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7 11:04:42

全国中考语文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

全国中考语文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

夏飞 读写新讲堂 今天

研究分析近几年中考语文试题,了解命题特点和规律,把握命题方向和脉搏,对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升中考语文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效地组织教学和初三备考复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命题规律

(一)命题特点分析

认真分析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不难发现,试题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三基”考查。注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现人文精神、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实际和社会热点。真正回归语文真味,有利于考核“思维”、“理解”、“表达”这三种核心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典型性,即选题典型,难易程度做到逐步递进;二是针对性,即选题精炼,能帮助学生走出题海,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复习效率;三是新颖性,即选题结合近几年全国中考语文命题走向,体现探究性、开放性、活动性,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语文素养。具体简要分析如下:

1、注重基础、回归课本,强化语言运用能力。

知识积累及运用题主要包括注音、写字、词语、语言运用、课外名著、古代诗词等内容。语文能力的测评点主要是词语的理解运用、病句修改、语言运用、语言材料和漫画材料分析、古代诗词诵读默写、文学常识积累与名著阅读等。总的来说,近年来全国各地试题的基础部分都能遵循考试大纲的要求设题,字词、修改病句、古诗文默写等基础题目,设计难度不大。文言文的考查也紧扣课本内容出题,主要是考查实词、虚词及词法。这些内容都来自课本,体现了回归课本、强化基础的命题思想,体现出注重基础、回归课本,强化语言运用能力的命题趋势。

2、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注重个性阅读感受。

现代文阅读部分注重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命题注重文本的理解,从内容概括到文章词句含义的分析,均旨在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强调个性的理解和感悟,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从选择材料看,偏重课外读物,贴近生活;从考查重点看,侧重综合素质,鼓励创新;从材料内容看,注重人文因素,重视熏陶;从材料文体看,各体皆备,试题综合性强。考查的内容范围广泛,从知识点和能力点来看,涉及语文学科的方方面面,非常重视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运用能力,甚至有些地方的试卷,通过语文试题,综合考查学生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能力,试题的综合性相当强。从现代文阅读试题来看,紧密联系社会的焦点问题和考生的生活体验,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较好地体现了学生通过阅读,“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启示”的新课程要求,这也提示我们,语文学习必需跳出“小课堂”,树立“大语文”观,在生活中活学活用语文,才是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

3、贴近生活、抒写真情,追求真善美。

综观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命题,恰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那样: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主要体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贴近生活,考生有话可写。不论是哪种命题形式,命题者都力求结合考生的生活实际命题,让每位考生都有话可写,写真话、抒真情。这样的文题,不仅能够使考生充分地展示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培养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能力。二是关注自我生活空间,反思自我的成长历程。关注学生的发展,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这一点是中考作文命题的重要准则。三是与时俱进,富有时代特色。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要关注社会,对社会问题能有自己的判断与评析;关注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我们引导学生读书学习,不只是让学生沉溺于书本,两耳不闻窗外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周边的事,关注热点,同样是我们的责任。同时,初中阶段正是同学们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通过写作表现其思想变化的轨迹具有重要意义。

(二)命题趋势分析

从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来看,大都注重语文知识与技能的考查,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与此同时,个性化思维、探究性学习和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考查题以及在学科交叉中运用语文的试题大大增加,凸显出新课程所倡导的“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重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等教育理念。据此,我们可以预测,今后中考语文命题仍将注重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人文性、创新性、开放性、地域性和导向性。具体分析如下:

1、基础性。命题侧重点将会更加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即侧重于对所学基础知识、阅读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一些靠死记硬背得分的试题会逐步减少。包括对基础知识中常用多音字、习惯性易读错写错字、常用四字词语及俗语的识记和运用能力考查,对综合性学习中概括信息能力、运用一定语言形式简明准确地表达特定要求的能力考查,以及文体阅读中把握文体特点进行多角度快速高效阅读能力的考查,包括作文的审题立意构思行文能力的考查。

2、实践性。试题将注重在社会实践中运用语文能力的考查,即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如语言运用的考查,包括语音、汉字、语法、修辞、课外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语音的考查,一般是结合语境要求给易读错的字准确地注音,包括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在方言中分不清前后鼻韵母和部分声母的字,常用字读音是考查的范围;汉字的考查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修改错别字,二是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语法和修辞从运用的角度考查,如修改病句;修辞的考查将更为普遍,如句子的仿写、续写和填写,一般考查的修辞格为排比、对偶、比喻等,还有消极修辞中的简明、连贯、得体等。

