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8-26 17:02:49

【知识·拓展】教材不易学习到的内容-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绪言

1、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基础自然科学。

2、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再到铁器时代,人们学会了用陶土烧制陶瓷,用矿石冶炼金属。我国是世界上发明陶瓷、冶金、火药、造纸、酿造、印染等较早的国家。

3、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和经验。

17世纪中叶,化学开始走上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发展道路。

4、近代化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里程碑:

(1)1661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提出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

(2)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使近代化学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

(3)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1811年,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使人们对物质结构德认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5)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使化学的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6)分子结构学说的提出,原子结构的揭示,使人们对物质及其变化本质的认识发生了飞跃。

5、化学分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等。

6、材料从组成上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

新型材料从功能上分为航空航天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智能材料等。

7、21世纪以来,我国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一些成就:

(1)1943年,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为我国的化学工业发展和技术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2)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用化学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3)20世纪80年代,我国又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一种具有与天然分子相同的化学结构和完整生物活性的核糖核酸,为人类揭开生命奥秘作出了贡献。

8、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应该注意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描述与推理等方面的结合,应当学会实验与探究、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方法的运用。

9、实验和理论是学习化学的两种重要途径。

通过高中化学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组成与结构等,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基本概念,理解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

高中化学理论主要包括有关物质变化和物质结构的原理,前者涉及化学反应类型(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等)、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等;后者包括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等。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单质分为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稀有气体不是非金属。

2、分类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和层次和科学方法。

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研究对象进行不同的分类。

3、与实验有关的图标及说明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826/1724662969254_0.png

4、丁达尔效应产生的原因

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看到的光柱是光线被胶体粒子散射的现象。

可见光的波长为400-700nm,胶体粒子的直径为1-100nm,小于可见光的波长,能使光波发生散射;溶液也发生光的散射,但由于溶液中粒子的直径小于1nm,散射及其微弱。

5、工业生产中要制取某物质,除了要考虑反应进行的可能性,还要考虑原料来源、成本高低和设备要求等因素,以选取最适当的方法。

如工业上制取NaOH一般不用Na2O与H2O的反应,而主要采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过去也曾用Na2CO3与Ca(OH)2反应的方法。

6、课后习题中的知识及拓展:

常见干燥剂

(1)酸性干燥剂:浓硫酸(不能干燥HI、HBr、H2S等)、P2O5、变色硅胶(带钴盐的硅胶,未吸水时蓝色,吸水饱和后粉红色)。

(2)碱性干燥剂:生石灰、碱石灰。

(3)中性干燥剂:无水CaCl2(不能干燥NH3和乙醇等)、无水MgSO4(常用于干燥有机试剂)。

第二节离子反应

1、蒸馏水也能导电,只是导电能力非常弱(因为水中有H+和OH-)。

2、NaCl溶于水后,形成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

3、H+剩余1个质子,半径很小,易于水分子结合成水合氢离子,通常用H3O+表示,简写为H+。

4、阿伦尼乌斯电离模型

瑞典化学家阿伦尼乌斯(1859-1927)提出,电解质溶于水自动解离为离子。

电离方程式NaCl=Na++Cl-,NaCl=电离=Na++Cl-是对的。

电离方程式NaCl=电解=Na++Cl-,NaCl=通电=Na++Cl-是错的。

5、课后习题中的知识及拓展:

牙膏中的摩擦剂:主要有碳酸钙CaCO3、磷酸氢钙(CaHPO4)、焦磷酸钙(Ca2P2O7)、水合硅酸(SiO2·nH2O)、氢氧化铝(Al(OH)3)等。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1、2CuO+ C =高温=2Cu + CO2↑

2、电子得失或偏移角度下的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

(1)双线桥法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826/1724662969254_1.png

(2)双线桥法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注意:不表示得到和失去电子。)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826/1724662969254_2.png

3、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

(1)1774 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即燃烧是物质与氧气的

反应)后,人们把物质与氧结合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把氧化物失去氧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2)1852年,英国化学家弗兰克兰在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时提出化合价的概念。在此以后,人们把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把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3)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在此基础上,人们将原子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过程叫做氧化反应,把原子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过程叫做还原反应。

4、汽车尾气系统中有催化转化器,其中CO和N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CO2和N2。化学方程式为:2CO+2NO=催化剂=2CO2+N2。

5、生产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冶炼、电镀、燃料的燃烧、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易燃物的自燃、食物的腐败、钢铁的锈蚀等

6、课后习题中的知识:

