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8-26 18:02:25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历史教学随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826/1724666545430_0.jpg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范文第1篇

关键词:情境教学 初中历史 应用

新课改倡导课堂教学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运用情境教学教师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所谓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学科特点,运用多种方式来构建的特定的教学氛围,借以来促使学生开展思维活动、自主探究行为等等,从而实现历史知识渗透、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等教学目的的方法。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设置表演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

初中历史内容中所涉及的知识离学生的现在生活很远,单一的讲述、渗透不能够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体验和感悟。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喜欢表演、展示自我、模仿等特征,为学生构建一个表演情境,即:营造一定的角色,让学生来扮演,增强他们的真实感,从内心来启迪学生,诱发学生开展发散思维,认知历史知识。如:在学习中国历史中的“明清经济的发展”教学内容时,所涉及的明朝时候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产生关系有所疑惑,同时学生对于明清的经济体制大都是通过电视、网络了解到的,没有真正的关注过。鉴于此,笔者让学生结合这部分内容,自编、自导、自演清朝经济发展的故事并分角色扮演。进而,在表演的过程中感悟、体验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空前发展时所内涵的经济体制本质。这样,构建表演情境,让学生自编、自导能够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自主收集素材、编写故事等等,促使学生更深入的掌握历史知识。

二、运用语言创设教学氛围,诱发学生情感共鸣

初中生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其独立能力还很欠缺,很容易受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而在教学过程中,语言是传达信息、实现教与学的基本途径更是影响学生视觉、感觉等器官的关键因素。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运用语言艺术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氛围,进而在特定的情境中诱发学生情感产生共鸣。即:以语言的形式来创造一个让学生感觉轻松、自由、活泼、容易生情的氛围,促使学生敢于表达自我、张扬自我个性等等,启发学生的情感。这样教师通过随意性、艺术性的语言和教学手段能够有效的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和了解。如:在学习“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内容时,笔者深情的朗诵余光中的《乡愁》来启发学生产生情感,即: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这样以情深意长的诗作乡愁来动学生之情,让学生感受海峡两岸情不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海峡两岸的关系,吸引学生自主去关注海峡两岸,自主的收集相关信息等等,诱发学生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进而有效的实现学生对历史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三、运用高科技再现历史情境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教育创新提供了便利条件。现如今高科技的多项成果已经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多媒体、互联网、投影、录像等等都从视觉、听觉等不同途径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而这些高科技作为教学工具不仅仅是方便教师陈述、促使课堂教学形象化,对于历史学科来说,高科技能够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更真实、更直接的接触历史信息,更有效的感知历史,活跃思维。像运用计算机程序编程能够将教师的思维过程以计算机图形和文字双重出现,形成一定的教学软件,从而能够再现真实的历史现象,将历史情境近似地展示给学生,强化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记忆和了解,深化历史教学。如:在学习“南京大屠杀”教学内容时,笔者通过互联网下载一些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图画、影视,如:将南京的老百姓当作日军练习射击的活靶子、活埋南京老百姓、杀死南京城的百姓等场面,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再现当时历史画面,定格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日本人为什么能在南京犯下这滔天罪行?我们作为当代学生应该怎么做?让学生通过历史情境将情感升华为对历史知识的理性认知,了解只有我们自己强大了才能够不受欺负。高科技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它以其特殊的、真实的形式有效的冲击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而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和学习。

总的来说,情境教学作为新课标背景下的产物,在历史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作为教师应合理的运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认知,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技能。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湖南历史资源;教学;改革

现阶段,随着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的不断改革创新,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历史教师的教学任务不再局限于将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历史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在历史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在历史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在长期的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感到:历史教师在利用和开发历史教材教学作用的基础上,还需要充分结合各地区的历史资源,并将两者加以整合,才能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挖掘历史教材内容,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学往往被放在低于语文、数学、英语教学的位置,很多学生和家长不重视,这种现状给历史教师的教学造成了不小的压力。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就现阶段的历史教学总结出以下两点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挖掘历史教材内容。湖湘大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因此在人教版的教材中有许多湖南的历史知识,如四羊方尊、屈原、蔡伦,魏源《海国图志》、曾国藩及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湖南志士、伟人等。随着新课改的出台,历史教材为师生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导语”“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课程资源,不断扩展课堂内容,开拓学生学习思路。例如,在2012年长沙市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中,第23题考查什么是雷锋精神,人教版教材的课文正文中并未涉及,而是出现在八年级下册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自由阅读卡”中。只有不断地挖掘教材内容,利用和开发教材所提供的资源,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学方向,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自身学习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例如,教师可以对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重组,按照更易于学生接受的时间或人物顺序进行重新划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个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提高记忆效率。

二、整合湖南历史资源,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识与理解,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主思维能力和学习认知能力。