3、综合性。试题将注重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倡导个性化思维、探究性学习以及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如学科交叉的图文转换题将学生平时所学的其它学科知识和语文知识联系在一起,着重考查学生观察、归纳、联想、想象、表述等语文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从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来看,无论是积累运用部分,还是阅读、写作部分,题型都十分丰富新颖,体现了命题者的匠心。如古诗文默写的不同要求不同类型的题型、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题型、阅读题的文化内涵、综合性学习题丰富的开放性以及作文题的时代精神等,均力求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预计今后的几年仍将延续这种命题趋势。

4、人文性。试卷将重视营造一种亲和力,体现人文关怀。或者在卷首设计对考生的温馨提示或激励语言,或者别出心裁地拟写试卷题干,对学生进行鼓励或引导。写作题将继续关注时代,关注现实生活个性体验和学生心灵成长的实际需要。预计今后的中考命题仍将继续加强语文与生活、语文与自然、语文与社会、语文与个性品质的联系,命题将走出课本、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人格品质与社会责任感。

5、创新性。主要体现在题型的创新。试卷的基本题型有选择、填空、简答、表述、作文五大类,具体来说除了以前常见的注音、书写、释词、标点、仿句、拟对联、改错、调整句序、翻译、分层、筛选信息、概括要点、鉴赏、读图、读表、写读后感言、作文以外,还可能出现网上跟帖、写广告宣传语、做读书卡片,在动态语境中考查字词句等,因为这些试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有效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作文方面,通过对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范围的剖析,不难看出,命题的范围定位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注重个人品德修养、追求崇高思想境界等方面。按照“不可重复、不能怪诞、稳中有变、变中有稳”的命题规律,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已成为今后中考作文命题的主流。既不会重复前几年出过的作文题,又不会背离近几年不断改革的命题思路;既要发扬近几年在命题改革方面取得的成绩,又要继续探索新的命题方法,不断创新。

6、开放性。主观题的比例将有所增加,开放性试题将有所增加,作文题“二选一”的可能性比较大。命题材料将会以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学生的生活实际、周围的人和事,新科技、新思潮,环保、旅游、教育、文化,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为载体,考查学生以语文知识为主综合运用政治、天文、历史、地理、数理化、生物等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说明文阅读考查,仍将对文章解读能力的考查作为主要内容,包括理解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重要句子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能够把握文章的大意,从中提取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对事物的特点进行阐述;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进行总结;根据文意,给文章增加标题等。这些题目将会更多地以开放性试题的形式出现。开放性试题的增加,将是说明文阅读考查的一个发展方向。而文言文阅读试题则会更多地运用主观性试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记诵积累”和“理解”的“过程与方法”,而不只是用客观性试题作简单的结果呈现。

7、地域性。综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不难发现有一显著共性,即渗透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这些带有浓郁地域文化色彩的试题题型样式新颖,题材来源多元,充分融合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地域文化已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考试中仍将得到充分的体现。预计今后中考语文试题仍将继续重视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选材具有地方色彩,可能将本土文化和风景名胜等继续引入试卷。这些带有浓郁地域文化色彩的试题在题材上主要来源于历史人文、热点时事、环境保护、名胜景观、集会活动等。

8、导向性。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中考改革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中考命题必须坚持“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等基本性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新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巩固中考改革已取得的成果和开创新的局面;有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合格新生”的五大原则。因此可以肯定的是中考考查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相一致,以大纲、教材为依据,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渗透思想、品德、情感、意志、态度、方法等评价因素的同时,试题将更加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考查。如阅读与理解试题,将具有知识与能力并重,阅读与写作整合,课内与课外链接,语文素养与人文精神兼顾,语文课程与地方文化资源融合,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等明显特征。题型上力求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灵活性与综合性。如语言运用与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一是通过“语言的运用”考查学生“立足文本、横向比较”的能力,深度解读文章的行文思路;二是通过“语言的理解”考查学生“研读文本、纵深挖掘”的能力。以“能力立意”取代“知识立意”,已成为中考语文的命题原则和发展趋势。再如结合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选取测试材料,关注时代热点,营造真实的、现实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应用已学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洋溢着充沛人文情怀的中考试题也将成为未来中考评价改革的方向之一。

