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5 12:05:05

2023届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试题(含答案).pdf

2023届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试题班级考号姓名**一、2023安徽A10联盟高三4月期中联考(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为了不断地改进生产方法,我们需要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三个部门同时并进,相互影响,相互提携,绝不能有一面偏废。我们须承认这三个领域的分野不是很明晰的,它们之间有交错的地方。不但如此,这三个领域的界限不是固定不移的,现在我们认为是技术科学的东西,在一百年前是自然科学的研究问题,只不过工作的方法和着重是有所不同罢了。既然技术科学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综合,它自然有不同于自然科学,也有不同于工程技术的地方。因此,研究技术科学的方法也有些地方不同于研究其他学科的方法。因为技术科学是工程技术的理论,有它的严密组织,研究它就离不了作为人们论理工具的数学。技术科学中的数学演算一般要比自然科学多,这使得许多技术科学的青年工作者误认为数学是技术科学的关键。他们忘了数学只不过是一个工具,到底不过是一个“宾”,不是“主”。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件好的技术科学的理论研究,它所用的数学方法必定是最有效的;但我们决不能反过来说,所有用高深数学方法的技术科学研究都是好的工作。

数学方法只是技术科学研究中的工儿,不是真正关键的部分,那么关键的是什么呢?技术科学中最主要一点是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只有对一个问题认识了以后才能开始分析,才能开始计算。但是什么是对问题的认识呢?这里包含确定问题的要点在哪里,什么是问题中现象的主要因素,什么是次要因素;哪些因素虽然也存在,可是它们对问题本身不起多大作用,因而这些因素就可以略而不计。要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首先做一些预备工作,收集有关研究工作的资料,特别是实验数据和现场观测的数据,把这些资料印入脑中,记住它,为下一阶段工作做准备,下一阶段就是真正创造的工作了。创造的过程是:运用自然科学的规律为摸索道路的指南针,在资料的森林里,找出一条道路来。这条道路代表了我们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对现象机理的了解。也正如在密林中找道路一样,道路决难顺利地一找就找到,中间很可能要被不对头的踪迹所误,引入迷途,常常要走回头路。因为这个工作是最紧张的,需要集中全部思考力,所以最好不要为了查资料而打断了思考过程,最好把全部有关资料记在脑中。当然,也可能在艰苦工作之后,发现资料不够完全,缺少某一方面的数据。那么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就暂时把理论工作停下来,把力量转移到实验工作上去,或现场观察上去,收集必需的数据资料。

所以一个困难的研究课题,往往要理论和实验交错好几次,才能找出解决的途径。把问题认识清楚以后,下一步就是建立模型。模型是什么呢?模型就是通过我们对问题现象的了解,利用我们考究得来的机理,吸收一切主要因素,略去一切不主要因素所制造出来的“一幅图画”,一个思想上的结构物。这是一个模型。不是现象本身。因为这是根据我们的认识,把现象简单化了的东西;它只是形象化了的自然现象。模型的选择也因此与现象的内容有密切关系。同是一个对象,在一个问题中,我们着重了它本质的一方面,制造出一个模型。在另一个问题中,因为我们看重了它本质的另一方面,也可以制造出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模型。两个不同的模型,看来是矛盾的,但这个矛盾通过对现象的全面性质而统一起来。例如,在流体力学中,在一些低速流动现象中,空气是被认为不可压缩的,无粘性的。在另一些低速流动现象中,因为牵连到附面层现象,空气又变成有粘性的了。在高速流动现象中,空气又变成可压缩的了。所以同是空气,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有不同的模型。这些互相矛盾的模型都被空气的本质所统一起来。有了模型了,再下一步就是分析和计算了。在这里我们必须运用科学规律和数学方法。但这一步是“死”的,是推演,这一步的工作是出现在科学论文中的主要部分,但它不是技术科学工作中的主要创造部分。

