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8-25 19:01:35

某省中考语文试题,竟有1/3是废话,真相扎心了…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825/1724583695535_0.png

01

多年来,每临中考高考,我都会给学生上“最后一课”,在这节课上,我会语重心长地再次强调审题的重要性:

“大考试题无废字,请记住,中考和高考,试卷中每个字都有用!所以,你一定要注意审题,一定要字斟句酌,否则就可能遗漏重要信息。”

这句话我说了十多年,这几年却越来越不敢开口了,因为我发现,这些年很多省市的中考试题中,竟然可以有1/3甚至1/2是废话,也就是说,考生不需要阅读这些话,也一样能做对题。

今天,我以S省2023年中考语文试题为例,对这一现象进行“讨伐”。需要说明的是,我这样做并不是对该省考试院有意见,只是随手拈来做例子而已。几年前,我曾作为命题者听过该省命题专家们的“先进命题经验”,当时就在讨论中提出“命题要避免泛情境化和伪情境化”的看法,没想到几年之后,这种现象越发严重,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直接影响到考试效度,就不怕千夫所指,写出自己的意见,以期引发大家思考,对事不对人,如果因此给有关命题老师带来不悦,我提前向您道歉。

02

以下就是S省中考语文试题截图,其中被划掉的红色内容,大约占试卷的三分之一还多,删掉这些内容,一点也不影响做题。

请看试卷开头——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825/1724583695535_1.png

有人会说,这样开头很好啊,让学生一边考试一边接受思想教育,让他们爱上语文,爱上传统文化,不好吗?

拉倒吧,人家上了十几年学,这样的话早就把耳朵都听出茧子了,喜欢传统文化的早就喜欢得屁颠屁颠的,不喜欢传统文化的在考场上读到这几句话也不会改变态度,不仅不会改变态度,反而可能反胃呕吐。考试就是考试,试题就是试题,你非要让它肩负起宏大的思想教育责任,是不是有点太“好为人师”了?

我在此郑重建议,在正规考试中,不要出现这样华而不实的句子,让考试“回归初心”,别想着利用考试再进行一次三观教育,我们平时说的已经够多的了,该起作用的早就起了作用,不起作用的多说一遍也一样起不了作用。

再看第1题——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825/1724583695535_2.png

说实话,这道题装得不算出格,删掉那两句话,也不过简洁一点而已。虽然有点装,但装得无伤大雅。

不过下面这道名句默写题,我就不能再装作没看见似地客客气气了——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825/1724583695535_3.png

我怀疑S省中考试题是按字数发稿费,不然怎么会这么多废话?把它命制成下面这样,就不香了吗?

2.请把下面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写在横线上。

①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

②_____,秋容如拭

③岸芷汀兰,______

…………

如果说上面两道试题,设置情境的主要缺点是啰嗦的话,那么,下面这道文言文阅读题,则因为设计情境直接影响到审题解题。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825/1724583695535_4.png

第8题,其实就是要求考生解释“鼓”“顾”两个实词的意思,却绕了个大弯,变成了填空,让考生摸不着头脑,如果考生审题不仔细,回答成“鲁庄公着急慌乱的举止凸显曹刿的从容不迫”,结果就会被判错,您说这冤不冤?

第9题,其实就是让考生翻译两个句子,可是,经过命题者这样一包装,反而让人摸不着头脑了。如果考生回答“‘肉食者鄙’的意思是对权贵的嘲讽”,您给不给分?

其实,这两道题在其他省市可以是这样的:

8.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的意思是

①公将鼓之

②三顾茅庐

9.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肉食者鄙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03

这样的四不像试题,却被砖家们美其名曰“情境化”,但在很多老师和考生看来,妥妥是“脱了裤子放屁——自找麻烦”。

每年暑假,我都要把全国各地的高考、中考语文试题做一遍,今年,我发现这样的“情境化”试题越来越多,各省市的试题好像一起来“比烂”,简直有点“辣眼睛”。我一边做这些题,一边听刀郎的《罗刹海市》,听到“勾栏从来扮高雅,自古公公好威名”,就觉得这首歌绝不仅仅是讽刺某几位歌手的。

这种试题,其错有三,列举如下:

第一,情境设计非常空洞。有些题目设置的情境距离学生生活太远,没有这个情景我还会做题,有了这个情境我反而不会做题了;有些题目创设的情境,与解题所需的信息一点也不匹配,情境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学生不读这些文字一样能答题,你创设情境有啥用?

第二,所谓“情境”,常常是“伪情境”。情境化命题本意是以“能力立意”,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是,这些题目只是换成一种更加繁琐的方式提出问题,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或题海战术依然可以得满分,你创设情境有啥用?

