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10-11 06:29:28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课标测试题及答案(3套)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课标测试题及答案(3套)

第一套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

A.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B. 空间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C. 人地协调观、科学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D.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全球认知、地理实践力

答案:A

2.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 )。

A. 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B. 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

C. 观察能力和行动能力

D. 分析能力和行动能力

答案:A

3.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是( )。

A. 课堂教学

B. 实践活动

C. 课外阅读

D. 网络学习

答案:A

4.地理课程内容以( )为基础,展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A. 地理现象

B. 地理过程

C. 地理事实

D. 地理概念

答案:C

5.地理课程的学习评价应注重( )。

A. 结果评价

B. 过程评价

C. 定量评价

D. 定性评价

答案:B

6.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 )。

A.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B. 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C.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D. 以上都是

答案:D

7.区域认知素养主要包括( )。

A. 区域特征认知、区域差异认知、区域联系认知

B. 区域位置认知、区域特征认知、区域发展认知

C. 区域位置认知、区域差异认知、区域联系认知

D. 区域位置认知、区域特征认知、区域联系认知

答案:D

8.综合思维素养要求学生能够( )。

A. 多角度分析地理问题

B. 全面认识地理事物

C. 把握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D. 以上都是

答案:D

9.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包括( )。

A. 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B.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C.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 以上都是

答案:D

10.地理课程资源包括( )。

A. 教材、教具、图书馆资源

B. 社会资源、自然资源

C. 信息技术资源、教师资源

D. 以上都是

答案:D

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简述地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

答: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是地理核心素养的灵魂,为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提供价值判断依据。综合思维是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重要思维方式和能力,它有助于从多个角度分析地理问题,为人地协调观的形成提供理性认识基础,也为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提供思维方法。区域认知是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重要视角和方法,它有助于认识不同区域的特征、差异和联系,为人地协调观的树立提供具体的区域案例,也为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提供区域背景。地理实践力是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它能够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付诸实践,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对人地关系的理解,提高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

2.地理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答:地理课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一是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和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二是组织野外考察、研学旅行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观察地理事物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三是引导学生参与地理社团活动、地理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四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虚拟地理实验、地理模拟等活动,拓展学生的实践渠道,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3.简述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答: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目标性原则,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二是开放性原则,广泛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拓宽课程资源的渠道和范围。三是实效性原则,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四是因地制宜原则,结合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五是共享性原则,加强课程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论述题(20 分)

论述地理课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答:地理课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地理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地理课程,学生能够了解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其次,地理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地理学科涉及自然、人文等多个领域,地理现象和问题往往具有综合性。通过学习地理课程,学生能够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地理问题,综合考虑自然、人文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再次,地理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地理课程以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学习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学生能够掌握区域认知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对不同区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最后,地理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地理课程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野外考察等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提高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践创新精神。总之,地理课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案例分析题(20 分)

以下是一个地理教学案例:

在学习“城市化”这一内容时,教师首先播放了一段关于城市发展的视频,展示了不同城市的景观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然后,教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化的表现有哪些?”“城市化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如何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等,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了深入讲解。

请结合地理课程标准,分析该案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并说明理由。

答:该案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理由如下:

首先,课程标准强调地理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在该案例中,教师通过播放视频、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等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其次,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在该案例中,教师以城市发展为主题,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城市化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地理实践力,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再次,课程标准强调地理教学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在该案例中,教师在学生讨论和发言后进行总结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及时反馈和指导,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综上所述,该案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第二套

一、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1.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 )等地理核心素养。

答案:地理实践力

2.地理课程内容包括地理必修课程、地理选择性必修课程和( )课程。

答案:地理选修课程

3.地理必修课程包括两个模块,分别是地理 1 和地理( )。

答案:2

4.地理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三个模块,分别是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和( )。

答案: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5.地理课程的教学建议包括重视问题式教学、加强地理实践教学、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和( )。

答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6.地理课程的评价建议包括完善评价内容、优化评价方式和( )。

答案: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7.地理实践力主要包括地理观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 )等方面。

答案:地理考察

8.区域认知素养要求学生能够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分析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和( )。

答案:区域联系

9.综合思维素养要求学生能够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 )等角度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

答案:地方综合

10.人地协调观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 )。

答案:保护自然

二、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1.地理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技能。( )

答案:×

理由:地理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

2.地理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地理选择性必修课程和地理选修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 )

答案:√

3.地理课程内容只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部分。( )

答案:×

理由:地理课程内容包括地理必修课程、地理选择性必修课程和地理选修课程,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多个方面。

4.地理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唯一途径。( )

答案:×

理由:地理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径。还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5.地理课程的评价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

答案:×

理由:地理课程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包括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多个方面。

6.区域认知素养要求学生能够认识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但不需要分析区域之间的联系。( )

答案:×

理由:区域认知素养要求学生能够认识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分析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

7.综合思维素养要求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地理问题,但不需要考虑地理事物的动态变化。( )

答案:×

理由:综合思维素养要求学生能够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等角度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既要考虑地理事物的静态特征,也要考虑地理事物的动态变化。

8.人地协调观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但不需要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

答案:×

理由:人地协调观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不仅要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还要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9.地理课程资源只包括教材、教具、图书馆资源等校内资源。( )

答案:×

理由:地理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图书馆资源等校内资源,也包括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等校外资源。

10.地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只有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等传统教学方法。( )

答案:×

理由:地理课程的教学方法除了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等传统教学方法外,还包括问题式教学、地理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等新型教学方法。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简述地理课程标准中问题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答:地理课程标准中问题式教学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问题为导向,围绕问题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二是问题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开放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三是问题的解决要注重过程性,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四是问题的评价要多元化,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

