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10-10 15:43:05

初中生物_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分析:本节课在《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是“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和资料带领学生认识细菌的种类、结构、繁殖方式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进而实现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细菌》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作为分解者,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方面讲述了细菌的基本知识。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利用视频材料导入新课,然后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细菌的个体很小,其形态和结构特点又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可以通过展示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的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得出细菌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的结论;再通过《观察与思考》材料,让学生了解细菌的结构。通过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相比较,突出细菌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根据细菌没有叶绿体,引导学生推测细菌的生活方式,得出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生活方式为异养的结论。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以及芽孢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或用课件展示等形式,使之形象化。本节教学要以观察、讨论为主,重点对学生进行推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三、学情分析:通过对第一节内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菌落的特征、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等,对细菌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但是细菌是怎样发现的,是从哪里来的,细菌的形态是什么样的,细菌怎样繁殖,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不知道的,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有迫切的期望。八年级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已经有所提升,但是学生在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问题,本节课会安排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和表达交流的能力,通过推测、观察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老师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办法讲述细菌的知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力,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结合老师演示的图片,使学生不但获得细菌的有关知识,还可以锻炼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2、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3、通过与植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4、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2、通过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2、教学难点细菌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六、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新课:(微视频导入)通过观看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细菌究竟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结构?从而引入课题。(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学指导:围绕学习目标和导学案中自学探究的问题,阅读教材P71~P74,独立思考探疑,备好问题,准备合作讨论。注:无法解决问题要用红笔标注。学习任务一: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阅读课本P71---72“细菌的发现”,完成1、2、3题1、17世纪后叶,荷兰人发现了细菌。2、法国科学家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鹅颈瓶实验),证明了肉汤的腐败是由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

3、巴斯德还发现了、,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法以及防止手术的方法,后人称他为“”。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细菌的分布是很广泛的,我们的手上、书上、衣服上、甚至是空气中都有细菌的存在,但我们能看见它们吗?那细菌最初是怎样被发现的呢?1、课件展示细菌发现的过程: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利用自制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观察了一位从未刷过牙的老人的牙垢,“它们像蛇一样用优美的弯曲姿势运动”,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时发出的感叹!当时人们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2、巴斯德实验动画演示整个实验过程,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以及提出了保存啤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我们现在喝的酸奶就是用巴氏消毒法制作的。另外他还提出了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由于巴斯德在微生物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我们把他称为“微生物学之父”。提问:通过以上两个故事,你对科学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各抒己见后,师生共同总结:通过细菌的发现史,让我们了解了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的过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巴斯德的研究过程,认识到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

(设计理念:使学生初步了解细菌的发现,让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密切相关的,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科学的态度。)拓展反思:读了“细菌的发现过程及巴斯德实验过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认识?学习任务二:描述细菌的形态1、结合课件,对照课本彩图,认识不同形态的细菌,并且描述出细菌有哪些不同的形态。(1)、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只有用或才能观察到。(2)、细菌有、、等不同形态。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是生活的。所以说细菌都是的。(单细胞或多细胞)课件展示电镜下头发上看到的细菌和针头上的细菌。观察得出结论:细菌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亿粒细菌才只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只有用电镜或高倍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课件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个理性的认识,然后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师总:这些细菌虽然很小,但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生活的,每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一个细胞构成的,所以它们都是单细胞生物。师生共同总结细菌的特征:个体十分微小,是单细胞生物,形态呈杆状、螺旋状、球状。(设计理念: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图片,使学生对抽象的、微观的知识有个较直观的认识。

培养学生分析图形、总结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了解细菌的形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习任务三:细菌的结构 1、观察课本P73“观察与思考”中的“细菌结构示意图”,并思考教材中出现的讨论题。 (1)右图是细菌的基本结构: ①② ③④ ⑤⑥2 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有哪些不同(回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比较 种类 不同点共同点 细菌动物细胞植物细胞过渡: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细菌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态也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课件展示:细菌的结构(1)学生通过观察总结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提示1:细菌内只有DNA 集中区域,无成形的细胞核提示2:不是所有细菌都有荚膜和鞭毛,荚膜是细胞壁外增厚部分,主要起保护作用,而鞭毛能摆动,是菌体上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2)课件展示动、植物细胞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结构上的异同点,生填表后师归纳: 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不同点:植物和细菌都有细胞壁,动物没有;动、植物都有细胞核,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 集中的区域,植物有叶绿体而动物和细菌没有叶绿体。

(3)细菌的营养方式,课件显示:植物细胞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能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自养,而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所以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设计理念:强化图文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 拓展反思: 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吗?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呢?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学习任务四:描述细菌的生殖方式 1、自学课本P74,结合插图,描述细菌的生殖特点。 2、展示自学成果:小组代表叙述细菌的生殖特点及对芽孢的认识。 细菌是靠生殖; ____是细菌的休眠体。 过渡:细菌如果找到了适宜的生活环境后,就要开始生长繁殖,那细菌是怎样繁殖的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了解细菌的生殖。 1、学生根据动画得出:(1)、细菌的繁殖速度太快了,每不到半小时就能繁一代。(2)、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就是一个分裂成两个。2、师总:细菌是靠分裂繁殖产生后代的,所以繁殖速度很快。当然了,这些情况必须是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所以我们不能给他们提供生存的条件。但是不是只要遇到不适合的生存环境细菌就会死呢?当细菌面临不利于它生长的环境时,它们又会怎么样呢?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靠分裂进行生殖;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所以细菌的分布非常广泛。

假设你手上有100 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 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 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这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学生讨论后回答:100×28=25600(个)养成搞好个人卫生的良好习惯,要经常洗手、洗澡、换洗衣服,减少自身携带的细菌数目,减少被细菌感染而生病的可能。(设计理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意义。) 拓展反思: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关? (三)系统总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概括出“细菌的主要特征”。小组内交流) 1、知识总结:通过本节的学习,懂得了 发现细菌的存在是:,证明细菌存在于空气中的人是,同时也了解了细菌的形态有、、等,细菌的结构有、、,但无,其营养方式是,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繁殖方式为生殖,在不良的环境可形成。芽孢是细菌的。2、其他收获: ①、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②、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你受到那些启示? ③、细菌的那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关? (设计理念:积极参与归纳、总结。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回答问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七、课堂达标检测 (教师寄语:相信自己是最棒的!选择每个1 分,填空每空1 分,共10 分) 1、第一位发现细菌的科学家是() A、列文·虎克   B、巴斯德    C、珍妮·古多尔D、李时珍 2、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是() A、达尔文B、列文·虎克   C、巴斯德D、弗莱明 3、细菌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   () A、细菌有细胞壁B、细菌有细胞质C、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D、细菌有细胞膜 4、有些细菌外面有荚膜和鞭毛,它们的作用是    () A、防御和保护B、保护和运动C、攻击和保护D、运动和保温 5、下列关于细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B、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C、一个细菌还不能够称得上是一个细胞D、细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6、细菌的生活方式和营养方式分别是 ()A、营养生殖,自养B、孢子生殖,自养C、出芽生殖,自养D、分裂生殖,异养 7、下列关于细菌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可用醋酸杆菌制醋B、可用棒状杆菌制味精C、根瘤菌有利于大豆生长    D、细菌都能使人患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中生物_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