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7 11:09:22

浅析近7年成都中考物理压轴题

最近复习物理浮力+简单机械,一口气把成都这几年的物理压轴做了一遍,差点没把人送走,不过现在这些难关均已被攻克,我就稍微谈谈对这几年题目的感想。

首先列一个难度排序:18>15>21>20>16=17>19

我们不妨先从最简单的2019年开始讲: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7/1725678562874_0.png

前两小问显然有手就行,二小问记得判断A的状态,三小问由于B的体积固定,可以得出B即使沉底时水面会漫过B,那么B密度小于1时水面肯定在B上端下方,h水就是(v水+v排)/s底

然后是2017: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7/1725678562874_1.png

看着怪吓人的,但实际上第二问看到水这么多,可以猜想物体是否上浮,结果一算还差一点水,那么水的高度计算不就有手就行了么,第三问M=180g时水恰好浸没大的容器,其余细心点都没问题

2016: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7/1725678562874_2.png

唯一一次涉及杠杆,第二问可得B密度>1,不会单独漂浮,易得水面在B中间位置,第三问出题人直接原地开摆,干脆把杠杆扔掉,属实给我整不会了,看到这么多水,容易想到是A拉着B一起上浮的状况,一算整体的v排,在得到此时的v水,发现远远小于120g,剩下就是AB一起上升,水对B上表面压力恒不变

(话说这题没强调容器高度就很不严谨,而且第三问为什么不问下表面压力呢)

2020: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7/1725678562874_3.png

这题思维难度一点不比16、17大,就是坑的一批,二三小问判定状态或水面高度都贼坑,第一次做很容易全盘皆输,反应过来后就很简单,第三小问假设水面高度没降到A下,则△h=(SA×0.5cm)/(Sc-SA),一看假设成立,结束。

2021: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7/1725678562874_4.png

大概是这套试卷的B6拉胯到极点,这个B7反而是近三年里最难的,憨憨UP一直以为(2)问中物体就开始漂浮(鬼晓得我为啥把0.4N视而不见),导致做了两次没有头绪,实际上这里物体就不会漂浮,2.4N是重力,根据F浮=2N可以算v排,这个就是v物,4-7min共注水300立方厘米,这些水均在物体左右两侧,则h物=(V水+V物)/S底,S物进而可得,剩下的就很简单。(3)问里的物体就会漂浮了,这个函数统共有三段:

1:水从开始到物体下表面

2:水从物体下表面到物体开始漂浮

3:从开始漂浮到t=9.4

这三段里第二段稍微难算一些,主要是细致,为了严谨,第三段求出来后,应该验证t=9.4时水在什么位置,通过(2)问里9min装满可以求出容器高,然后就发现9.4min时刚好装满

此题最难的地方在于细致,在中考考场上要有如此冷静的心态还是挺不容易的,本题我写过程写得最多。(小声bb,我旁边那家伙说这题巨简单,他5分钟给做出来了,麻哉)

2015: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7/1725678562874_5.pn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7/1725678562874_6.png

这个题,我第一眼看到,内心就仨字:噔噔咚

本题阅读难度大于解决它本身,图形和题目表述都浮夸至极,但只要沉下心来慢慢分析,可以发现前两小问都是基础,第三问多多少少有些复杂,首先通过8-10s里C的二力平衡求出F3,然后得到F1,此后通过F3':F2':F1'的关系疯狂列方程,我当时被这个地方搞了很久的心态,但最后还是一通倒来倒出给整出来了,现在我自己也不想再思考这题怎么做,最后的功率由F×v得出。

总之这题华美是真的,无聊也是真的,做完只让人心里憋屈,出题老师心中确有万千激雷,可最后铸就了一个牛马。

最后请出重量级选手2018: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7/1725678562874_7.png

本题的难度可以说一骑绝尘,这是唯一一年大篇幅使用代数与差量思想,在变化中寻求数值,出题老师给了最少的数据,亦能求出最后的答案。

本题最大的难点在于“容器底面积是物块4倍”这个条件,参考答案上用了个二级结论去求正方体边长,我则用了一个更抽象的方法:

正方体每上升a的距离,就会少排开aS物的水,这些水就会反映到水面下降,显然这时下降的水面的正方体周围一圈,这块的底面积就是4S物-S物=3S物,那么下降高度就是1/3a;

物体上升了a,水下降了1/3a,此时物体下表面恰好来到水面,那么相当于物体和水面共同走了一个正方体边长的距离。

则l=4/3a=(4/3)×(0.15m/2)=0.1m

这个地方看似我说了很多,但你只需要稍微画个图,就一目了然。(你可以理解成水面和物体下表面在做相遇运动)

这个难关一攻克,根据C、K两点的受力情况就能算出B的密度,进而求出GA、A的密度。

第(3)问里最大的变化量显然是E到J段,算出J时B受的浮力,发现这个浮力恰好是A整个在水里收到浮力的一半,那么B排开是水也是一半,水面下降高度也是一半,其余易得。

此题全程未知位置容器高度,水的总体积,却不影响问出这样带有整体思想的问题,神乎其技,叹为观止。

自此所有题目分析完毕,压轴题难度始终摇摆不定,今年的难度同样是个未知数,祝我和各位同学中考顺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析近7年成都中考物理压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