二、备考策略

综观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不难发现,无论是在试卷结构上、基本内容上,还是在难度设置上,总是兼顾常规教学突出体现双基,起点较低,尤其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与运用.不出难题、偏题,内容适中,注重语文应用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备考复习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能力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学重要任务之一,二者必须并重齐抓。但实际上,我们往往忽视了积累,忽视了“双基”的落实,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贫弱。因此,语文教学要落实字词基础,要重视对古诗文背诵、名著阅读和文言文基础知识点的积累,扎实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要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规范书写,提高语言实际应用能力。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同学们所学的知识都散见于每一篇课文中和每一堂语文课上,复习时应加强语文学科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要注重对中学语文的基础知识、读写基本技能进行全面归纳整理。至于现代文阅读和作文,更要注重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

对于教科书中要求背诵的句、段、篇,一定要熟记成诵。复习要紧扣课本,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考点梳理,分清主次,各个击破,把最基础的知识掌握牢固。课本内的知识重点,主要包括现代文中的名言名句、词语,古诗词名句,尤其是文言文讲读课文的背诵理解。背诵篇目要字字落实,时时“温故”,而且还应该做到不写错别字,不错用标点,不因粗心大意而失分,力求准确无误。若学生的基础较差,教师就应指导学生归纳出重点词句,予以重点检测。引导学生运用归类的方法,将积累的名句进行梳理,进行比较式的学习记忆。还应不断地培养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兴趣,督促学生多注重课外名句积累,做到“会理解、能运用、善归纳、懂迁移”。

当然,复习课本中的知识不能仅靠死记硬背,还要将记忆和理解结合起来,在记忆的基础之上更要注重理解,才能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对于名著阅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欣赏方法,可通过名著交流会等各种形式交流阅读的成果,养成深入文本,对名著的重点章节仔细阅读,反复品味的精读习惯,并紧扣考纲规定的7部名著,对主人公、主要情节、精彩片段、主题及共性等作出梳理。对于内容上只做粗枝大叶似的阅读是远远不能满足考试要求的。

对于作文,一要从作文的基本思路做起,审题、立意、谋篇、成文、修改,严格按照考场作文的程序,严格控制时间,认真写作,指导学生在具体写作中查找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二要注意发挥学生自己的优势。由于同学们的作文基础不同,对作文要求理解不同,选择的角度也不同,所以应该全面分析,认真比较,指导学生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水平的角度去写。

(二) 掌握复习备考方法

中考语文复习的内容面广量大,知识点多,要想同学们在短暂的时间内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高解题技巧、解题能力,并非易事。因此,要采用合适的学习方法。

1、精心准备,科学归纳。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强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弱化了工具性,语文知识缺乏系统性,学生的头脑中缺乏一个整体的知识网络,因此,在复习中,教师一定要精心准备材料,搞好知识的归类和资料整理工作。首先要认真解读《考试说明》,强化目标意识。同学们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学习《考试说明》中所列考项,明确目标,逐项对照,务求落实,使复习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复习中一定要了解学情,及时考试与总结,搞好试卷分析,找出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不能满足于“我都讲过了”,而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讲解试卷不要一讲到底,更不要单纯对对答案,而要针对失误教给学生正确的答题方法与技巧。

2、制定计划,调整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能让复习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老师制定的复习计划下,同学们也要有自己的个人计划,包括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也包括复习的方法和巩固的手段。要求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不要过多地依赖同学和老师,遇到不会做的题应给足自己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加深印象。在语文复习中要注意采用基本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因为基本的解题技巧和方法都来源于教师平时的具体讲解传授;来源于考生平时学习中的感悟积累。因此建议教师在组织复习时,一定要巧用这些技巧、方法,注重理解、感悟,把重心放在理解和运用及语言表达上,逐步掌握语言运用、阅读与写作的基本规律,提升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

