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6 10:04:08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完整版】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完整版】

一.选择题答题技巧

1.读;题目画关键词

2.联;与课本知识建立联系

3.排;错误的,无关的,不完美的,绝对的。

4.规律:①没有百分百确定的答案不更改,相信一见钟情;

②选择题按顺序写完,如果确实在30秒钟内没有合适的答案,选一个最有可能的答案,圈试卷题号有空再去看,一定不能空。主要是提醒自己后面来再思考在答完题目后再返回作答。

口诀;有对全优生\深(有没有添枝加叶;对不对鱼目混珠;全不全以偏概全;深不深本质或根本;优不优是否是最佳;试一试难以抉择选择把选项代入题干)

二.做题材料题基本步骤

1.先看题目:

①题目问什么?有几问?

②要从哪个材料里找答案?(怎么读材料①审什么:导语、正文、出处、注释 ——明确考查知识点②怎么审:有几句,材料结构,勾出关键信息(关键句子,标点,连接词),精准定位题目考查的知识点)

③分值如何?(通过分值来判定答案有几点,正常情况下,每个得分点的分值是整数;每个得分点1分或2分的最为常见)

2.再看材料:从材料里找答案;如果材料找不到答案就从课本里找。

3.分点作答:答:①……②……③……(怎么写答案;①顶格写问题词+冒号,标志开始作答了②根据分值确定答案要点,答案要点化、序号化③按设问顺序答题,字迹清晰、卷面整洁,务必在答题框内答题。)

三.材料题注意事项(答案序号化、内容条理化、书写规范化)

(1)分点列条作答(严禁“段落式”答题);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用①、②、③等序号标明,也可以另起一行作答。

(2)每个问题应有提示语或者小标题的起语。问题中有“分别”的要求,必须标示清楚所答的是哪个内容;问什么答什么,对题目设问,要有明确的回应。对所解答的问题应有简短的提示。例:问“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历史事件的地位”,答:历史事件:……;地位:……。

(3)严禁在答案中出现“图示”(如“→”)性质的写法,必须用文字表示

(4)专有名词必须特别注意书,严禁简写(如“半殖半封”“一工;答案用语要求使用学科的语言,尽量使用课本语言,尤其要注意课本中结论性语言,不能表述过于口头化,也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

(5)注意全面。注意表达完整,主谓清晰,不能只写一个名词,应有完整的主谓结构,或者动宾结构。(除非是落脚点是“因素”或者“要素”)

(6)注意字写。字迹清晰、工整,卷面整洁,在指定区域作答。大题号小序号应保持一致,不得变更大题号和小序号。

(7)注意分值(一般每点1分或2分,1~2分题目问什么写什么,大于3分的题目要相对详细写)。

(8)不能空题.漏题。可从题头或者材料中找到总结性语句。

四.材料题不同题型答题模板

(一)背景、原因类

1.背景:事件发生前的时代情况,包括国内、国际背景,不一定和事件有直接联系。注意材料中的时间,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注意多角度分析。

2.原因:和事件有直接联系,可以从背景中找。包括主观+客观原因、内部+外部(国内、国际)、直接+主要+根本(多为生产力或经济原因)、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个人作用等角度、必要性+可能性。

3.条件:具备能实现该事件的可能因素,以及为什么能发生(可能性)。

4.目的:主观性;意图。(一般范式,如作者创作此文的意图:背景+呼吁、希望;也有可能是负面的,如为了“称霸世界”“侵略”“转嫁危机”等)

5.因素:构成事物本质的成分;决定事物成败的要素。与“原因”相近,一般需要提炼一下,可用词语作答。

格式:①政治+经济+文化┅②国内+国外③直接+主要+根本

(二)影响、意义、作用、评价类

1.事件发生后的时代情况。

格式:①积极(进步性)+消极(局限性);②现实+深远;③国内+国外④政治+经济+文化┅。意义等于作用。评价注意一分为二、全面看待,性质可加在评价处。此大类的作答要善用动词表述,一般句式为“有利于……”“推动了……”“促进……”“提升……”等,加提示语或序号。

(三)变化、趋势类

1.变化:产生新的状况。分析事件前后材料表述有何变化和差异。注意材料出现了哪些时间;要根据问题加上主语,如“工业总产值”“美国失业率”等。一般有以下几类:

