景视频,如可以借助网络大数据优势为学生搜索关于明朝历史人物、相关故事的趣味讲解,让学生产生学习期待,为之后教学环节的高效进行打下基础,其次,教师要发挥语言艺术的关键作用,用富有幽默气息的语言、有感染力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来消除学生的课堂紧张感,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做到更加投入地开展学习,最后,教师要合理利用历史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初中学生的猎奇心理,也为课堂教学做了相应补充,从而起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2)明确教学目标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课堂主题活动的基点,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结合当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历史新课标的规定,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在设计《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时,目光不能局限于仅仅掌握在唐朝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真实情况,设计方向应落实在培养学生绘制唐玄奘西行路线地图的能力,了解唐朝时期对外开放的商路路线,列举唐朝时期我国与其他周边友好国家和平共处的事实,用出土的唐朝时期国外文物和我国流传在国外的唐朝时期文物证明唐朝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影响力,以此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并且不偏离实际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速度。
结束语
初中历史教育中的大单元教学方法是一种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历史知识和培养综合素养的有效工具。通过明确定义主题单元、提供多样的学习资源、鼓励讨论和辩论、进行研究项目以及跨学科整合,教师可以有效应用这种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具思考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因此,大单元教学应该成为初中历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马大川.“大观念”统领下初中跨学科单元教学探析——以美术与历史学科为例.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22(1):48-51.
庄力.历史大单元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问题研究——以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为例.中外交流,2021,28(2):1195.
杨华.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大单元整合教学策略.文渊(高中版),2021(11):2368-2369.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