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8 08:02:35

新定义“α可及点”——2024年北京中考数学第28题

新定义“α可及点”

2024年北京中考数学第28题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8/1725753755738_0.jpg

每次解新定义压轴题,都会完整经历一次数学概念的生成到应用全过程,这通常也是数学学习的常态。整个数学学习就是由无数个这样的过程构成,初中阶段,学生通过学习初中数学知识,从而学会学习数学,这也是对能力上的要求,用现在最时新的话,叫核心素养。

2024年的“α可及点”,与2023年的“关联点”相比,还是有较大不同,理解过程中需要构造的圆比较多,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圆的概念进行加强。在解这道题的过程中,尤其是最后一问,直接写出答案,对于学霸而言,凭数感和直观可以秒出结论,但作为老师讲给普通学生,则需要剖析每一步的依据,引导学生去理解学霸们的思维,乃至成为学霸。

对于圆的定义,不再重复,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圆的各向同性,即在各个方向上性质是相同的,初中阶段也称旋转对称性,这种旋转不变性来源于定义, 即“一中同长”,当我们用圆规或其它工具画一个圆的时候,实质上也是在体验它的旋转对称性。

题目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8/1725753755738_1.jpg

解析:

01

(1)我们依然首先来理解题目中描述的这段定义,圆O的弦AB,点C关于直线AB的对称点C',∠ACB=α;

对于圆内的一条弦,我们重点关注它的长度,因为在圆中,最长的弦是直径,即它的数量存在一个上限;

点C与点C',按定义中的描述,我们关注的是点C'的位置,它必须在圆O上或在圆O内部,这也是我们判断是否“α可及点”的依据;

∠ACB=α,这个角的顶点在C点,两边经过弦AB的两端点,这很重要!

为方便理解,题目给出了特殊条件下的“α可及点”;

①按定义作图如下: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8/1725753755738_2.jpg

显然只有C2是“α可及点”;

然后我们连接AC2和BC2,根据这三个点的坐标可判断△ABC2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如下图: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8/1725753755738_3.jpg

于是α=45°;

②对于弦AB的“90°可及点”,点D位置非常重要,它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它的对称点D'在圆O上或圆O内,二是∠ADB=90°;

对于第一个条件,我们用逆向思维,若要使点D关于直线AB的对称点在圆O上或圆O内,则可将圆O关于直线AB对称,得到圆P,它在圆O外的部分即点D可能存在的位置,如下图: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8/1725753755738_4.jpg

对于第二个条件,∠ACB=90°,我们可联想在某个圆中,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于是想到构造出这个以AB为直径的圆,如下图: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8/1725753755738_5.jpg

这个圆在绿色区域内的部分,即为点D可能存在的位置,图中的半圆AB;

接下来我们需要在半圆AB上寻找一个横坐标最大的点D,不妨找到AB中点F,它是半圆AB的圆心,此时OA是圆F的一条弦,半圆上距离弦OA最远的点,一定在垂直于弦OA的直径上,我们作出这条直径,如下图: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8/1725753755738_6.jpg

很显然△AO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于是△AFH也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由于F是AB中点,于是FH是△AOB中位线,求得FH=1/2,而FG=FB=√2/2,故GH=1/2+√2/2,即点D的横坐标最大值是1/2+√2/2;

02

(2)作图之前,先明确弦MN的位置,它是圆O内任意一条弦,由旋转对称性,圆心距为某个值的弦MN性质完全一样,因此MN的多样性取决于圆心距,所以对于MN长度,我们目前知道最大值是2即可;

第一步:以MN为对称轴,作圆O的对称圆O',如下图: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8/1725753755738_7.jpg

图中蓝色部分关于直线MN的对称点一定在圆O上或圆O内部;

第二步,确定α角,继续按定义寻找点P,由于它是“60°可及点”,即要求∠MPN=60°,结合上一问的结果,我们可作MN的垂直平分线,并在这条线上取点E,使∠MEN=120°,再以E为圆心,ME为半径作圆E,此时圆E在蓝色区域内的部分上,任意一点为顶点,两边经过M、N的圆周角,都等于60°,如下图: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8/1725753755738_8.jpg

我们只保留圆E在蓝色区域内的部分,隐藏其余线条以方便分析,特别强调一点,若E与O'重合,是临界点,当点O'在线段OE上,则找不到相应的点P,即OE≤OO',这是寻找点P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如下图: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8/1725753755738_9.jp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8/1725753755738_10.jpg

基于以上条件,我们重点观察蓝色的优弧MN,如下图: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8/1725753755738_11.jpg

第三步,探究点P到原点的距离,当弦MN绕圆心O旋转时,优弧MN扫过的区域是一个圆环,如下图: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8/1725753755738_12.jpg

上图圆环中所有的点都有可能是点P,接下来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是,这个圆环内径为1,外径可能是多少呢?

不妨将M、N中的某个点放在特殊位置,例如点N放在(1,0)处,再连接FM、FN,可得等边△FMN,为方便理解点F的最值,我们在x轴下方再构造以ON为边的等边三角形,如下图: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8/1725753755738_13.jpg

显然点C在圆O上,我们很容易找到其中的△ONF≌△CNM,则OF=CM,而CM作为圆O中的一条弦,最长为2;

此时OF最大值为2,点E与点O'也重合,至此我们确定了圆环的外径最大为2;

第四步,寻找临界P点,我们现在可以作出点P所在的圆环,以及直线y=√3x-√3,如下图: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8/1725753755738_14.jpg

总共四个临界点,P1,P2,P3,P4,注意由于M、N不能重合,于是点P不在内圆O上,要写范围的时候要细心,然后我们来分别求这四个点的横坐标;

点P横坐标为t,纵坐标为√3t-√3,P1、P4在半径为2的圆O上,则它到原点的距离为2,即t²+(√3t-√3)²=4,解得t=(3±√13)/4;P2、P3在半径为1的圆O上,则它的原点的距离为1,即t²+(√3t-√3)²=1,解得t=1或1/2,现在我们可以写出P的横坐标t的取值范围了,(3-√13)/4≤t

解题思考

从解题角度来看,本题难点在第2问,即MN为圆O内任意弦的时候,无法确定它的位置,但考虑到圆的旋转对称性,使我们可以让MN先位于某个特殊位置,求解后推广到一般的情况,这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秒杀”的可能,但对于多数学生来讲,理解学霸们的解法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在网上找到了很多关于本题第2问的解法,都没有说清楚为什么点P离原点最远距离是2,因此在本题解析中,用了较多篇幅来详细说明这一问题。

本题中涉及到的圆比较多,尤其是确定α的时候,对定弦定角要非常熟悉,新定义“α可及点”中的对称,实质上是限制点P可能的位置,要与取值范围联系起来,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如下图: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8/1725753755738_15.jpg

理解这道题的过程中,关键在于突破定义中对点P的各种限制,第1问中的特殊位置的弦AB,实际上也可以在第2问中使用,并不影响结果,理由就是圆的旋转对称性,一旦理解上突破了,本题就显得很简单了。

以学生的理解能力作为本题区分度,这道题十分优秀,通常情况下,多数中等生的思维遇到障碍,就是限制条件较多,且环环相扣,脑中的思绪稍一混乱,整个逻辑就错了。这也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概念教学中,注重概念的生成以及发散,不拘泥于教材上有限的例题和习题,2024年人教版新教材,其实给了一线教师足够的拓展空间,只要认真研读新课标和新教材,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展,这一类综合题解决起来才会容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定义“α可及点”——2024年北京中考数学第28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