笔者通过对近年来湖南历史考试内容的分析,出题人主要用选择题或判断题等的形式对相关知识进行考查,内容相对简单,并不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死记硬背。为此,历史教师可以在教材教学的基础上,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将湖南当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贯穿在历史教学中,将中国的发展历史与湖南当地的发展历史相结合。譬如:在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一课中,教材只提到了孙中山,而2011年长沙市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第19题却是:请列举两位为辛亥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湖湘伟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湖南当地历史渗透在历史课堂中,这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他们对历史发展脉络的记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对比思维习惯,又能减少因单独记忆历史教材内容和当地历史发展而造成的记忆混乱压力。

三、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新课标中倡导教师转变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增长学生见识,提高学生的动脑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历史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课外参观活动,带领学生到岳麓书院、雷锋纪念馆、故居等地参观,搜集历史资料,延伸历史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历史遗迹,拉近学生学习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帮助其养成好的历史学习思维和习惯。例如:历史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指导学生动手开展几个活动,如仿制湖南古代文物(长沙有走马楼吴牍、四羊方尊、马王堆素纱禅衣等),临摹欧阳询“欧体”书法比赛,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手抄报竞赛等。通过历史实践活动,弘扬湖湘文化,开展爱国爱家乡教育,使初中学生“知我湖南,爱我湖南”,做一个“忠诚、担当、求是、图强”的湖南人。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教材,再结合当地的历史资源,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通过对历史人物精神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进而逐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王涛.历史情境概念界定和创设方法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10).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特点;历史;学习兴趣

一、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心理特点

笔者对我校256名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特点进行过调查发现,60%以上的学生表示喜欢上历史课;90%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和他们交朋友,在他们答错题时多进行鼓励,而不是讽刺挖苦,伤害他们的自尊;89%的学生要求多上历史活动课和多媒体课;85%以上的学生希望教师上历史课能给他们多讲讲课外的知识,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观点;90%以上的学生表示喜欢有风度、知识渊博、授课水平高、热情和蔼、关心学生的成长、平等对待学生的教师。通过以上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初中学生对历史学习抱着积极的态度;由于正处于青春期,他们自尊心较强;他们个性不断成熟,独立性增强,有自我学习的要求,有展示自我的意愿;他们民主意识不断增长,要求教师能平等地对待他们,而且比较关注教师的修养和人格魅力;他们喜欢活动性的、生动有趣的教学;他们有学习上的竞争意识,表现出较强的好胜心。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充分关注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这些心理特点,尝试采取多种有效策略来激发他们历史学习兴趣。

二、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学生对历史学习是抱着积极的态度的,如何使其积极的态度变为积极的学习行为呢?有效的做法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初中学生和其他青少年一样,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好奇是思维的先导,能使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引发和激励。笔者在教学中就比较注意给学生创设悬念,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这样学生上课注意力就会格外集中,求知欲比较旺盛。比如,不少学生爱看一些历史方面的电视连续剧,我在上相关课程时就告诉他们,你们上好这节课就会发现,电视剧里面讲的一些内容和历史事实是有出入的,这样学生上课就格外认真,回家后还会和他们父母讲电视剧的那些情节是虚构的。

2.针对学生独立性不断增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随着独立性的增强,初中学生的认知活动由经验型向思维型发展,对学习有了更多自己的见解。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并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比如一次我在上初三复习课评讲练习时,就有学生提出改错题只要前后通顺就可以了,主语、时间等应该都可以动的观点,我觉得学生言之成理,就接受了他的观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事实上这位学生的意见与中考的新精神不谋而合,而学生的意见得到教师的肯定,学习兴趣自然大增。随着学生独立性增强,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为此,笔者在课堂上把教材中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难题等,有意识让他们争论,这样既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又强化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竞争意识增强也是学生独立性提高的表现,笔者就注意在教学中增加竞争的环节,如在历史活动课的教学中让不同小组的同学进行竞赛等,让学生在竞争中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达到明理求知的效果。

3.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这一点在现时的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针对学生喜欢活动课和多媒体课的特点,笔者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动身实践、动手制作。笔者会布置学生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如调查我家姓氏的来源、调查我父母的知青生活 、调查我家的文物等。学生很喜欢上多媒体课,而且也通过电脑课掌握了一些基本技巧,笔者就让学生设计一些课的幻灯片,结果从中还发现了不少好作品。这些做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奇妙的效果。

4.穿插引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在教学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教育的先知孔子早已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他强调教学要做到使学生“好之”、“乐之”,也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的浓厚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能动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进行“穿插引进”,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所谓“穿插”,就是或暂时中断教学主线,或靠近教学主线有机地“切”进一些学习内容及片段。所谓“引进”,就是配合教学内容有机地“加”进一些知识内容。总的来讲,一并称为“穿插引进”。课堂上的“穿插引进”可以是作品的背景材料、故事、寓言、笑话、诗歌朗诵、角色扮演、抢答等。“穿插引进”是激发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

