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课堂分层教学的应用
○詹丽枝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实验课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提高物理课教学有效性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我通过调查发现本地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正面临着诸多困难,制约着物理教学水平的提高,降低了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的有效性势在必行,要实现这一目标实验课堂必须分层教学。
一、初中物理的学科特点
要想在初中阶段学好物理,首先要了解初中阶段物理学的特点。
1、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物理现象的各种规律几乎都是通过实验发现的,实验对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初中阶段是学习物理的基础,所以尤其重视学生在实验能力方面的培养,初中物理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探索能力,科学探究精神。
2、初中物理课程,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很多的物理问题设计都是简单的生活现象,要求学生进行分析。
3、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较扎实的数学功底,是学好初中物理必不可少的,很多物理规律。必须借助公式表达出来,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具体问题中,很多会涉及复杂的情境和繁琐的计算。
二、分层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从教学中我发现:在探究实验教学中,课堂上只有少数学生能顺利完成各探究环节。课堂探究全过程看似顺利,但实质是在几名学生带动下完成的,更多的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观点和结论,思维对话更是无从说起。久而久之,必将导致大部分学生思维僵化,班级成绩两极分化。
三、分层教学的实践应用
1、分层教学的前期工作
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能力、知识准备等各方面的差异,对全班学生进行分层次分组,把优等生分成两个“攻坚组”,中等生分成4-5个“学习组”,后进生单独分成2个“辅导组”。
教师要在课前为“攻坚组”学生布置准备性作业——拓展性知识预习、必要的实验器材准备等。例如:“在探究欧姆定律实验”中,事先布置“攻坚组”预习相应的知识,并完成“学导练”里的几道实验题,为了完成实验题,他们不得不去研究这个实验,在上课之前,我会收集他们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使优生之间形成一种竞争,同时,做为教师要事先对学生提出的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有预见性,事先为他们准备探究所需要的各种器材。我在这个实验中为“攻坚组”的学生另外准备了以下器材:大量程已损坏的电压表、最大阻值偏小的滑动变阻器等,并要求他们回去尝试完成实验以满足学生的探究需求;而对另外一些小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额外辅导或者提供使探究实验难度降低的引导性思考题,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
2、课中分组、分层学习
(1)如“在探究欧姆定律实验”中,当学生猜想出影响通过导体的电流大小可能跟导体两端电压大小和导体电阻等因素有关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找到“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并结合“优生”预先自学的知识,适时点拨学生找到适合研究电流与电压以及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电路图,并依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在各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时,要求“攻坚组”制定出两种以上探究方案,并设计好表格,其它小组则由教师以“问题引导”的方式,完成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并把数据记录进表格中,小组分析表格得出:当导体电阻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接着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由“学习组”来设计探究方案,并制定表格,接着依据方案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2)给“攻坚组”的提升措施:教师提出:若电压表的大量程坏了,而我们刚才的实验可得出定值电阻两端电压又是3V以上(电源电压6V),该怎么办?接着由两个“攻坚组”来比赛展示他们的设计思路,师作适当引导并得出结论。接着教师又提出:若最大阻值偏小的滑动变阻器做实验会有什么结果?再由两个“攻坚组”来抢答,并由他们进行实验证明。这样既可以让“攻坚组”的学生思维得到挑战,能力得到提升;又可以让“学习组”的学生知识得到拓展。对“辅导组”的学生主要进行实验指导,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要求每名同学能够说出原因及实验原理。随后的交流评价中也要分别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对“辅导组”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采用这种分层次交流评价的方式,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及物理思维能力的发展。
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进行分层教学的两个班物理课上的学习气氛越来越浓,各层次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课堂上不再只是几个人发言,而是人人参与、个个踊跃,有时甚至为探究清楚某个问题而打起了擂台。在期末考试中各分数段学生的成绩都有了大幅度提高,两极分化现象有了根本性好转,实验效果显著。
总而言之,课堂的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实验探究教学中认真开展分层次教学,能真正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可持续性的发展,让课堂充满生命力,既解决了“吃不饱”的问题,同时又避免了“拔苗助长”,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陆丰市东海龙潭中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