(1)以氯酸钾为原料制取O2:2KClO3=MnO2=2KCl+3O2↑

(2)高温下铝粉与氧化铁的反应可以用来焊接铁轨。其原理是: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置换出的铁呈熔融态。熔融的铁流入钢轨的裂缝里,冷却后就将钢轨牢牢地焊接在一起。化学方程式:2Al+Fe2O3

=高温=Al2O3+2Fe。

(3)双氧水与H2S反应:H2O2+H2S=2H2O+S↓

双氧水与氯气反应:H2O2+Cl2=2HCl+O2(氯气的氧化能力比双氧水强)

WO3+H2=高温=W+3H2O (钨的热还原法冶炼,钨显+6价)

(4)氢化钠(NaH)可在野外用作生氢剂,其中氢元素为-1价。NaH用作生氢剂时的化学反应原理为:NaH+H2O=NaOH+H2↑。

(活泼金属氢化物及化学性质之一)

(5)高铁酸钠(Na2FeO4)是一种新型绿色消毒剂,主要用于饮用水处理。工业上用铁盐和次氯酸盐在碱性条件下制备高铁酸钠的方法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为:3ClO-+2Fe3++10OH-=2FeO42-+3Cl-+5H2O。

高铁酸钠(Na2FeO4):铁为+6价,利用其强氧化性杀菌消毒,生成的Fe3+水解得到的Fe(OH)3胶体吸附一些杂质。

7、章末习题中的知识:

(1)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能帮助人体将食物中摄取的、不易吸收的Fe3+转变为易吸收的Fe2+,还可以用于饮料、食品中作为抗氧化剂。

注意:补铁剂中铁元素以Fe2+形式存在,Fe2+易于吸收,Fe3+不易被人体吸收。

(2)黑火药是由硫磺粉、硝酸钾和木炭粉按一定比例混合(一硫二硝三炭)而成,爆炸时的反应为:S+2KNO3+3C=K2S+N2↑+3CO2↑。

(3)工业废水中的重铬酸铬离子(Cr2O72-)有毒,必须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工业上常用绿矾(FeSO4·7H2O)做处理剂,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如下:6Fe2++Cr2O72-+14H+=6Fe3++2Cr3+

+7H2O。

也可以用铁作阳极电解进行处理。

(4)在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有关于火法炼锌的工艺记载:“每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罐中炉甘石熔化成团。冷定毁罐取出。……即倭铅也。……以其似铅而性猛,故名之曰’倭’云。”(注:炉甘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锌)。

化学方程式: ZnCO3+2C=高温=Zn+3CO↑

(5)在西汉刘安组织编撰的《淮南万毕术》中,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

这是关于湿法炼铜的历史记载。离子方程式为:Fe+Cu2+=Fe2++Cu。

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

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

1、不能用手直接接触钠,用镊子夹取。

2、盛放钠的试剂瓶为广口瓶,且用玻璃塞。

3、在进行钠的燃烧实验时,不能近距离俯视坩埚。

4、实验室将钠保存在石蜡油或煤油中。

5、火灾现场存放有大量活泼金属时,不能用水而要用干燥的沙土来灭火。

6、过氧化钠可在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作为氧气的来源。

7、Na2CO3的主要用途:纺织(印染时用作软水剂等)、制皂(利用碱性使油脂水解)、造纸(帮助纤维在碱性环境中充分润胀)、造玻璃(与SiO2生成Na2SiO3)、食品(中和剂、膨松剂、面团改良剂等)。

NaHCO3的主要用途:制药(解酸药等)、烘制糕点(膨松剂)。

8、关于Na2CO3和NaHCO3

(1)碳酸钠粉末遇少量水生成含有结晶水的碳酸钠晶体——水合碳酸钠(Na2CO3·xH2O)。

碳酸钠晶体在干燥空气里逐渐失去结晶水变成碳酸钠粉末。

碳酸钠水合物有Na2CO3·H2O、Na2CO3·7H2O、Na2CO3·10H2O三种。

(2)Na2CO3溶于水放热,NaHCO3溶于水吸热。

(3)Na2C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NaHCO3大。1g Na2CO3能完全溶于5g水中,而1g NaHCO3不能。

9、索尔维制碱法和侯氏制碱法

(1)索尔维制碱法又叫氨碱法。

CaCO3=高温=CaO+CO2↑

NaCl+NH3+CO2+H₂O=NaHCO3↓

+NH4Cl

2NaHCO3=△=Na2CO3+CO2↑+H2O

CaO+H2O=Ca(OH)2,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反应生成的CO2和NH3可重新作为原料使用。