它的功用在于通过它才能使我们的理解和事实相比较;唯有由模型和演算得出具体数据结果,我们才能把理论结果和事实相对比,才可以把我们的理论加以考验。技术科学是从实践的经验出发,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精炼,创造出工程技术的理论,所以技术科学是从实际中来,也是向实际中去的,它的主要的作用是从工程技术的实践,提取具有一般性的研究对象,它研究的成果就对那些工程技术问题有普通的应用。也正因为如此,技术科学工作者必须经常和工程师们联系;知道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时一个技术科学工作者也直接参加解决生产中发生的问题,以取得实践的经验,照这样做,一个技术科学工作者的知识面必然很广阔的,从自然到学一直到生产实践,都要懂得,不但知识广,而且他还必须灵活地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创造出有科学根据的工程理论。(摘编自钱学森《论技术科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的分野很不明晰,界限也非固定不移,但在改进生产方法中可以协同并进。B、对于所研究问题的认识是技术科学中最主要的一点,主要包含问题要点的确定、问题中现象主次因素的分析等。C、在流体力学中,空气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模型,不过这些看起来互相矛盾的模型都被空气的本质统一起来。

D、技术科工作者只有懂得自然科学和生产实践,且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有科学根据的工程理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个技术科学家也可以同时是一个工程师,而一个物理学家也可以同时是一个技术科学家。B、数学是技术科学广泛运用的重要工具,所以用高深数学方法的技术科学研究都是好的工作。C、在阐释创造的过程时,文章运用“指南针”“密林”“道路”等比喻,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D、文章末段以“从实际中来,也是向实际中去”来概括技术科学的特点,给人以哲学的启示。3、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技术科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分)A、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研究并提出的物理学“宇称不守恒定律”B、以生命科学为基础来设计和构建新物质或新品系的生物技术。C、民航上海审定中心完成的C919飞机结冰风洞适航验证试验。D、归纳各种人类行为方式并且总体描述社会现象的文化人类学。4、请简要分析文中“建构模型”部分的论证脉络和论证方法。(4分)5、近期,一款名为ChatGPT的聊天机器人火了,它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的最新应用成果。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ChatGPT的研究过程。

(4分)二、2023湖南长沙一中高三4月月考(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文化自古“贵和”。《国语·郑语》记载了史伯的一段论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也。 ”《左传》中晏婴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他们还把“和”“ 同”相异的观点应用到政治方面。史伯论周的弊病和衰亡的原因时,强调“去和而取同”是周衰亡的原因。晏子强调要实行和政:“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无干,民无争心。” 基于史伯、晏婴的“和同之辨”,孔子进一步明确 提 出 了“和为 贵”“ 和而不同”的思想 。孔子说:“礼 之用,和为 贵。先 王 之道,斯 为 美 :小大 由 之。”他还把“和同之辩 ”用到处 理社 会 关 系 上 ,提 出 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 同而不和”的重 要思 想 。“和而不同”首 先 强调以“不同”为 前 提 。只 有始 终 保 持 彼 此 间 的差 异,“和”才 具 有真 正 意 义 。

因为 “不同”,才 需 交 流 、认 同;唯 有沟 通 ,才 能和谐 ,以善 意 回 应善意 。其次 ,强调“和”不是同一。《礼 记·中庸 》倡 导 “和而不流 ”,就 是强调与 人 相和而不随 波 逐 流 ,盲 目 附 和。最 后 ,强调以“中庸 ”求 “和”。做 事 须 “允 执 其中”,“中”即 为 “过犹 不及”“ 执 两 用中”“ 中立 不倚 ”。“中庸 ”可以防 止 冲 突 与 激 化,可以促 成矛 盾 的转 化和解 决 ,使 各 方达 到协 调与 均 衡 ,即 达 到“和”。《中庸 》首 章 云 :“中也者 ,天 下之大 本也;和也者 ,天 下之达 道也。 ” 中华 文明之所以能够 绵 延 五 千 年 ,“和而不同”的思 想 是一个 极 为 重 要的原因。中华 民族 多 次 迁 徙 、融 合 ,既 保 持 了民族 多 样性 ,又 结 成不可分割 的统 一体 。这 种多 元 一体 格 局 的形 成,正 是“和而不同”精 神 的典 型 体 现。伴 随 民族 融 合 过程 的是中华 文化的创 造 。春 秋 时代,地 理、政治因素 导 致 多 元 文化的格 局 。秦 汉 统 一后 ,华 夏 文化加 速 吸 收 、融 合 、同化周边 少 数 民族 的文化成果 ,最 后 形 成了以汉 族 为主 体 ,延 续 至 今 的中华 文化。

