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在文言文课堂真正发生 ——初中文言文教学经验浅谈
【摘要】文言文,又称为古代汉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初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2022版新课标的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教学要进一步改变以文本翻译与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形式,走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笔者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促教,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领略文言课堂的魅力。【关键词】兴趣 预习迁移 演读 整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7—9年级学段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2022版的课标要求比之前的课标,除了增加背诵的要求外,要求学生在把握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对初中生,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读懂文章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文言文的阅读和鉴赏就更困难了。文言文教学不但要教学生掌握常用的文言字词、顺畅理解句意、还要保证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鉴赏文言文的方法,因此,文言文教学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学生们不能很好地掌握课内文言字词,所以面对近几年中考中出现的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无从下手。本文试图就笔者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为提高学生课内外文言文阅读能力采用的一些有效的方法进行粗浅的阐释和分享。
一 、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激活尤为关键,它是文言文教学有效性切实实现的现实保障。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读起来拗口,理解起来费力,所学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时代相去甚远,学生们大多不喜欢文言文。鉴于这些,我们在备课中要巧妙设计文言文教学环节。结合课堂实践,我主要从“巧设导入”和知“知人论世”两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一)巧设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导入可以抓住学生们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孩子们的好奇心被“抓住”,他们就会自觉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时刻关注课堂。《木兰诗》第一课时,我先播放了影视视频片段《花木兰》,让学生们立体感受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果敢和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花木兰的形象深入人心,学生们带着振奋和激动走进了课堂。导入法有很多种,在具体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根据班级特点、学生个性来设计适合孩子们的导入方法来展开教学。好的导入是文言文教学中一种很好的策略,用得好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们也会在巧妙的导入中爱上学习文言文。
(二)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文学赏析观念自古有之,出自于《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7—9年级学段要求“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因此,在文言文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教师对文本的背景知识及作者进行相关引导和介绍,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在学习《咏雪》时,我这样设计“知人论世”环节:首先教师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刘义庆和《世说新语》概况并展示,其次用《三字经》中关于谢道韫的句子“谢道韫,能咏吟”引出《世说新语》,然后教师给学生讲“望梅止渴”“咏絮之才”“相煎何急”等出自《世说新语》中的故事,接着就文中提到的“谢太傅”“胡儿谢朗”“谢道韫”“王凝之”等人物形象进行梳理,教师在此基础上讲他们的历史故事。学生们在了解了《世说新语》及其文中人物形象后,对《咏雪》一文很感兴趣,学习效果很不错。“知人论世”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更能拓宽学生们的眼界,让他们领略古代先哲们的精神世界,与他们进行精神上的交流。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主动学习的开始,是学习的最高阶段。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真正参与中真切体会学习的快乐。
二、引导学生预习
文言文学习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应该依据大纲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与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安排合理的预习内容。列夫.托尔斯泰说“预习是学习的基石,是学习的前提条件。”有效的预习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新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文言文学习中,翻译句意永远是最难攻破的关口,语文老师最不应该做的就是逐字逐句的带着学生翻译,而是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翻译,针对疑难困惑再讲解。预习时先从生字词开始,在扫除了字词障碍后,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可自由查阅古代汉语词典,借助工具书来初步理解文本基本内容。自主预习翻译文意,让学生在不觉间克服对文言文的畏难心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孙权劝学》一文学习中,在学生们自主预习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意、勾划疑难的基础上,我在课堂上设置了小组合作式预习法:让学生们就自己预习时存在的疑难进行相互切磋和学习,并鼓励学生们就文本内容和思想人物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学生们主动学习,在自主预习和小组合作预习中不断取得进步,取长补短的过程中让学习真正发生在课堂里,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三、带领学生“迁移”
“迁移”一词最初来源于桑代克。他把“迁移”定义为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在文言文学习中,学生们面对文本中常常出现的文言字词总是记不住,为了改观这种现状,我让学生们整理每篇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把它们记录在小本本上。在不断记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孩子惊喜的发现有很多“熟悉的面孔”出现在他们的小本本上,也能在“N+1”次出现后脱口而出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这就是实际发生在课堂实践中的“迁移”现象。
学生们在《孙权劝学》中理解到“肃遂拜蒙母”一句中“遂”的含义是”于是、就“,就主动和《诫子书》中”遂成枯落“的”遂“前后迁移。在平时的课堂练习中,学生们也逐渐能将简单的课外文言文读懂,能在学好课内文言文的基础上对课外文言文中出现的字词“迁移”理解,他们慢慢发现了学习文言文的窍门:只要掌握了课内文言文中常见的字词,课外文言文的学习就很轻松了!“迁移”式学习法既可以让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也可以在理解旧知识的基础上“温故而知新“,会让学生们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同时促进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四、鼓励学生演读
为了让学生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态投入到文言文学习中,教师就要与时俱进的改革教学模式,将文言文课堂从传统的“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为学生搭建互动和体悟的平台,使课堂更具趣味性,演读式教学法就是一种不错的尝试(适用于故事性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一课的学习中,在理解了文本内容后,我让同学们分小组演读原文,用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理解来解读对文本的认识。背熟了课文,准备了道具(纸剑、胡子、王冠等),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后,同学们的精彩表演让我热泪盈眶:年迈却大义凛然的唐雎慷慨激昂的站在“秦国宫殿上”挥洒着自己的长剑向色厉内荏的秦王“示威”,吓得屁滚尿流的秦王跪地求饶,一次高级别的“谈判”在唐雎的胸有成竹、视死如归的坚持下结束了,孩子们精彩演绎的瞬间被一次次放大,教室里时不时掌声雷动、喝彩声不断响起,那是一次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旅程,孩子们会永远记住这堂课!
演读的魅力,在于激发学生表演的欲望,想要演得好,就要研读文本,就要揣摩角色的情感和心理,就要加入自己对文本的创造性理解和思考,在领悟的基础上通过声音和肢体语言去诠释对文本的理解。故事性文言文教学中,以文本为脚本,积极思考,仔细揣摩,用自己的方式来表演,词句的理解,人物的形象和心理,文章的主旨就呼之欲出了。借助演读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促使他们自主感知文本、爱上文言文!
五、督促学生整理
文言文中有很多字词很有特点,需要学生通过梳理来归类整理。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进行条理性的整理。实词主要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字、词类活用等,虚词主要包括连词、介词、助词和副词。每学完一篇文言文,我会让同学们将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进行分类整理(每个同学都有一个小本本),慢慢积少成多,从小类变成大类,由琐碎记忆渐渐成了系统“归档”。在整理中,同学们积累的文言词汇越来越多了,对课外文言文的把控能力有了质的飞跃,有些同学通过一两年的学习,能流畅熟练地阅读一些中难度的古代文本,不再觉得文言文学习是一种痛苦,而是觉得愈学愈乐。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的重点和难点。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的编排是循序渐进的,七年级是基础型的普及阶段,八九年级是深入学习的关键时期。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在七年级的文言文学习中激发起学生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们爱上文言文,让他们在主动学习中学好文言文,让学习在文言文课堂里真正发生!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2】梁春莹《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的路径与方法探究》
【3】思无涯《演读,让文言课堂妙趣横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