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6 16:05:21

核心素养视域下中考物理命题的思考 ——以苏州市2020年中考物理试题为例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简要表述,其中初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内容包含概括理解、实验探究、实践应用和求实创新四个维度。苏州市在2020年的中考物理命题过程中充分凸显了初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对初中物理教学的指导意义,本文从具体试题的实例出发,从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思考与探讨相关问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考物理;初中物理

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简要表述,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初中物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获得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及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内化的,具有物理学科特征的品质。其中概括理解、实验探究、实践应用和求实创新是初中物理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四个维度。

在苏州市2020年中考之后,学生考完后普遍认为物理试题“很简单”,但是90分以上的学生人数占比不多,分数段集中在80-89分和70-79分之间。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均符合《义务教学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要求,题型及考点设置基本稳定,难度设置科学合理。下面结合具体例题,从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四个维度思考有关问题及探讨教师今后在教学中的着重点。

1概括理解:考查学生概念理解与规律应用的能力

概括理解是指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其中包括“观察与建模”“概括与推理”和“辨析与梳理”等能力[2]。苏州市2020中考物理试卷中的第20题充分体现了概括理解这一维度。

例题1:如图1所示,重为12N、边长0.1m的正方体物块静置于粗糙的水平

桌面上,物块对桌面的压强为Pa.向右推动物块,在运动过程中,它受到(向左/向右)的摩擦力.物块掉入水槽中(水足够深),其静止后所受浮力为N.(g取10N/kg)

解析:此题第一问在题目中给出物重和边长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边长去计算受力面积,考查的是学生能从题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进行压强的计算。第二问摩擦力方向的判断则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第三问需计算物块掉入水槽中静止后所受的浮力,需要考虑到物块掉入水中静止后它的浮沉状态到底是如何的,这里可以用两种方法进行判断:方法1,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判断物体所受的浮力;方法2,计算出物体的平均密度之后与水的密度相比,判断物体下沉后再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在“辨析与梳理”中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以及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此题能将学生所掌握的压强、浮力、浮沉条件、物体受力分析等物理概念与规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从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角度形成知识结构和原始的物理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把握物理学科的整体,避免将物理概念碎片化,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明确物理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

2实验探究:考查学生实验观察与分析论证的能力

实验探究是指学生在观察、实验和科学探究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包括“问题与猜想”“设计与操作”“证据与论证”等能力[2]。中考物理试题中的第28题是一道浮力的实验探究题,此题的设计就很好地体现了“问题与猜想”以及“证据与论证”的关键能力。第28题部分原题如下。

例题2:小明用装有沙子的带盖塑料瓶探究浮力的影响因素。

(1)小明列举了生活中的三个常识,分别做出了三个猜想,其中符合常识1的是猜想。(见表1)

常识

猜想

常识1:木头漂在水面,铁钉沉在水底

常识2:轮船从长江驶入大海,船身会上浮一些

常识3:人从泳池浅水区走向深水区,感觉身体变轻

猜想1:与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猜想2: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猜想3: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表1

(2)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小明依次做了如下实验(如图2):

①根据A、B、C的结果,可得猜想1是(正确/错误)的;根据A、C、D的结果,可得猜想1是(正确/错误)的.深入分析上述现象,可得:浮力大小与有关,与浸入液体的深度;

②接下来根据A、D和E(能/不能)对猜想2进行验证。

解析:第一问针对“木头漂在水面,铁钉沉在水底”这一常识做出猜想,不管是木头还是铁钉,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在水中,学生判断时就可以避开液体的特点只关注物体本身。第二问针对其它的猜想进行探究实验,设置了层层递进的问题。在A、B、C三次实验中,可判断出随着物体浸入水中的深度越深,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因此猜想1是正确的。但是通过A、C、D三次实验,发现C、D两次实验的浮力相等,可以得到浮力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浸入的深度无关的结论。最后一问通过A、D、E三次实验,要求学生在判断时发现D、E选用的液体不同,他们完全浸没的深度不同。经历上一问完全浸没后所处的深度并不会影响浮力的大小这个结论后,这三次实验能对猜想2进行验证。

点评:此题判断符合常识1的是哪一个猜想,这就要求学生能针对具体物理情境做出猜想与假设,考察学生“问题与猜想”这一关键能力。本题还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观察与分析论证的能力,体现了“证据与论证”这一关键能力,充分说明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分类,以适当的方法处理测量的数据,并能根据证据推理假设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并从实验中得出结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的是,教学中的实验探究不能只是凑热闹、走过场,而是要求在实验探究教学中放慢节奏,让学生充分参与,重视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与实践,让学生深度思考,交流合作,真正地学会分析论证有关物理问题,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3实践应用:考查学生方案评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应用是指学生在应用物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其中包括“分析与解释”“思想与方法”“反思与评价”等能力[2]。中考试题中比较典型的是学生错误率比较高的第21题,此题充分体现除了“反思与评价”这一关键能力,下面具体分析第21题的第二问。

例3:如图3所示为学校实验室中某电能表的表盘.