第三,有些试题情境化程度过高,无用的信息量过大,增加了考生阅读负担。我们知道,越是优秀学生越认真,越认真的学生越会花费时间读这些无用材料,越花费时间读材料的学生就越吃亏,这就降低了试题的公信力。多年前,我曾见过一道历史题,情境化水平更是登峰造极,先用近百字谈我国造船史,最后一问却是:“郑和下西洋是哪一年?”请问,您这是中考命题还是开学术玩笑?

以上几点,敬请S省考试院指正。(上述“郑和下西洋”这道题可能不是该省出的,“始作俑者”我忘了)

04

情境化试题出现在文科试题中,除了上面所说的三个弊端有点“辣眼睛”之外,还不至于产生更多的负面作用,但如果出现在理科试题中,还可能产生歧义。因为命题者设置的情境,考生往往不熟悉,就容易产生理解偏差。

比如2023年的S市中考,数学第22题就出了问题。这道题本来很简单,但命题者却有意“挖坑”,设置了“加油卡”促销的情境,使得题干产生了三种解释,在一定范围内引发了舆情。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825/1724583695535_5.jpg

命题者本来的想法,是实现“以数学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于是将数学试题揉入加油卡优惠的情境中,也许因为加了这层情境,导致在描述时出现Bug,加上考生对这一情境不熟,毕竟“初中生连买菜都不会,更别说加油卡充值了”(家长语),导致产生了误解。

也许你会说,难道初中生就不应该知道加油卡优惠的事项吗?这样说就有点强词夺理了,能了解加油卡当然更好,不了解难道就该扣分吗?有些人还一辈子不开车,难道就不能升学深造了?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825/1724583695535_6.jpg

中考结束后,不少家长向该市教育局申诉,认为这样命题是故弄玄虚,这不是在考数学,而是特意挖坑。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825/1724583695535_7.png

还有家长认为,“不能把数学考试变成语文考试中的阅读理解”,考数学就是考数学。不能有“理科考试文科化的趋势”,有位家长还提到某次考试的化学题,光题干就有一整页,考生读一遍要花十几分钟,读完了没看懂,还要再读一遍,这是考化学还是考阅读?。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825/1724583695535_8.pn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825/1724583695535_9.jpg

你看,我举了S市——不,是上海市——这个例子,是不是可以减轻S省语文命题者的心理负担?这也是我举这个例子的“初心”,同时请上海市的命题者谅解。有你们陪着,“一丘河”的水才能流过“苟苟营”啊。

05

我并不是反对命题情境化,而是呼吁不能“为情境而情境”,否则就是滥竽充数,就是画蛇添足,就是南辕北辙,就是所有的贬义词成语。

我依然坚持:大考试题无废字,中考高考试题中,所有的文字必须有用,或是对审题有用,或是对组织答案有用。

这一点,高考试题以及高考模拟题做得还是比较好的,比如G省——不,是广东省——高三联考,有这样一道现代文阅读题目:

北大迎新会上,来自东北的小张向大家介绍自己:“我18 岁了,我是满族人,我也是炎黄子孙与龙的传人。”小张的自我介绍,是如何体现作为“百国之和”的文明型国家国民的身份认知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这道试题创设的情境既具生活化,又与阅读材料密切结合。题目中的每句话、每个字,都或与阅读材料相关联,或与答案相关联,看看这道题的答案,就知道其情境设计多么精妙了——

参考答案:

①小张的第一重身份是满族人,这是他的民族身份,体现了多民族国家的内部差异性;

②小张的第二重身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这是他的文化名片,是基于文化传统、文化背景的身份认知,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和宏观整合力。

其实,这些年来,不仅命题喜欢搞点形式主义,整个教育系统中,这种形式主义也是屡见不鲜。

比如,近年来各种高大上的新名词就层出不穷,像“情境化教学”“大单元教学”“整本书阅读”“任务群设计”等崭新理念,加上“技术赋能”“精准施教”“一生一策”“分层教学”“靶向作业”等最优方法的“加持”,搞得好多老教师一愣一愣的。其实,这些说法虽有点道理,但很多时候,喊出这些口号的专家,并不懂得如何操作,好多理念有点像刀郎《罗刹海市》中的“马户”“又鸟”之类,当不得真的。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825/1724583695535_10.png

不过,如果你是教毕业班的老师,或是即将参加中考的同学,遇到这样的装13理念或试题,那还真没办法,就先闭上眼从了吧。如果你心里愤愤不平,请记住“刀郎骂人,十年不晚”,等过上十年,如果这种现象依然存在,就请编一曲《罗刹海市新唱》,羞死那些“未曾开言先转腚”的砖家吧!

【说明】本文由“中学生读写”编辑,这里是中学生的学习园地,成年人的心灵港湾。更多美文,请关注公众号阅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某省中考语文试题,竟有1/3是废话,真相扎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