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轶: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预测策略单元编排思路解析(小语老师必读)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7/1725717788135_0.gif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7/1725717788135_1.jpg
小培老师说
2019年秋季开始,小学一至六年级全面使用由教育部审定的统编教科书。今日为各位老师分享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统编教科书编写组核心成员徐轶老师的一篇有关预测策略单元的指导解读,相信能给一线教师在解读、使用统编教科书时提供及时、有益的帮助。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7/1725717788135_2.jpg
本文字数:4425 字
阅读时间:9 分钟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阅读策略指导可以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和独立阅读能力的发展,这一结论已被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加强阅读策略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策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使学生不但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读懂文章,而且能在读懂文章的同时,知道“如何读懂文章”,进而学会监控自己的阅读过程,实现独立阅读。
最新出版的统编语文教科书,除了在练习系统中有计划地渗透阅读策略的学习,还选择了几个重要的阅读策略,独立组织单元进行集中学习。这些单元的编排体例不同于普通单元——不考虑人文主题,不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结构组织单元,而是完全以阅读策略为主线设计整个单元。其中,三年级上册的预测策略单元,就是这套教科书编排的首个阅读策略单元。
预测是较为常用的一种阅读策略,也是最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阅读策略。预测策略可以促使学生在基本做到熟练解码汉字的前提下,实现“自上而下”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运用相关背景知识,不断对阅读内容进行猜测和验证,通过“猜测—验证”建构意义,推进阅读的开展,实现与文本之间的积极相互作用。
在阅读时使用预测策略,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使他们对所读内容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同时,学生根据文中的线索预测故事的情节或故事的结局,能够积极主动地建构意义,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文本信息,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阅读活动充满乐趣。
预测策略的使用是多维度的。在阅读时,既可以预测文章的内容,也可以预测文章的结构或语言;既可以作段落层次的预测,也可以作篇章层次的预测;既可以预测叙事性作品的内容,也可以预测说明性文章的内容,无论什么文体,读者都可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预测,或对文章的结构、语言进行预测。
与此同时,预测的线索既可以是文章的内容,如借助题目、图画或故事情节进行预测等,也可以是文章的语言形式,如借助表示转折的词语、表示过渡的语句进行预测等。
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教科书中的预测策略单元主要选用故事文本引导学生学习和实践预测策略,而且选用的都是反复结构的故事,都是比较典型的可预测文本。
此外,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统编教科书还选择以下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有序地安排在单元的各个板块中:借助题目、图画或故事内容预测;预测要有一定的依据;预测无所谓对错;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不断修正预测。整个单元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编排,引导学生从学到用,在大量语言实践中学会运用预测策略。
精读课文:示范预测策略
本单元安排了一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体现出从学到用的编排思路。其中,精读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定位,是基于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借助学习伙伴的示范,学习预测策略。在这篇课文中,旁批和课后练习相结合,呈现了预测的基本方法。
课文中的旁批,意在让一个熟练阅读者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呈现阅读思考的过程,示范怎样运用阅读策略,提示学生可以在哪里预测(如题目、图画、故事内容),可以预测什么(如故事的情节、故事的结局)。
如文中多次出现“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这句话,在老屋第三次说这句话的时候,旁批中呈现了学习伙伴读到此处做出的预测:“一读到这句话,我就知道,一定又有谁来请老屋帮忙了。”这既是从故事内容的角度,也是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做出的预测,相同的语句反复出现,可以推测出后面的故事情节可能和前面的情节大体相似。教科书在设计时,特地在这关键之处作了分页处理,给学生的阅读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预测后面的故事内容。
同时,这一课的课后练习提示学生不能随意猜测,不能毫无根据地预测,而是要结合生活经验和故事情节进行预测,并在表格中举了两个例子,分别列出“故事里的内容”是什么,“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是什么,通过这两个例子告诉学生应该怎样预测,强调读者是积极的参与者,要充分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要关注细节、充分获取文本信息。
这一内容与课文中的旁批相互呼应:旁批呈现的是学习伙伴阅读时的预测结果,这个表格则将旁批中的预测结果作进一步分解,将学习伙伴阅读时的思维过程更加具体地外显出来,提示学生可以怎样有依据地进行预测,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别人读到这里时会做出这样的预测”。
这时,学生通过交流就可以发现:预测不是无端猜测,需要有文本内容的支持,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做出相应的判断。通过这样的设计,外化个体阅读的思维过程,启发学生在读书的时候,不只要知道“文章是什么意思”“故事有哪些情节”,还要反思阅读过程,回溯思考:“我是怎么读的?”“阅读过程中我想到了什么?”“我是怎样获得这些阅读经验的?”此外,学生还能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不断丰富阅读经验,更好地迁移运用于今后的阅读生活。