汉 唐 以后 ,随 着 与 世 界 文化交 流 的增 多 ,中国文化又 以宽 容 的文化心态 对 待 各 种 外 来 文化,进一步推 动 了自身 文化的发 展 。(摘 编 自黎 昕 《儒 家 “和而不同”思 想 及其当 代意 义 》) 材料二: 不同的文化可以沟 通 ,这 是中国文化一向 的主 张 。宋 代思 想 家 张 载《正 蒙 ·太 和篇 》中有四 句 话 :“有象 斯 有对 ,对 必 反 其为 ,有反 斯 有仇 ,仇 必 和而解 。”这 四句 话 讲 的是哲 学 ,是一种 宇 宙 观。 这 个 世 界 上 ,有无穷 无尽的生命 个 体 ,可以称 作 “象 ”。这 些 “象 ”,有动 物的,有植 物的,每 个 “象 ”都 不同。“有象 斯 有对 ”,说的就 是各 个 “象 ”的不同。古人 有一种 说法 ,叫 做 “佳 人 不同体 ,美 人 不同面”。西 方也讲 ,世 界 上 没 有完全 相同的两个 生命 个 体 。“对 必 反 其为 ”,是说一个 一个 的“象 ”,不是静 止 的,而是流 动 的,由 于不同,其运 行、流 动 的方向 也不相同,甚 至 有时候 运 行的方向 会 相反 ,所以会 出 现“有反 斯 有仇 ”,发 生互 相间 的纠 结 。

这 个 “仇 ”字,古代的写 法 是“雠 ”,左边 一个 “隹 ”,右 边 一个 “隹 ”,中间 是个 言 论的“言 ”。隹 是一种 尾 巴 很 短 的鸟 ,“雠 ”字的本义 是两 只 短 尾 巴 鸟 在叽叽喳喳的讨论、辩 论。这 个 “雠 ”字,也就 是“校雠 ”的“雠 ”。校书是很 难的事 ,很 难一个 字都 不错。古人 的“校雠 ”,更是一件大 事 。你拿这个本子,我拿那个本子,一点一点地校,互相讨论,争论得面红耳赤。“雠”字形象地反映出校对中发生的讨论、辩驳。但两只短尾巴鸟互相讨论、辩驳的结果,并不是彼此打得头破血流,更不是这只鸟把那只鸟吃掉,而是达成共识,或达成妥协,求同存异,总之是走向了“仇必和而解”。 这个世界有差异,但差异不必然发展为你死我活的冲突,而是可以“和而解”的。用这个思想来看待世界,不是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吗?当然,这不是一方的问题,而是彼此双方乃至多方的问题,所以需要沟通对话,需要多边商量。“有反斯有仇”,就是沟通、对话,互相校正的过程。 而对话需要智慧,需要异量之美。费孝通先生也有四句著名的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他讲的是文化问题。

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有其长处,是不言而喻的,关键是看到并且承认其长处,彼此互赏,相互吸收,众美和合。由此推广到更广阔的领域,“世界大同”并非不可以期待。 这个世界能走向和解吗?人类还要被战争的灾难吞噬吗?人类不可以用自己的理智和智慧,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吗?中国文化里面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就是要你正确认识这个世界的生存状态,正确认识人类自己,以寻找危机的解决之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3届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试题(含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