2.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答: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一是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分析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二是运用地图、图表等地理工具,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空间概念,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三是组织学生开展区域调查、区域规划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区域的认识和理解。四是引导学生关注区域发展问题,培养学生的区域发展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简述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答: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教材、教具、图书馆资源等校内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二是积极开发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等校外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和视野。三是加强教师之间、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交流,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率。四是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论述题(20 分)

论述地理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

答:地理课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地理课程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多个领域,涉及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以及人口、城市、产业、交通等人文要素。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理事物和现象是由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的,培养学生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问题。例如,在分析某一地区的农业发展时,要考虑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要素以及市场、交通、政策等人文要素的综合影响。

其次,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具有时空尺度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时空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例如,在学习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时,要从时间尺度上分析河流在不同阶段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从空间尺度上分析河流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地貌特征差异。

再者,地理课程强调从地方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不同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特定地区的地理特征是多种要素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例如,在学习不同地区的文化景观时,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民族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此外,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式教学、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实际地理问题。例如,针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让学生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不同地区的差异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应对策略。

最后,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如地理观测、地理实验、野外考察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和过程,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

五、案例分析题(20 分)

以下是一个地理教学案例:

在学习“工业区位因素”这一内容时,教师首先展示了一些不同类型的工厂图片,如钢铁厂、服装厂、电子厂等,然后提出问题:“这些工厂的区位选择有哪些因素影响?”学生们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进行讨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工厂的主要区位因素,如钢铁厂靠近原料地和交通枢纽,服装厂靠近劳动力市场等。最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具体的工厂进行区位分析,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请结合地理课程标准,分析该案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并说明理由。

答:该案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理由如下:

首先,课程标准强调问题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在该案例中,教师通过展示工厂图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区位因素,符合问题式教学的要求。

其次,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和区域认知素养。在该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工厂的区位因素,涉及自然、人文等多个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同时,通过对不同类型工厂的区位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再次,课程标准提倡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该案例中,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工厂区位分析并展示,体现了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要求

第三套

一、填空题(每空 2 分,共 30 分)

1.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2.高中地理课程分为、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

3.必修课程包括和地理 2 两个模块。

4.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自然地理基础、、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3 个模块。

5.地理学业质量水平分为级。

6.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

7.综合思维是人们运用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8.区域认知是人们运用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9.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10.必修课程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每个模块学分,2 个模块共计 4 学分。

11.学业水平考试以必修课程内容的要求为准。

12.学业质量水平 4 是选择地理作为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

二、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1.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等特点。( )

2.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3.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学习顺序由学校自行决定。( )

4.地理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可有可无。( )

5.区域的划分是根据单一指标进行的。( )

6.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独立、互不影响的。( )

7.高中地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

8.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的内容要求是完全一样的。( )

9.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作用不大。( )

10.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 )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

1.以下不属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是( )

A. 人地协调观

B. 全球观念

C. 综合思维

D. 地理实践力

2.必修课程地理 1 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A. 地球科学基础

B. 人文地理基础

C. 自然地理实践

D.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选择性必修课程中,主要探讨区域发展的是( )

A. 自然地理基础

B. 区域发展

C.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D. 以上都不是

4.地理学业质量水平 2 是( )

A. 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

B. 优秀学生应达到的要求

C. 选择地理作为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的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

D. 以上都不是

5.以下教学方法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特色的是( )

A. 讲授法

B. 实验法

C. 讨论法

D. 演示法

6.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主要途径是( )

A. 学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

B. 进行地理实地考察

C. 分析地理图表

D. 以上都是

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模块主要包括( )

A. GIS、RS、GPS

B. 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C. 旅游地理、城乡规划、政治地理

D. 以上都不是

8.以下哪种地理现象最能体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

A. 热带雨林气候区的高温多雨

B. 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气候

C. 山地的垂直地带性

D. 河流的溯源侵蚀

9.地理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

A. 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B.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C. 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应用

D. 以上都是

10.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关键是( )

A. 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地理问题

B. 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地理知识点

C.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D. 以上都不是

四、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1.简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相互关系。

2.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答案:

一、填空题

1.人地协调观

2.必修

3.地理 1

4.区域发展

5.四

6.价值观

7.综合

8.空间—区域

9.考察、实验和调查

10.2

11.合格性

12.等级性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单项选择题

1.B

2.B

3.B

4.A

5.B

6.D

7.A

8.A

9.B

10.A

四、简答题

1.简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相互关系:

-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价值观,是其他素养的引领,它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提供正确的方向和价值导向。

-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思维方式,它帮助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地认识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正确理解人地关系、分析区域特征和解决地理问题提供思维基础。只有具备综合思维,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从而更好地树立人地协调观。

-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它为人们认识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提供了方法和视角。通过区域认知,人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区域的特征、发展规律以及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为因地制宜地解决区域发展问题、实现人地协调提供依据。同时,区域认知的过程也需要综合思维的支持,而人地协调观在区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和实践途径,它使人们能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观察、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行动能力。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综合思维的运用,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对人地协调观和区域认知的理解。

2.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 开展地理实验和观测活动:在学校或周边环境中,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验和观测,如土壤酸碱度的测定、气象观测、水文观测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收集和分析数据,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 进行地理实地考察:选择合适的地理区域,如自然保护区、山区、河流流域等,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地理现象、收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地理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参与地理调查和研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调查和研究活动,如城市交通状况调查、环境污染调查、土地利用调查等。让学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案,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地理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如使用 GIS 软件绘制地理图表、分析地理空间数据,使用 RS 技术获取遥感图像等。通过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地理实践能力。

-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评价:建立科学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实践过程和实践成果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实践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通过评价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在地理实践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11/1728599368974_0.jpg

需要资料的朋友可以关注该公众号,也可转发给周围需要资料的人,随后我将推出全套资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课标测试题及答案(3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