3、强化人本,激发兴趣。复习是一项枯燥而繁重的工作,老师感到累,其实学生更累。因此,老师一定要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少批评,多鼓励,守住阵地。增强服务意识,强调非智力因素,增大感情投入,最终达到提高复习效率的目的。复习中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雷同。如作文,考查方式和“积累与运用”等不同,不是看学生懂得多少作文技巧,而是看你会写什么,所以作文复习一定要落实到“写”字上,不能空谈技巧。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也要随时注意教给学生解题方法,随时订正学生的错误。要特别注意培养能力,复习课文不是为了猜题,做课外练习也不是为了碰运气,因为中考题目是猜不到也碰不到的。因此,我们每复习一个内容,就应该定位于怎样解决这“类”问题,而不是这“个”问题。例如,课内记叙文,近几年的中考都没有考过,是否就不要复习了呢?肯定不是的,我们要通过课内复习来解决课外问题,因为命题有规律,就是“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4、夯实基础,强化积累。对考标中规定要背诵的诗文,一定要强调默写,对于容易写错的字一定要认真过关。每一首诗中都有一两个字是普遍容易错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教材涉及的国内外特别重要的作家作品、有关知识短文归纳的文学、文章、文化知识的训练。考标中规定的课外读物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阅读。复习时还要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如从感性到理性,先事例后归纳等。通过对近几年来中考语文试卷的分析可知,中考阅读材料兼顾各类文体,而且都来自课外;阅读的题型以主观题为主,以客观题为辅;作文题的类型不论是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等形式,多是文体不限。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就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作文训练,一定要注意积累信息、素材,加强书写、卷面、标点符号等方面的基本功训练,力争扩大信息量,充实写作内容。作文积累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梳理归纳、活学活用课内材料;二是积累内化课外材料中与自己生活体验相同的间接的素材;三是要求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写小随笔积累生活中“鲜活”的写作材料;四是指导学生认识感受的积累,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敏锐洞察力和对问题的深刻判断力;五是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积累,阅读美文精心探析各种写作手法的特点,细心揣摩各种写作手法。

(三)分阶段安排好复习

中考语文复习通常是分三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立足课本,夯实基础,培养学习兴趣。

第一阶段复习是大面积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时期。首先要统筹复习过程,合理规划安排复习时间,并指导学生根据白己的特点制定复习进度和速度,不停地强化获得的知识。其次是教师应按语文知识体系,把初中的全部内容进行归纳。将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定义、字词、语句,及解答问题中常用的一些思维方式进行梳理,注意挖掘和发挥课本的潜在功能,归纳整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根据中考试题基础性强的特点,把基础知识中的字、词、文学常识等进行适当梳理,这样才能使同学们思路清晰,复习时才有更佳的效果。如阅读分析和作文,是语文复习的重头戏,也是让同学们最为头痛的两大难题,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尤其要指导学生把握熟读文章,把握主旨、重点词句、和做题时紧扣材料等四大原则,并结合一些典型阅读题做有针对性训练,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作文复习重点应放在短平快的基础上,从立意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进行专项训练,努力做到既有固定章法在胸,又有创新意识。

2、第二阶段:专题复习,丰富题型,训练解题能力。

认真分析近几年全国各省、市的中考试题,尤其是近年来课改实验区的中考试题,提取信息,把握命题动向,对各种题型进行分析,归纳,同时思考应对策略和解题方法,然后进行专题训练,各个突破,从而让语文知识得到系统的训练,使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时做训练时,应要求学生时刻反思自己解题时的思维过程,探索自己出错的原因和思维的断层,通过解题自己受到了什么启发,特别是在答题时曾感困难的问题,更应思考在什么地方遇到了困难,造成困难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又可吸取什么经验、教训等等。

这阶段在复习备考时,一要落实双基,多做些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探索性内容;二要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告诉学生不要过多地依赖同学和老师,遇到不会做的题应进行独立思考,以便加深印象。三要精选精练、不断反思提高。要精选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中的优秀试题,进行强化训练,不能贪多求快,要注意练习的效率。若不注意消化吸收,只一味地贪多求快,轻易重难,则会劳而无功。

3、第三阶段:综合模拟,调整心态,提高应考素质。

调整心态,培养兴趣。首先是帮助学生在心理上要调整好心态,在中考复习时避免因过度的紧张而给自己造成过多的压力。正确对待压力与挫折,正确看待成绩,增强自信,发挥学习的最佳效能。其次,要疏导学生避免对考试产生畏惧心理,甚至把模拟考试也当成负担。随着复习的深入,语文复习题的深度和广度也会增大,学生一次考试没考好或遇到不懂不会的问题是很正常的,如果一味地着急、焦虑,往往会一无所获,告诉学生应把这些做错的题目和不懂不会的题目当成再次锻炼自己的机会,正确分析问题原因,考前发现同题越多纠正越及时,提高越快。当然,在学习的每个环节上要指导学生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合理利用时间,发挥学习技能,才能增强自信心,增强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总之,在备复习考时,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注重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实践应用及动手能力的训练,突出对语文双基的落实,兼顾语文阅读理解分析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关注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与整合应用,切实掌握语文命题规律和复习备考方法,才能使同学们对同一问题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全国中考语文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