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6 21:05:46

初中地理十二类简单题答题技巧汇总(重中之重!)

初中地理常考的十二类简单题答题技巧,记住它们,下次别再丢分了!

01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纬度;

地形、地势;

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状况)。

02

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作法是 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 道,开挖河道。

03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 特征);

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长江洪灾的原因

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①流域广,支流多;②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③中下游多为平原, 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人为原因:

1、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04

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

一是流速(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 差大);

二是径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㈠凌汛的形成条件:

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有冰期;

二是流向高纬。在我国凌汛最严重的是黄河, 主要发生在上游河段和下游河段(即山东河段)。

㈡解决缺水问题的措施:

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入手:保护有限的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开发水资源,提高供水能力;加强用水管理,增强节水意识,提高用水效率,控制需水量的增长;控制人口增长。

05

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

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

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

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06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条件:

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指灌溉水源)

2、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 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即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减小。在最适宜的地方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从而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阿根廷 5 国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 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政策。

劳动力。

科技。

工业基础。

07

如何分析某一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

从春、夏、秋、冬 4 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分段分析。

华北地区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

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有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收摘。

不利条件: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08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

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

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 条件、政策。

环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观布局。工业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诸多的区位因素中,某种工业的区位选择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因此,在现实的区位选择中,要首先考虑其主导因素或具有明显优势的条件。



①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原因是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越来越广, 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加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②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③沿 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④信息通信网络的 通达性越来越重要;

⑤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09

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

㈠分析思路:

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劳动力等);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 9 个大的方面。



①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 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

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㈡举例:

我国沿海四大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条件

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海运方便,有利于对外开放,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运输连接 国内各地,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当地及邻近地区资源或原料丰富,如,辽中南地区的铁、石油,京津唐地区的煤、铁、 石油、海盐、棉花等;

京津唐和沪宁杭地区科技力量雄厚,辽中南地区工业基础好,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台和 东南亚,为侨乡,有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优势;

四大基地中有不少的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享有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

上海建立大型钢铁企业的有利条件

上海 无煤无铁,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发展钢铁工业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居我国大陆南北沿海航运中点,京沪、沪 杭两条铁路在此相接,是水陆交通枢纽。可以利用便利海运、廉价的河运从内地和国外输入煤、 铁,发展临海型钢铁工业。

接近消费市场。上海市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工业区又 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各种工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钢铁,建立钢铁企业,可以就地消费,减少运输费用,降低成本。

工业用水方便。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大型现代化宝山钢铁联合企业就建立在长江之滨, 工业用水极为方便。

技术力量信雄厚。上海工业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沿海地区老工业基地,知识技 术密集,高等教育、科学技术都很发达,能为我国生产高、精、尖、新的产品,为全国钢铁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10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因素:

地形:

⑴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 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⑵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⑶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气候:

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纬度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

河流:

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和运输功能上。城市最容易出现在河运的 起点或终点、河流的汇合处或河口。

(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资源;

交通;

政治、军事、宗教;

科技和旅游。

11

交通运输网中线的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社会经济因素——决定因素;

自然因素——制约因素;

科技因素——保障因素。

1、从自然因素考虑归纳如下:

地形:地势平坦,对交通线的选择限制少;地形起伏大,铁路多要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 公路、管道需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河流湍急,不利航行;但对航空影响小。

气候: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公路、铁路;气象灾害(大风、雾等)水运、航空。

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2、从人为因素考虑,归纳如下:

合理布局交通网——分配交通线上的客货运量,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经济——经济发展了,客货运量大增,资金充足;反过来,

交通建设——加快物资流通, 促进区域发展。

资金——尽量减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节省投资。

人口分布——尽量联系城镇、人口稠密区,最大限度受益。

污染——干线不要穿过城区,远离重要文物古迹等。

政治:京九线——维持香港稳定与繁荣;

进藏铁路——加强援藏,巩固国防等。

科技——如在冻土上修筑铁路的技术已解决等。

12

交通运输中的点、线的典型案例与区位选择

1、京九线、南昆线和青藏线区位选择的异同 :

从完善路网、经济发展需要、人口与城市分布、自然条件、科学技术 5 个方面加以比较。

突出共同点:社会经济条件是主导因素,自然条件是限制因素(主要是地形地质条件的 限制)。

不同地位:京九线是全国南北干线,南昆线是西南地区出海通道,青藏铁路有利于开发 边疆,加强西藏和内地联系。

不同的自然条件:京九线突出沟通五大水系,多穿山跨河;南昆铁路穿越喀斯特地形; 青藏铁路需穿越高山高寒气候区,此处地质地貌复杂。

2、“西气东输”管道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

建设“西气东输”管道的主要目的,是把西部塔里木盆地及沿线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能 源紧缺的东部沿海地区,最终到达上海市。

沿线选点的主要区位因素:沿线油、气田的分布(西段)以及人口和城市的分布。沿线穿越多座大山,三垮黄河并穿越多条河流。

解题思路五要素

1、书图并重,狠抓“双基”,掌握要点——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条件

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离不开空间地域分布,能不能掌握地理分布知识,是能不能学好地理的关键所在。

地理分布知识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地图来反映的,地图和地理教科书一样,包含有极其丰富的地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许多地理试题和练习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同地图知识有联系。

因此,在学习和复习地理时,必须书图并重,既要熟悉、理解教科书对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是怎样描述、分析、概括的,又要了解它们的分布在地图上是怎样表示的,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脑海里形成各种地理事物区域分布的轮廓图,从而牢固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明确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分布规律、 形成原因等要点,并力求做到十分熟悉。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逐步提高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和地 理思维能力,正确地解答填图、读图及其他各类地理问题。

2、联系地图,理解记忆,融会贯通——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基础

学习与复习过程中,要认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切不可将它们割裂开来,孤立地死记硬背。

应当结合地图,把有关的地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推理,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必 要的记忆,进而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3、学会审题,理清思路,切题解答——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

要对各类地理问题作出准确无误、完整清楚的解答,逐步学会审题,进而做到善于审题是关键的一步。审题实际上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决不要认为是多此一举,浪费时间。善于审题既能避免重复、遗漏,又能提高答题质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审题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清晰的思路。

4、灵活运用,综合分析,讲究方法——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主要途径

学习与复习过程中,要通过各种必要的练习,逐步培养自己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要通过对一些分析性、比较性、概括性、综合性较强的选择题和读图题、问答题的解答来进行综合分析训练,做到分类熟悉范例,理清分析思路,掌握解题规律,逐步提高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5、独立思考,加强练习,严格要求——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基本训练

适当加强解题练习,是检查学习与复习效果,巩固复习成果,提高复习质量和解题能力的 重要手段,也是发展智力,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的有力措施。练习不在于多,而在于巧。最好在 教师指导下,精选一些带启发性、灵活性、代表性或典型性的习题来进行练习,以便从中受到启发,逐步掌握解答各类习题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有的人在作解题练习时,不肯动脑筋,不下深功夫,常常离不开教科书、地图或复习资料,边翻书,边答题或边看图,边答题,甚至照书抄,照别人编写好的“题解”抄,这样作是不会收到良好的复习和练习效果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中地理十二类简单题答题技巧汇总(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