(1)前后有变化且内容不一:由……到……;从……到……。

(2)前后有变化但内容程度不同:日益……;逐渐……;断……;越来越……;增强(加);减少(弱);扩大;缩小;更加。

(3)新变化:以前没有,后来出现,答题时列出新出现的情况即可。

2.趋势:阶段总体发展趋势或国际发展趋势(如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专制主义不断加强(皇权强化);14-19世纪的趋势是资本主义发展;人类社会渐趋民主法治;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

(四)特点、特征类

特点、特征:某一个历史事物的特殊之处。一般用形容词或形容性的短句概括。此类型试题主要通过对个别或群体的历史史实进行分析,归纳其个性特征,或找出它们在本质上互相区别之处。设问的角度较多,有针对某一历史现象、某段材料的设问,还有对历史知识进行比较的设问或总结某个时段的时代特征。

1.对核心概念和事件进行解读,“特”在哪里。如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一五计划的特点。

2.对比、梳理线索脉络,如某历史阶段的特征。

3.注意比较各材料,找出相同之处。或比较后得出异于其他之处,如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五)比较、联系类

1.异同比较类:通过类比或对比的方式,将给定材料中的历史现象或概念进行比较,归纳出它们的异同点。主要考查比较归纳能力。如2024天河一模2

7(1)题。比较类型主要有纵向同类比较、横向同时(段)事件比较和多角度比较。进行多角度比较时,要注意是比较性质、时间早晚、程度彻底,还是局限、作用等,一定要明确比较对象,找准比较角度。

2.关系、联系类:

(1)两者关系:如“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分析A对B有什么用或者B对A有什么用。注意正向和逆向思维。

(2)三者或以上关系:如A决定了B,B影响C(依次顺承);多个事件与某个事件关联,A是该事件的前提、B是该事件原因、C是该事件的结果等。

(六)互证、史料价值类

1.史料的分类:按内容可分为文献、实物、口述·图像、史料;按学术价值可分为第一手、第二手史料。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立场不同、时代不同、占有史料情况不同、分析方法和角度不同、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等。

2.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其基本原则和方法:论从史出、孤证不立、二重证据法(考古与文字记载的互证)等,如2023·广东·32(3)题。

3.互证类的题目:即不同史料共同提到的内容。如果题目本身没有要求如何从材料A和材料B中怎样印证的,则无需写明,只需写出能互证的信息点即可。答案有可能是完整的句子,如2023·广东·31(1)题;也有可能是若干信息点,如2020·广东·31(1)、2021·广东·31(2)题。

4.假如问某种史料对研究某一历史事件的价值,可从以下两种情况入手(以报纸为例):

(1)史料是具体的某篇报道:……属于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反映了……的情况,可用于研究……,但是该报道可能带有主观性,需要与其他资料进行互证。

(2)没有指向具体事件,谈某种类别的史料价值:新闻报纸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受作者的立场、见解、出发点等因素影响,可能会影响报道的客观性甚至真实性,需要与其他资料相互印证。

(七)人物(事件)评价、影响评价的因素

1.人物评价:史实+评价。注意史论结合、一分为二、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注意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杜绝以“上帝视角”看待古人。

2.评价事件:积极性、消极性(局限性),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进行评价。注意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

3.影响评价的因素:评价者的政治立场、所处时代、占有史料情况、分析方法和角度、现实政治的需要等。如2020·广东·31(2)题。

(八)反映史实、反映现象、反映精神

1.反映的史实:根据所给的材料,尤其是时间、人物等关键信息,回顾所学知识,得出具体的史实(事件)。此类题目是中考中最简单的识记类题目,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中的知识再现能力。如2021·广东·32(3)、2022·广东·32(1)题。

2.反映的现象:根据材料,分析得出所反映的事件的某个表象或者某个状况。

3.反映的精神:考查从典型人物或事件中反映的的精神品质或体现的时代精神。如2022·广东·33(3)题。

(九)启示、建议、理解、认识类(格式:认识+做法)

1.谈启示、建议和做法:通常在最后一问,与前面各问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要紧扣主题关键词,不要超出探讨的范围,不要忘了导语(题干)!写清楚应该怎么做,要有现实借鉴意义。

2.谈理解、认识、感悟和看法:

(1)范围比启示小,围绕“主题词”即可。

(2)从给出的几则材料中提炼,如人口流动受国内(战乱、饥荒、环境等)和国际大环境(世界市场、殖民体系、世界大战、经济全球化等)的影响;呈现主动、被动方式;推动了国家间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交流、合作。