这篇精读课文还通过泡泡对话的形式提示学生:阅读时预测的内容和课文中的内容有可能不一样,这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一提示旨在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预测,因为预测没有对错之分,不要因为预测错了而感到沮丧。不论预测的内容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都是一个愉悦的阅读体验的过程。
事实上,课文的旁批中也特意呈现了预测的内容与课文内容不一致的情况,如在读到小鸡向老屋发出请求的时候,学习伙伴猜想“老屋可能会不耐烦了”,这是非常真实的阅读思维过程。学生在运用预测策略的时候,如果所预测的内容与课文内容一致,他们将会获得阅读的成就感,激发起强烈的阅读动机;如果所预测的内容与课文内容不一致,他们也会因为故事的出乎意料而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从中感受到阅读的巨大乐趣。
教科书中还倡导出声思考(think aloud),引导学生与同伴交流自己是怎样运用预测策略的。所谓“出声思考”,就是将自己的思维过程说出来。阅读的过程无法观察,所以引导学生交流阅读过程中想到了什么,将阅读的思维过程通过口头语言加以描述,将思维过程外化。
如果学生之前没有读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交流:“你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如果学生之前已经读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阅读思维过程,说一说:“在读到某处的时候,我猜后面可能会发生什么……结果真的是这样(或者结果原来不是这样)。”有的学生在学习这个单元之前,可能会在阅读时无意地运用预测策略,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借助“出声思考”,与同伴分享交流,可以学会怎样更好地运用预测策略。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学生的自主交流和旁批的学习结合起来,在引导学生交流阅读思考过程的时候,适机运用旁批,“看看别人在读到这里的时候想到了什么”“你认为他为什么会这样想”。由此借助学习伙伴的阅读经验,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了解可以怎样运用预测策略。教师也可以以阅读者的身份参与交流,说说自己读到某处的时候,猜到了后面可能会发生什么,以这种方式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启发学生,丰富学生的认知图式。
略读课文:尝试运用预测策略
教科书中安排了两篇略读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和《不会叫的狗》,意在提供机会引导学生运用预测策略进行阅读,尝试一边阅读一边预测,主动监控自己的阅读过程。
这两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采用了特殊的编排形式,都没有在教科书中呈现完整的故事内容,而是特地把故事结局隐去,用省略号的方式加以呈现,将故事结局留给学生预测,体现对预测策略的充分运用。因此,这两篇课文的学习对学生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积极主动地思考,一边读一边预测后面的情节;二是要预测未呈现的故事结局是什么。
教学《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课,教师要提示学生修正自己的预测。在阅读时,如果预测的内容与课文内容一样,就继续读下去;如果预测的内容与课文内容不一样,就先调整、修正自己的预测,再回到课文的思路往下读,使阅读成为“猜测—验证、再猜测—再验证”的积极思维过程。《不会叫的狗》的原文有3个不同的结局,在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预测之后,教师可把故事原文读给学生听,让学生从中进一步体验积极思考的快乐。
练习活动:反复运用预测策略
整个单元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阅读活动,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运用预测策略的实践机会。如在《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课后,教材提供真实的图书或文章的题目,让学生借助题目进行预测;在《不会叫的狗》一课后,教材设计让一名学生朗读故事,其他学生预测故事情节。学生在兴趣盎然的阅读活动中运用预测策略,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这些活动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觉地运用预测策略。
此外,这个单元中还安排了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和习作《续写故事》。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活动,也有着与使用预测策略相似的思维过程。如交流关于名字的故事,可以先让学生看看自己的名字是由哪些汉字组成的,从中推测名字的含义,然后再去问问家人,验证自己猜得对不对。又如,习作中给出的3幅图提示了故事的脉络,让学生猜想后面会发生什么。学生想到的结局可能不一样,但是根据前面的故事情节继续推测后面的情节和故事的结局,也与预测有着相似的思维过程。
大量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意在引导学生反复运用预测策略,从而构建从学到用、由知到行的完整学习过程。
交流平台:强化对预测策略的认识
本单元的交流平台,从不同角度强调预测策略的好处,提升学生对预测策略的认识。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到预测策略可以运用于哪些生活场景,如借助题目预测读物的内容,帮助自己选择适合的课外读物等。通过交流,学生可以感受到预测策略的实用价值,如使用预测策略能提高理解力,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使用预测策略能使我们养成认真细致读书的良好态度,在阅读时更加关注文章的细节。通过对本单元学习收获的充分交流,学生就能进一步体会使用预测策略的乐趣,进而更加主动地运用预测策略。
三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阅读经验中,可能或多或少地使用过预测策略,但是,在预测策略的运用水平上,在主动运用预测策略的意识方面,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科书编排专门的预测策略单元,对预测策略进行显性呈现,主要是希望通过整个单元的集中学习,使预测策略从内隐的规则系统,成为外显的方法路径,让所有学生都能掌握预测策略,认识到预测策略的价值,并加强运用预测策略的意识,使运用预测策略由无意的行为变成有意的行为,由自发的行为变成自觉的行为,使阅读过程成为主动运用预测策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强调阅读的交互作用——不是单向的,而是互动的;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通过教科书编排方式的这一改变,我们相信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让学生逐步成为积极主动的、拥有独立阅读能力的熟练阅读者。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编写不易,去右下角给小培老师点亮“在看”吧!你的支持是我不断努力的动力
来源|《福建教育》杂志官方公众号“鼓屏16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