(2)小明利用该电能表和秒表检测一只标识为“220V 10W”节能灯的额定功率.他关闭其他用电器,将该节能灯接入220V的测量电路,设计了以下三种测量方案:

方案一:测量出电能表显示消耗1 kW·h,电能所用的时间t;

方案二:测量出1min时间内电能表转盘转过的圈数n;

方案三:测量出电能表转盘转过1圈所用时间t.

①若使用方案二,小明计算额定功率的关系式应该为:P=(单位:W).(用数字和n表示)

②比较三种方案,最可行的是方案.

解析:题中①使用方案二计算额定功率的关系式直接可以利用公式

计算出来,难度不大。但②中比较三种方案,判断最可行的方案,学生错误率就非常高,学生认为最可行的方案是第二种。因为在平时的题目中教师引导学生都是以第二种的方法进行计算的。殊不知在本题的第二种方案中代入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①中的关系式计算

,推出

,发现实际操作过程中测量出的圈数不是整数,因此,此方案不可行。同样用代入的方法计算方案一,

,此方案实际操作的时间过长也不可行。方案三同样也代入小灯泡的额定功率计算出转1圈所用的时间

,这个实验方案用时适当,方案最可行。

点评:本题目设计了三种方案,考察通过家庭电路对小灯泡电功率的测量。试题素材来源于真实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这对实验教学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考查了学生对方案评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 “反思与评价”这一关键能力,它使学生学会反思,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路、方法和结果,并能全面和客观地评估他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路、方法和结果。因此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敢于对不同观点提出质疑和反思,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品质。对于生活中发现的问题要学会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明确研究对象,理清物理过程,选择合适的规律去解决问题,客观的评价问题。

4求实创新:考查学生知识迁移与突破创新的能力

求实创新是指学生在学习与解决问题中要有证据意识,能够合理地进行知识迁移以期望有新的思考和发现,具有质疑和实证、知识迁移的能力,包括“求实与质疑”和“迁移与创新”等能力[2]。例如试题中的第29题,要求学生能将已学的思想方法迁移应用至新情境,分析解决相关问题。下面是第29题部分原题。

例4:小明用如图4所示电路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电源电压3V,电阻R有4个阻值(5Ω、10Ω、15Ω、25Ω)供选用,滑动变阻器RP规格为“10Ω 2A”。

(1)开关闭合前,应将滑动变阻器滑片P移到最(左/右)端;闭合开关后,小明发现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均为0,他将一根导线的一端接电源正极,另一端依次试触a、b、c、d各接线柱,当接触到d时,电压表开始有示数且为3V,电流表示数仍为0,经进一步检查,电流表及各接线处均完好,则电路中所有可确定的故障是。

解析:此题第一空学生比较容易判断出在连接电路时,滑动变阻器应该调到最大阻值处。而第二问的电路故障的判断是此题中的难点,失分率非常高。原因是学生只判断出电阻R断路这一处故障,因之前练习题中出现的故障都只有一处,且大部分的断路都出现在电压表两端连接的电阻R或者是小灯泡处。但学生没有充分考虑到如果只有这一处断路,闭合开关后电压表示数应该是3V(题目中为0),此时就应该质疑自己的答案是否完整。导线的一端连接电源正极,另一端分别试触a、b、c、d各接线柱,由此发现在a到d之间至少还有一处断路,而且确定的是cd之间必定断开,否则试触c点时,电压表就应该有示数显示出来。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学生知识的迁移及其在新的复杂环境中实时改变思想的能力,分析问题并学会创新,为解决新问题和取得新的结果而想出新的方法。启发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打破常规,将传统的问题变形后再变形,避免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本质、构建知识网络。

5结语

2020年苏州中考物理试题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了“稳中求变,变中求进”的命题思路,全面考查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也较为充分。试题中积极渗透物理文化、家国情怀等元素。试题的文化内涵丰富,在实施评价的同时,对考生在科学、人文、社会等多个方面具有教育与启迪。对促进初中物理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完善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引导物理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将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成为永恒的责任和追求。

参考文献:

郜建辉.学科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初中物理解题思维训练——以一道中考浮力综合题为例.理科考试研究,2020,27(24):46-48.

叶兵,孙德生.初中物理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研究及测评实践.物理教学,2017,39(12):39-43.

练秀芳,卢长津.重视数形结合 注重能力考查——以2018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试卷为例.中学物理,2019,37(22):28-30.

王金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习题教学.试题与研究,2020(34):46-47.

黄光华.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探究.求知导刊,2020(48):30-31.

余华.贴近生活物理中考命题 彰显立德树人核心功能——以2020年江西省中考物理两道试题为例.中学物理,2020,38(22):64-65.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核心素养视域下中考物理命题的思考 ——以苏州市2020年中考物理试题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