五.论述题格式

观点:概括中心思想:主题明确;重点突出;一般15个字以内,不写主题(促进、推动)。

论述:史论结合;一般两件事以上;背景+事件+影响;表达成文;不写序号;不谈启示。

结论:呼应观点,不能全部照抄观点;升华观点(谈做法或启示或联系现实或明白了什么道理;个人、社会、国家、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经验、教训)

规律:从外在结构+内在结构给予解决,即外在在结构(观点--论述---结论)内在结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论述题解题步骤

1.第一步:读。读问题,读题引,读材料。

2.第二步:提。概括大意,提炼观点。

3.第三步:找。精读材料,列史实论述。

4.第四步:总。总结结论,升华观点。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6/1725588248266_0.png

六.【示范观点】

政治

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要前提。

制度创新是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法治是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制度创新要适应国情的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经济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因素。

思想

思想解放能够推动社会进步。/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地先导

文化

文化繁荣是社会发展的反映。

教育是社会发展、民族振兴的基石。

科技

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科技是把“双刃剑”。

科技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和人类进步。/科技发展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

军事

社会发展不平衡会导致战争的爆发。/反对战争,珍爱和平/全民族团结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外交

综合国力是和平外交的坚强后盾。

开放的对外政策推动友好交往,促进社会发展。

唯物史观

人类社会是按一定的历史规律发展的。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杰出的人物能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能够推动社会进步。

人类文明在相互借鉴中不断完善与发展。

青年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革命

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改革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要符合国情,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革命

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成功的革命推翻旧制度,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发展。

统一

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

党史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取得革命与建设的胜利

七.范文读背

1、观点:先进思想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先进思想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论述: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挥击封建专制,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思想,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指导思想,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总要以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为先导,思想解放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

2、观点:制度创新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创新是发展的源泉

论述: 秦代中央集权制:秦统一全国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元朝行省制度以及历代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对辽阔的疆域进行了有效的治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为继续深化城市改革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结论:综上所述,制度创新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观点:法律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民主与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论述: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使英国议会的权力超过国王,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为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确立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等原则。这是世界近代第一部成文的资产阶级宪法,对美国社会产生深远响。

结论:综上所述,法律(宪法)的颁布实施是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4、科技推动了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

论述:第一次工业革命,建立现代工厂制度,铁路时代的到来,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给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带来了进步和便利。(使英国生产力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电灯、电话等问世,使人类进人“电气时代”,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进一步密切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美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跨越式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结论:综上所述,工业革命使生产和社会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它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

5.观点:科技是把“双刃剑”/工业革命带来社会进步,也带来社会问题

论述: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的新时代,但也带来了环境恶化,加剧了列强对落后国家地区的殖民侵略等问题。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但也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加重、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结论:综上所述,要合理利用科技新成就,争取做到趋利避害。

6、观点:改革是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手段/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力

论述:646年开始日本大化改新,积极学习隋唐先进文化,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广阔国内市场、原始资本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快了俄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8年,日本开始实施明治维新,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1921年,苏俄从国情出发,实施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和市场、商品货币和资本主义联系起来,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也缓和了政治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1933年,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指导,使遭受经济危机严重打击的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结论:综上所述,只有顺应时代潮流适时进行政策调整,变革旧制,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7.观点: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成功的革命推翻旧制度,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发展

论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英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巩固了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使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专制统治,沉重打击了欧洲的传统封建势力,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促进了俄国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结论:综上所述,暴力革命是变革旧制度,确立新秩序的重要方式之一。

8.观点:两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1920—1922年,甘地领导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取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六七十年代,绝大多数非洲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独立。

结论:两次世界大战沉重削弱了帝国主义殖民力量,为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条件。

9、观点:民族独立促进国家发展/民族独立是国家崛起的前提

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美国独立战争使美国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与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扫除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外部障碍。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内部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结论:综上所述,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繁荣富强的保证,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反对分裂。

9.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论述:美国南北战争:美国总统林肯领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调动了黑人奴隶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为北方的最终胜利提供了保障。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时期,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人民群众对推动革命的深人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极大地传播了自由民主思想。抗日战争:在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党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人民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成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结论:综上所述,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历史的创造者

10.观点;合作能实现共赢

论述: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促进了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第二次国共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莫定了基础。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保卫了新生的人民政权,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英、苏、中等26国釜署《联合国家宜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欧洲的联合:二战后大部分西欧国家逐步迈向了一体化进程,欧洲的联合实现了欧洲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了欧洲的经济发展,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结论:综上所述:团结合作能够有利于社会发展,团结合作才能实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