总反应式为:

CaCO3+2NaCl=高温=CaCl2+Na2CO3

优点是NH3可以循环利用,缺点是生成的CaCl2没有利用。

(2)侯氏制碱法又叫联合制碱法

NaCl+NH3+CO2+H₂O=NaHCO3↓

+NH4Cl

2NaHCO3=△=Na2CO3+CO2↑+H2O

反应生成的CO2可重新作为原料使用。

总反应为2NaCl+2NH3+CO2+H₂O= Na2CO3+2NH4Cl

优点是步骤少,原料利用充分,能耗少。缺点是受制于制氨工业的发展。

(3)补充:路布兰制碱法

先使氯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

2NaCl+H2SO4=△=Na2SO4+2HCl↑

然后用焦炭还原硫酸钠得硫化钠:

Na2SO4+4C=高温=Na2S+4CO↑

最后利用硫化钠与石灰石的反应生产碳酸钠:

Na2S+CaCO3=Na2CO3+CaS

第二节氯及其化合物

1、氯气的发现与确定:

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将软锰矿(主要成分是MnO2)与浓盐酸混合加热,产生了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810 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确认是一种新元素组成的单质——氯气。

2、液氯与铁不反应,故液氯保存在钢瓶中。

3、漂白液:Cl2与NaOH溶液制得的溶液。有效成分:NaClO。

漂白粉:Cl2与石灰乳制得的固体。有效成分:Ca(ClO)2。

漂粉精:Ca(ClO)2含量较高。

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既可作漂白棉、麻、纸张的漂白剂,又可用作游泳池等场所的消毒剂。

4、验证次氯酸光照分解产物的数字化实验

数字化实验将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依次相连,采集实验过程中各种物理量(如 pH、温度、压强、电导率等)变化的数据并记录和呈现,通过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获得实验结论。

验证次氯酸光照分解的产物可以设计成数字化实验。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826/1724662969254_3.png

结论:次氯酸分解为盐酸和氧气。

5、课后习题中的知识:

(1)Al(OH)3:可做抗酸药。

(2)伴有发光、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称为“燃烧”。

(3)漂白液或漂白粉,与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发生反应,生成易分解的HClO。应密封保存。

第三节物质的量

1、国际单位制(SI)的 7 个基本单位

物理量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

长度



质量

千克(公斤)

kg

时间



电流

安[培]

热力学温度

开[尔文]

物质的量

摩[尔]

mol

发光强度

坎[德拉]

cd

2、物质体积的大小取决于粒子数目、粒子大小、粒子之间的距离。

1mol固态或液态物质的体积主要取决于粒子的大小。

1mol气态物质的体积主要取决于粒子之间的距离。

相同压强和温度下,任何气体粒子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取决于气体所处的温度和压强。例如,在0℃和101kPa(通常称为标准状况)的条件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mol;在25℃和101kPa的条件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4.5L/mol。

3、容量瓶简介:

容量瓶是细颈、梨形的平底玻璃瓶,瓶口配有磨口玻璃塞或塑料塞。

容量瓶常用于配制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溶液。

容量瓶上标有温度(一般为20°C)和容积,表示在所指温度下,液体的凹液面与容量瓶颈部的刻度线相切时,溶液体积恰好与瓶上标注的容积相等。

4、使用容量瓶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容量瓶瓶塞须用结实的细绳系在瓶颈上,以防止损坏或丢失。

(2)在使用前,首先要检查容量瓶是否完好,瓶口处是否漏水。经检查不漏水的容量瓶才能使用。

(3)容量瓶使用完毕,应洗净、晾干。(对于玻璃磨口瓶塞,应在瓶塞与瓶口处垫一张纸条,以免瓶塞与瓶口粘连。)

5、章末习题中的知识:

(1)钠长期置于空气中的变化:Na→Na2O→NaOH→Na2CO3。‌

(2)“洁厕灵”(主要成分是稀盐酸),“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 NaClO)。

第三章铁金属材料

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

1、人类在四千五百多年前就开始使用铁器。铁是目前产量最大、使用最广泛的金属。人类最早使用的铁,是来自太空的陨铁。铁在自然界中可像陨铁中的铁那样以单质形态存在,但主要是以+2价和+3价化合物的形态存在于矿石中。铁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居第四位。(地壳中元素的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O、Si、Al、Fe、Ca、Na、K、Mg、H……)

2、人体中的铁元素:

铁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中含量最多的一种。人体内的含铁化合物主要分为功能性铁和储存铁。功能性铁参与氧的运输,其余的铁与一些酶结合,分布于身体各器官。体内缺铁将会导致人的记忆能力、免疫能力和对温度的适应能力等生理功能下降。

动物内脏、肉类、鱼类、蛋类等动物性食物中的铁容易被吸收。一般蔬菜中铁的含量较少,吸收率也低,但我国膳食中一般食用蔬菜量很大,仍为铁的重要来源。

3、铁的氧化物

FeO是一种黑色粉末,不稳定,在空气里受热,能迅速被氧化成Fe3O4。

Fe3O4是一种复杂的化合物,是具有磁性的黑色晶体,俗称磁性氧化铁。

Fe2O3是一种红棕色粉末,俗称铁红,常用作油漆、涂料、油墨和橡胶的红色颜料。

4、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视角

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可以预测物质的性质,还可以设计物质间转化的途径。

5、利用覆铜板与FeCl3溶液反应制作印刷电路板。

化学方程式:2FeCl3+Cu=CuCl2+2FeCl2

6、检验蔬菜中的铁元素

(1)取新鲜的菠菜 10 g,将菠菜剪碎后放在研钵中研磨,然后倒入烧杯中,加入 30 mL蒸馏水,搅拌。将上述浊液过滤,得到的滤液作为试验样品。

(2)取少许试验样品加入试管中,然后加入少量稀硝酸(稀硝酸具有氧化性),再滴加几滴 KSCN 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7、烧至红热的铁丝伸到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可观察到铁丝剧烈燃烧,产生棕黄色的烟。

在 FeCl2溶液中加入锌片的现象是:溶液由浅绿色变为无色。

在FeCl3溶液中加入适量铁粉的现象是:铁粉逐渐溶解,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

第二节金属材料

1、常见的一些合金的硬度比其成分金属大,是因为加入其他元素的原子后,改变了金属原子有规则的层状排列,使原子层之间的相对滑动变得困难,导致合金的硬度变大。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826/1724662969254_4.png

2、碳素钢的分类:

(1)低碳钢(含碳量少于0.3%):韧性好,焊接性好,强度低。用于制造钢丝、钢管、钢板等。

(2)中碳钢(含碳量在0.3%-0.6%):强度高,韧性和加工性好。用于制造钢轨、车轮和建材等。

(3)高碳钢(含碳量大于0.6%):硬而脆。用于制造器械、弹簧和刀具等。

3、不锈钢的合金元素主要是铬(Cr)和镍(Ni)。

4、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是一种活泼金属,在常温下就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这层膜起着保护内部金属的作用。化学氧化(用铬酸作氧化剂)可以使氧化膜产生美丽的颜色等。

5、铝制餐具不宜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酸性或碱性食物。

6、纯铝的硬度和强度较小,不适合制造机器零件等。向铝中加入少量合金元素,可制成铝合金。铝合金是目前用途广泛的合金之一。硬铝中含Cu4%、Mg0.5%、Mn0.5%、Si0.7%,它的密度小、强度高,具有较强的抗腐蚀能力,是制造飞机和宇宙飞船的理想材料。

7、新型合金:储氢合金(如Ti-Fe合金、La-Ni合金等)、钛合金、耐热合金、形状记忆合金等。

8、稀土元素(“冶金工业的维生素”):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从57-71(从镧至镥,称为镧系元素)的15种元素以及钪和钇,共17种元素。

稀土金属广泛应用在冶金、石油化工、材料工业(电子材料、荧光材料、发光材料、永磁材料、超导材料、染色材料、纳米材料、引火合金和催化剂等)、医药及农业等领域。

我国的稀土储量、稀土产量、稀土用量和稀土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化学家徐光宪院士与其研究团队在稀土元素的分离及应用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9、脱氧剂

(1)铁粉。氯化钠等作为催化剂。

(2)亚硫酸盐系脱氧剂。

(3)抗坏血酸。铜离子做催化剂。

(4)葡萄糖氧化酶,利用葡萄糖氧化成葡萄糖酸时脱氧。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原子结构模型是科学家根据科学猜想和分析,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形象描摹而建构的揭示原子本质的认知模型。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826/1724662969254_5.png

(1)道尔顿模型(1803 年):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2)汤姆孙原子模型(1904 年):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3)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 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4)玻尔原子模型(1913 年):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圆周运动。

