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6 12:03:59

历史高考情境题分类简述.doc

历史高考情境题分类简述新课程强调在试题设计上要注重情境化,要让同学们在情境中思考答题,在答题中感悟历史。通过创设新情境来考查历史,在近年来的全国、地方文综卷及地方历史卷中已有明显的体现。这也反映了新课程理念下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的发展趋势,应引起广大高三同学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赢得复习备考的主动权。我就历史高考情境题的题型和方法分类简析如下,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启发。一、在题型上有跨学科情境题。具体有以下几种:(一)文史综合类(诗词、名人名言名句等) 1.(2004年上海卷,第3题)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2.(2004年上海卷,第12题)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指() A.英国军队 B.法国军队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3.(2005年上海卷,第6题)“檐前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

这几句诗反映作者所处时代饮茶风气盛行,以此推测该诗人是: A.屈原 B.陶渊明 C.曹操 D.白居易 4.(2006年上海卷,第9题)“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诗人诉说了16世纪后西方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的屈辱历史。下面的历史要素组合中,反映第一块领土被侵占的是:①台湾②澳门 ③香港④英国⑤荷兰⑥葡萄牙⑦1624⑧1840⑨1553 A.①⑤⑦ B.②⑤⑨ C.②⑥⑨ D.③④⑧ 5.(2007年山东文综卷,第11题)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07年天津卷,第19题)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二)中英文双语类: 1.(2003年上海历史卷,第22题)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a boat,vet,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 swell”,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作舟和水,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古代哪位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确地回答 A.Li Er B.Zhuangzhou C.Meng Ke D.Xun Kuang 2.(2004年上海历史卷,第9题)西方学者评价1832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 “Britainis probably Closer to the revolution than any other ountries inEurope”。

这是因为() A.无产阶级赢得了被选举权 B.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C.工业资本家渐入政权中心 D.垄断资本控制了国家政权 3.(2005年上海历史卷,第14题)陈独秀因有人指责《新青年》而发表了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为“DemoCraCy and SCienCe”辩护。这里的DemoCraCy and SCienCe指( ) A.科学与技术 B.民主与共和 C.自由与平等 D.民主与科学 4.(2005年上海卷,第17题)After World War Ⅱthe United Nationts Was organized。这个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动国际社会公正发展的国际组织是() A.欧洲联盟 B.联合国 C.国际联盟 D.世贸组织 (三)历史与艺术(美术、漫画、歌曲、民谣等)综合类: 1.(2003年上海卷,第14题)观察下列《英国的欧洲大陆政策》的漫画。作者表达的是英国意欲() A.帮助欧洲大陆的弱小国家 B.打破欧洲的均势格局 C.维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 D.同欧洲列强结成联盟 2.(2007年上海历史卷A组,第8题)“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

这一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 (四)史地综合类 历史活动都是在一定空间中展开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理因素的制约。近年文综卷的史地综合题层出不穷,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地理因素影响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型 (2002年全国文综卷,第39题)当时(北宋)经汴河运往东京的稻米主要产自( ) A.华北平原 B.汉中平原 C.太湖平原 D.江汉平原 2.地理因素影响人类社会活动的时间型 (1)(2000年全国文综卷,第11题)宋代海上(贸易)往来大多是三、四月从日本驶往中国的江浙沿海,五、六月从江浙沿海驶向日本。这样选择航行的时间主要是为了() A.避开倭寇的活动 B.遵守朝廷有关海禁的规定 C.利用海洋回流 D.利用季风 (2)(2004全国文综卷,第1题)当时(元代)从温州航海前往真腊(柬埔寨)的较佳时间是() A.11-12月 B.3-4月 C.5-6月 D.7-8月 (3)(2003年全国文综卷,第40题)第(2)问:不同季节英吉利海峡气象条件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对渡海作战有什么影响? 3.地理因素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方式型 一位宋代人描述他所经之处,说其地“土多林木,田宜麻、谷”,人们“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气候则“盛夏如中国十月”,所以“皆以厚毛为衣,非入室不撤(解衣)”。

