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8 19:04:09

小学语文教材增加80%古诗词,你怕了吗?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8/1725793449668_0.jpg

你小学一年级时都会背哪些古诗?如果只会“床前明月光”、“锄禾日当午”,那么听到下面这则消息,你多半会感到些许压力:

9月1日开学第一天时,新版小学语文一年级课本正式面世。此版亮点多多,除了引发媒体关注的“先识字,再学拼音”,另一大亮点就是增加了大量古诗。比如上册语文课本,就包括了《咏鹅》、《悯农》、《古朗月行》和《风》四首古诗,还增加了《汉乐府·江南》。据悉,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语文课本共选入124篇古诗文,比原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8/1725793449668_1.jpg

今年入学的“小豆包”领到新的语文教材 图自人民网

就是说,到明年的今天,完成小学一年级课程的小朋友们,除了“低头思故乡”,也会吟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这样音韵优美的乐府诗歌。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8/1725793449668_2.gif

并且,完成整个小学学业的学生,将会熟悉和背诵上百篇古诗文。——这已经超过了如今大多数中国成年人的水平。

你怕了吗?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8/1725793449668_3.jpg

实话说,这是好事,也才是弘扬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路径之一。

传统文化不是束缚一个民族发展向前的枷锁,除了一些反人性、反社会发展、反自然规律的原始蒙昧因子,传统文化,始终是现代化前进洪流中民族和个人的血脉与立身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9日访问北师大时,就曾提到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里去掉。的确,对于知识、思维和价值体系尚处于塑造期的学生来说,求学岁月是学习、感受和理解这方面内容的最好时期,并且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培育审美意识和塑造完整人格。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8/1725793449668_4.jpg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在北师大考察,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新华社记者马占成摄

当然,传统文化不只有诗词散文。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数千年来的百姓日用无一不可被归入传统文化。从学问意义讲,除了文学类别的“集”,经、史、子也是传统文化里不可少的一部分,即今天人们常说的“国学”。

无需强迫人人都必须接受并深入掌握传统文化的内涵,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给成员以自由选择的空间,但是作为国家教育,有必要为受教育者传播共同的文化历史认知,以维系民族与国家共同体的存在。传统文化就是这样一种天然的共同文化历史认知,古诗词则因其优美的语言、音韵和节奏,是低龄受教育者进入这一认知的天然入口。

试问,当吟诵“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样富有语言美和画面感的经典时,谁不会感到几分童趣和喜悦?谁会否认汉语真是富有音乐感的一门语言?如果老师能以专业的教育手段,把儿童这种朦胧的认识善加引导和升华,孩子们的心扉会逐渐向古诗词打开,进而对整个传统文化中美好一面的接纳度也会提高。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8/1725793449668_5.jpg

孩子笔下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图自新浪网

其实以富有美感的语言引路,把受教育者带入门,也正是中国传统教育手段。比方说在过去私塾里,为儿童们做诗词声韵教学的教材《声律启蒙》就是这么写的:“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不搞灌输,以人类与生俱来的向美之心作为引导,是普世和正确的教育手段和理念。古诗词无疑就具有“美”的属性。

相对照的反面例子,是“国学私塾”的教育模式。同样以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为目标,作为民间教育的国学私塾,最近被媒体广泛质疑。其实“国学”本身并无问题,问题在于太多私塾采用了不求甚解的灌输模式,一上来就是《弟子规》、《三字经》、四书五经,动辄要求儿童全部背诵。至于专门的古诗词教育内容,更是稀缺。仿佛国学“有经而无文”似的。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8/1725793449668_6.jpg

有些地方将“国学私塾”作为旅游项目来推销 图自新华网

于是,从老师,到教学内容,通通乏味,面目可憎。只有强制性灌输,没有美的享受,如何能让人感到愉悦?不愉悦,如何能让人认同国学,接纳传统文化?

国学也好,传统文化也好,学习过程可能幸苦,但最后带来的应该是轻松感。比如曾子就说自己的理想是在春天里“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朱熹也直说,“道应该是活泼泼的”。否则,只会培育出来现代版的古板道学先生。

我们需要的是传统文化中好的一面,需要的是它发挥对民族和个体的立基和归属作用,需要的是它帮助培育当代人的审美品位和塑造更美好的人格。

从这点上讲,作为专业教育和国家教育的新版语文教材,给小学生加大古诗词教育,提供增幅达80%的古诗词内容,或许才是为继承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扇正确的小门。

不因为别的,就因为古诗词能让人愉悦,让人活泼。

——当然,最后不可否认,如果教育者依然采用照本宣科的手段,将古诗词解读成一段段枯燥的文字而不是美好的享受,那么,只会徒劳增加学生的负担和抵触。恐怕很多年以后,他们会跟今天的许多成年人一样,一提起“背诵全文”四个字就下意识浑身冒汗,仿佛回到了幼时那个不堪回首的语文课堂。

特约撰稿人:潼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学语文教材增加80%古诗词,你怕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