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7 10:09:37

高中地理 选修一《地球的运动》大单元设计.docx

**************基于大单元设计**************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地球的运动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一)课程标准及解读本单元课程标准【内容要求】主要有:1.1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作为《选必一·自然地理基础》的首单元,地球运动要素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认识自然环境系统各要素的前提和关键。依据课标要求,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应达到“四会”:一会观察分析地球的自转、公转现象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表现,需要学生亲力亲为观察分析。二会地理实践学生通过模拟演示地球自转公转、自制校园日晷并测时、实测太阳高度等实践活动深化理解应用。三会探究归纳地球运动一般特征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方法进行探究,并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四会理解升华地球运动不是封闭的、静止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的,地球运动的要素本身具有发展和演变过程,并深刻影响地球大气、水、生物、岩石等要素的发展演变;地球运动不仅仅是一种运动,更是地球生命孕育与演化的基础,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地球是有生命的绿色星球,地球运动是生命运动的一种形式。学习本单元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地球的运动规律,更重要的是创设特定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视域下,自然环境要素间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基于以上理解,我们将地球运动单元做如下设置:单元大概念:地球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对地球生命的孕育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图1);图1地球运动单元主题单元大情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附:其他素材《地球运动单元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介绍》)。(二)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两节和问题研究“人类是否需要人造月亮”。第一节地球自转与公转,核心是认识地球运动的一般规律与黄赤交角及影响,为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本节要说明的地球的运动形式,是指地球作为行星的基本运动形式——自转和公转。通过模拟演示地球自转、公转及产生的黄赤交角,画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等活动落实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分析、表达等方式提升综合能力;通过授时历等学习,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落实人地协调观教育。第二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从“时差”、“昼夜变化”、“太阳高度”、“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四季五带”五个实例体现课标“结合实例”的要求。通过“计算时差”、“绘制示意图并描述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等活动落实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通过自学窗“东方智慧--指导农事的24节气”认识四季更替,进而扩展到五带划分,落实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等。

问题研究“人类是否需要人造月亮”,从认识月亮及影响到人造月亮的支持与反对,突出人地关系中“人对地”的关系,与一二节的“地对地”、“地对人”的关系相呼应,共同构成人与自然的全面关系,落实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二、单元教学目标设定1.通过学习,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一般特点、黄赤交角及影响,并通过模拟演示、绘图说明、自制学具等活动落实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2.能结合地球运动分析昼夜交替与时差、昼夜长短与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的依据,落实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学科素养;通过实地调研、校园观察等方式,结合地球运动分析现实世界的一些自然现象、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落实地理实践力和区域认知,提升综合思维能力。3.能通过日晷授时、十二地支纪时、铜壶滴漏授时、圭表法四海测验、二十四节气等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认识地球运动中的东方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激发学生以古为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发图强的科学精神。4.能说明地球运动对自然环境、地球生命孕育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人类是否需要人造月亮”等话题讨论,全面理解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掌握人类应依律而为、因地而异等基本地理思想方法,落实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单元教学重点(1)从学科知识层面上,将黄赤交角、时差、昼夜长短、太阳高度作为单元知识教学重点,构建知识体系,提升综合思维能力;(2)从人地关系层面上,将日晷授时、地支纪时、铜壶滴漏授时、圭表四海测验、廿四节气作为单元素养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探索地球运动规律的过程,构建以古鉴今的人地关系认知体系。2.单元教学难点:(1)运用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地球运动中的人地关系四、单元教学规划基于学生初中和高一(必修一)对地球运动已经有了初步了解,本单元教学规划应建立在两条主线上:一是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关联性作为一颗普通行星,地球运动遵循天体运行的一般规律;作为一颗有生命的行星,其运动又具有特殊性。初中地理及高中必修一侧重于天体视角下认识地球运动的一般规律,涉及生命与活动的部分较为浅显。而本单元作为自然地理基础的开篇,既要承接并深化认识地球运动规律,又要为后面的大气、水、地貌等单元的学习打下认知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学时要引入并深化概念(如恒星日、太阳日,恒星年、回归年等),要完善深化学科体系和知识逻辑,要多视角实例分析地球运动的意义。二是地球运动中的东方智慧地球运动不仅影响地球三大圈层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还孕育和繁衍了地球生命、影响人类活动。

人类社会对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道阻且长,从日晷授时、十二地支纪时到铜壶滴漏、郭守敬的圭表法四海测验,最后到二十四节气,完整呈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地球运动规律探索历程,体现了领先于世界的中国古代科学水平和东方智慧典范。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将单元知识结构进行优化(图2):以自然规律为主线:先认识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和一般特征,再选取时差、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以及四季五带等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以东方智慧为辅线:选取冬奥会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为单元引入,从日晷授时、地支纪时到铜壶滴漏,再到郭守敬圭表法四海测验,再回到二十四节气,形成教学闭环。鉴于“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具有相对独立性,我们将其后置处理--并入到第二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具体规划采用“课题【课时情境】”方式呈现。如下: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日晷授时】第二课时时差【地支纪时】图2地球的运动单元体系结构第三课时昼夜变化的时空分析【漏刻和百刻制】第四课时太阳高度的时空分析【圭表法四海测验】第五课时四季五带【廿四节气】第六课时问题研究:人类是否需要人造月亮【晦明与圆缺】 本单元教学具有时空尺度大,逻辑性强的特点。

从古代观天象认识规律(如日晷、铜壶滴漏、二十四节气),到现代利用科技手段验证和应用规律(如星轨图、德令哈追日太阳能系统),最后再去展望未来(讨论要不要人造月亮),体现时间跨度大特点。实例分析注重时空维度,从乡土到地月,从古代到未来,大开大合,磅礴大气;实例之间注重横向关联,体现学科逻辑。不论时空的大开大合还是学科的关联逻辑,其落点无不指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一单元主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中地理 选修一《地球的运动》大单元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