根据上述材料可知,他看到的是 人的生活。 A.契丹 B.女真 C.大理 D.西夏 4.人类生产生活对地理物质资源的利用型 (2003年上海文综卷,第13题)从巴黎凡尔赛宫典   型的法国式花园的照片(照片略)看,照片近景部分的地面是由细砂石铺就的,你认为细砂石铺地具有() A.排水作用:方便雨水下渗,不必铺下水道 B.防火作用:万一发生火灾,就地取材 C.防御作用:可以通过骑兵,阻碍炮车通行 D.环保作用:吸收空气降尘,避免尘土飞扬 5.地理概念与历史事件结合型 下列科学家中最早记录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地形)的是() A.宋应星 B.徐霞客 C.徐光启 D.汤若望 6.历史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型 (2004年江苏地理卷)图1是我国历代森林植被遭破坏地区分布图。读图回答:图中秦代以前(深色部分)和西汉时期(竖条部分)相应地区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化 B.兴修水利 C.毁林开荒 D.营造帝王宫殿和陵墓 7.历史活动与历史文物 (2005年全国卷Ⅰ)滇王之印是考古出土的一方汉印的印文。该印是() A.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的王 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信 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 D.汉朝封夜郎侯为王时所赐印信 (五)史政综合类 历史学科与政治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史政结合题在过去及现在的高考试题中都很常见。

近年来文综高考中的史政结合题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历史情景与现行政治术语结合型 (2000年全国文综卷,第11题)其(美国罗斯福新政)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有() A.提高储蓄利率,吸纳民间资金 B.限制进口,实行进口替代工业政策 C.实行计划经济基础 D.扩大内需,刺激生产 2.主题历史情景与政治题干情景结合型 (2001年全国文综卷,第29题)100多年后的今天,美国仍以“自由通过”为名在我国近海频繁进行侦察飞行,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这表明() A.美国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美国奉行政治经济全球化政策 C.美国坚持“门户开放”政策 D.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 3.历史情景与哲学理论结合型 马克思说:“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蒸汽磨代表的生产力比手工磨代表的生产力先进 B.资本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C.资本主义社会比封建主义社会进步 D.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4.运用政治学科的有关观点历史现象或事件的评析型 (2003年全国文综卷,第41题)③试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美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现象。

5.历史现象或发展所蕴含的哲理型 (2004年辽宁综合卷)徽调、汉戏、昆曲、秦腔等经过五六十年的相互交流、融合,从而产生了声腔、剧目、表演都独具一格的新剧种――京剧。200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不断地发生变革,更加丰富多彩。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说明 ( ) A.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有反作用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D.事物不断地吸收积极、合理的因素并得到发展二、在方法上有从已知知识及由此及彼解决新情境题。 (一)史实背景题 1.(2003年上海卷,第3题)观察下图,图中的犁耕方式开始于() A.春秋战国 B.西汉末年 C.三国两晋 D.隋唐时期 (二)史实深化题 1.(2006年江苏卷,第7题)戊戌变法期间,一位西方外交官来到中国。此时,他能够()①到北京拜访中国总理各国常务衙门②在上海看到外国商人租赁土地开设工厂 ③在南京去外国传教士建立的教堂祈祷④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发现有外国军队驻守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③④ D.③④ 2.(2003年上海卷,第28题)文物是物化的历史,它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观察下列关于唐代妇女的三彩陶俑照片,回答问题。

问题:从这些陶俑中可以汲取哪些历史信息? (三)学术观点题(2004年上海历史卷,第35题)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西方学者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沃勒斯坦认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殖和扩展。” 弗兰克写道:“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 ……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问题:(1)两位学者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2)你持什么观点?请结合史实扼要阐述。 参考答案 一、(一)1.C 2.C 3.D 4.C 5.B 6.C (二)1.C 2.C 3.D 4.B (三)1.C 2.C (四)1.C 2.(1)D (2)A (3)夏半年南北温差小,气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高考情境题分类简述.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