(5)电子云模型(1926~ 1935 年):现代物质结构学说。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小的空间内做高速运动,其运动规律与一般物体不同,没有确定的轨道。

2、1869 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并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起,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3、碱金属元素不包括氢。

4、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照该元素各种核素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

5、同位素的应用:考古时利用146C测定一些文物的年代;21H 和31H用于制造氢弹;利用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射线育种、给金属探伤、诊断和治疗疾病等。

194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利比发明了146C断代法。

考古研究中还利用136 C和157N的测定,分析古代人类的食物结构,这对于研究当时的自然环境状况、社会生产力发展及社会文化风俗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6、元素周期表的发展

1789年,拉瓦锡在《化学概要》一书中提出了第一个元素分类表。

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赖纳提出了“三素组”的概念,对于探寻元素性质的规律具有启发性。

1867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1869年2月编制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后来的化学发现终于使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变得完整。

1905年,瑞士化学家维尔纳制成了现代形式的元素周期表。

1913年,英国物理学家莫塞莱发现并证明了周期表中元素的原子序数等于原子的核电荷数。

7、金属的原子半径指固态金属单质里2个相邻原子核间距离的一半。

8、钠钾合金(常温下呈液态)可用作核反应堆的传热介质。

9、碱金属规律中,钾的密度特殊,比钠和铷都低。

10、H2+I2⇌△⇌2HI 不断加热才能缓慢反应;碘化氢不稳定,在同一条件下同时分解为 H2和I2。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1、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测定与相邻非金属元素的测定依据不同。

2、周期表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质相近,在一定区域内寻找元素、发现物质的新用途被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方法。例:在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的分解处可以找到半导体材料,如硅、锗、镓等;对氟、氯、硫、磷、砷等元素附近区域进行研究,有助于制造出新品种的农药;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制造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合金的元素。

3、耐高温、耐腐蚀的铱合金用于制造发动机的火花塞。

4、价电子: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的关系,元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中的电子也叫价电子。有些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的次外层或倒数第三层的部分电子有关,这部分电子也叫价电子。

附录

一、实验室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1. 烫伤和烧伤

轻微烫伤或烧伤时,可先用洁净的冷水处理,降低局部温度,然后涂上烫伤药膏(若有水疱,尽量不要弄破)。严重时需及时就医。

2. 创伤

用药棉把伤口清理干净(伤口处若有碎玻璃片,先要小心除去),然后用双氧水或碘酒擦洗,最后用创可贴外敷。

3. 酸或碱等腐蚀性试剂灼伤如果不慎将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用3% ~5%的 NaHCO3溶液冲洗;如果不慎将碱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1%的硼酸。

如果有少量酸(或碱)滴到实验桌上,应立即用湿抹布擦净,然后用水冲洗抹布。

4. 着火

一旦发生火情,应立即切断室内电源,移走可燃物。如果火势不大,可用湿布或灭火毯覆盖火源以灭火;火势较猛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灭火器进行灭火,并立即与消防部门联系,请求救援。

如果身上的衣物着火,不可慌张乱跑,应立即用湿布灭火;如果燃烧面积较大,应躺在地上翻滚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二、常见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1. 废液的处理

(1)对于酸、碱、氧化剂或还原剂的废液,应分别收集。在确定酸与碱混合、氧化剂与还原剂混合无危险时,可用中和法或氧化还原法,每次各取少量分次混合后再排放。

(2)对于含重金属(如铅、汞或镉等)离子的废液,可利用沉淀法进行处理。将沉淀物(如硫化物或氢氧化物等)从溶液中分离,并作为废渣处理;在确定溶液中不含重金属离子后,将溶液排放。

(3)对于有机废液,具有回收利用价值的,可以用溶剂萃取,分液后回收利用,或直接蒸馏,回收特定馏分。不需要回收利用的,可用焚烧法处理(注意:含卤素的有机废液焚烧后的尾气处理具有特殊性,应单独处理)。

2. 废渣的处理

(1)易燃物如钠、钾、白磷等若随便丢弃易引起火灾,中学实验室中可以将未用完的钠、钾、白磷等放回原试剂瓶。

(2)强氧化剂如 KMnO4、KClO3、Na2O2等固体不能随便丢弃,可配成溶液或通过化学反应将其转化为一般化学品后,再进行常规处理。

(3)对于实验转化后的难溶物或含有重金属的固体废渣,应当集中送至环保单位进一步处理。

三、一些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826/1724662969254_6.pn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826/1724662969254_7.pn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知识·拓展】教材不易学习到的内容-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