5.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古往今来,人们好不吝啬的肯定历史的作用,如:“欲知大道,必先治史”“读史使人明智”等。这些绝非溢美之词,这样一门智慧的学科理应受到学生的欢迎,但现实却不容乐观。在中学,历史一直被作为副科对待,加之中考开卷考试,所以大多数乡镇中学急功近利,历史课常有主课教师兼任而成为自习课,学生的历史知识几乎为空白,甚至连朝代顺序都搞不清楚,当然学生也不爱学历史课,理由五花八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历史“易学”,他们认为历史就是简单的记忆,记住的就学好了,因此上课不用心听讲、平时不花时间、考前背一背、考试抄一抄就行了。另一种认为历史难学,因为历史对他们而言仅仅意味着大量的背诵和记忆,而他们恰恰讨厌背诵。那么在教学一线工作的中学历史教师面对如此窘境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加强自身素质、激活历史课。与其怨天尤人做无用之功,不如从自身坐起,改善教学方法把历史课上活,展现历史课程的魅力,从而让学生感兴趣、喜欢学。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范文第4篇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极其强烈的。因而,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

1.教师应在历史课堂中多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由于学生对贴近生活的内容更感兴趣,所以高一的历史教学应注意联系实际,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例如,我经常与学生共同分析时事热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说明历史在认识社会、判断社会问题等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作用。通过讨论,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既可以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又能够感悟历史带给他们的丰富知识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2.教师应多向学生介绍一些通史类或者专题类的书籍

教师可以介绍《全球通史》《大秦帝国》等书籍,也可结合时事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如《旧制度和大革命》等,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视野,对于学生在高中期间的历史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二、理清知识线索,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但记忆并不等于死记硬背,透彻理解是记忆和掌握知识的前提,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才是稳固的。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教材内容是“支离破碎”的,只不过按时间顺序进行了重新编排,这种错误理解无疑是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线索,构建知识的体系。首先,在章节上整理单元重点知识线索,这是教学常规最基本的要求。其次,给章节做一个准确的定位,即阐释清楚每一个章节在本册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比如,在讲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时,要突出该课在本册书中的地位,因为雅典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对近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作为高一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三、打破教材编排,整合教材内容

教材不是历史教学的唯一依据,而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桥梁和纽带,教师可以参照学情和初中教材对高中教材进行大胆取舍,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比如,我在讲必修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这一课时,由于内容多,理论性强,有很多政治经济学概念,非常不好理解。如何让学生把这节课学好呢?我发现教材材料丰富,我结合教材内容和网络上的一些资料把本课内容进行了大胆整合,以美国为例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我用James一个虚构的人物的人生经历创设了四个历史情境贯穿全课:第一场景讲了James失业,继而又找到工作;第二场景讲了James在70年代再次失业;第三场景讲James在福利政策下的生活,并让学生分析福利政策的利弊;第四场景讲了James在90年代末生活的改变,每个场景都配有相关探究性问题,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很好。

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建构新的学习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质量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学生学习的诸多学科中,历史学科同样是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是确立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然而,农村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总提高不上去。

这是什么原因呢?自2005年以来,考试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考试形式由全闭卷到全开卷,加上该学科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不高(仅占语、数、英的二分之一),导致学生不愿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历史上,上课不认真听讲,拖延作业严重。久而久之,教师也滋生了惰性,教学激情锐减。要提高农村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师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走出一条能卓有成效的、适应农村实践的教学新路子。要克服空洞、乏味的说教,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知识性,又要有能吸引学生的趣味性,寓教育性和知识性于趣味性之中。

邓小平同志说过,“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历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创新能力,不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不唯书唯上、迷信权威,努力开拓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留守在农村初中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正艰苦地朝着这方向努力。他们努力学习兄弟学校,特别是已有创新成果学校的先进经验,不断充实自己;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收集课内外资料,联系现实生活,在第一时间把与课本有关的时事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探究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开展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

教师必须摒弃惰性,树立创新意识。创新需要勤奋,要勤于学习、勤于钻研、勤于实践。惰性是创新的绊脚石。教师只有克服了惰性,才能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历史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配置的教学设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扩大知识容量,生动形象地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联系本地区的实际和学生本人实际,进行专项实践活动。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探究,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创新的认识,进而积极参加创新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彻底摆脱死读书、读死书的困境。

三、提供条件,扩大教师知识面

按照中学生的接受程度,将最新的相关知识加入教学。农村历史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树立创新意识,养成开拓精神。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和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需要大量的、新鲜的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就目前情况来说,绝大多数农村初中历史教师还沿用着几只粉笔和一块黑板的方法教学。因此,有关部门要多组织关于历史学科教学模式的研讨活动,这对于历史教师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充电机会。想方设法扩大历史教师的知识面,是改变目前农村初中历史课落后状态紧急而有效的措施。

四、稳定师资

农村初中历史科任教师的奇缺,已经严重阻碍了历史学科的正常开展。特别在偏的农村初中,一所学校仅有一名或两名专业历史教师。他们无法在本校内进行本学科的正常教研活动;无法抽出时间去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他们只能每年被学校领导安排到初三毕业班去“把关”。由于初一、初二的历史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基础没打好,所以,这一两位专业教师即使使出浑身解数,要在一年时间内补上前两年的知识缺口还要完成初三的教学任务确实是非常困难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