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8 19:04:18

2019《道德与法治》中考阅卷20题(2)的心得体会1

2019《道德与法治》中考阅卷20题(2)的心得体会

阅卷人:沙湾县第三中学   梁增杰

2019年6月29日,接到学校的派遣,我有幸参加了塔城地区中考阅卷工作。此次中考阅卷的方式是网上阅卷,每个阅卷人员都有一个自己独立的用户名和密码,凭借用户名和密码才能登陆。我们每个阅卷人员的一举一动都处在组长和专家组的成员的监控中。(所以大家不用担心我们阅卷的公平公正哦)他们会清楚地知道你离线几分几秒,你的阅卷总量,你的提交速度,你的平均分与全体平均分之比,有效度,吻合度,标准差等各项指标,随时在平台上及时反映。 总之,相对来说,试卷的评分比较公平公正。

我领到的网上分配的任务是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的最后一道大题,20题的第2小问,批阅的部分分为中职部分(1010份试卷)和普高部分(7926份试卷)。

一、20题的命题编制背景及特点

本题有两段材料组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创编都是以“坚持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这个时政热点为主旋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思想道德水平,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力量和道德滋养。2019年4月,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发表了主旨演讲。习近平指出:共建“一带一路” 不仅是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新天地。

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不断创新,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改革开放前和初,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主要以“引进来”为主。随着文化领域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大,甚至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十八大以来,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关系我国国家形象,关系我国在国际话语体系的地位关系,因此要提升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同志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引领,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那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

笔者个人认为,以上是创编试题者创编此题的目的所在。

二、20题(2)设问及其阅卷要求

基于此,我批阅的20题的第2小问设问:假如你参加“讲好中国故事”比赛,请你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中,选取一个故事主题,并简要说明选取的理由。(5分)

20题,第二小问阅卷参考答案及其评分标准如下:

故事主题(选取一个,2分)。例如:文明(和与文明有关的具体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

理由:(需突出中国特色,符合主题,言之有理,3分)

说明:如考生的作答与参考答案不一致,但只要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对于学生的创新观点,酌情加1~2分,但总分不得超过原分值。毋庸置疑,我批阅的这道题目题答案不唯一,具有多样性,是个活题,但作为阅卷的我仍然思路清晰,认真负责。

三、阅卷20题(2)反映出来的学生答题情况

亮点:

1.部分同学书写规范,字迹工整,虽经过电脑扫描放大,放清楚后仍然很美观。

2.审题十分认真,不但读懂题意,而且答题思路十分明确,语言能共用文本和参考资料上的语言和模仿去组织。

发现的问题:

1.书写不规范。

(1)材料题的文字表述部分,本人批阅范围内的大部分考生,字迹十分潦草,密密麻麻,阅卷老师有些费力和有的只能靠猜测判断给分。

(2)书写的答案至少也与题号平行,或不上不下才能看得清楚。但许多考生可能不知道或者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或是平常的习惯不好,导致扫描时扫描不到所在范围内的内容或者切去了字的半截。

(3)书写中出现错别字,一错,有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甚至就变了味道。(4)题的答案与题号不相符,发现时有些同学用的打箭头或者括号内的文字进行说明,其实这种处理方式是白费功夫,我们是流水阅卷,只显示自己批改的部分,完全无法看到别人批阅的试题的部分,故只能忍痛给0分。

2.答题不规范.

从整个阅卷的过程中。许多考生没有掌握答题技巧,答题不分层次,答题角度单一,不全面答题的习惯,想当然用口语化的语言答题,像拉家常,而且并没有书本中的专业术语难找,采分点或者组织答案不完整,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或者比较贫乏。另外一些考生不能看分答题。5分题,三言两语就答完了。

3.学生审题能力不强。

有的学生对材料中的关键词重要信息把握不住,导致答题思路不清晰,或没按提议要求答题。例如我阅题的题目要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中选取一个故事主题去作答,而有一些学生答案是写的很整齐,也按题目要求,有了主题,有理由却一点不符合题意,一分不得,十分可惜。例如:20题(2)好多同学写的是个人层面或社会层面的,岂不是很可惜!

4.时间安排不合理

有些考生前紧后松,导致后面的题目根本没有时间来得及完成我批阅的20题的第二小问,有一些考生或者来不及做,或者是不会做,或者压根儿就不做,总之空白的卷子很多,这些都反映出学生对书本的基础知识不牢,反应不快。

5.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较弱。堆砌答案现象较为严重,有些考生习惯于照搬教材现成结论,不能结合试题编制所给具体材料和情境,经过自己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答案,只抓住个别要点长篇大论,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其他要点有时还被遗漏,造成失分,答题的思维深度,广度不够等。

四、中考阅卷后对本人今后教学工作的想法

通过此次阅卷,本人对道德与法治中考有了新的了解和启发。下面我想借用著名的专家吴又存老师《达成生命成长之美》一书中关于中考复习中的一篇文章里的方法指导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一)打好教材基础知识夯“扎实”。

无论采取闭卷还是开卷的方式,都离不开丰富扎实的知识储备。打好教材基础之石夯“扎实”,这是中考取胜的关键环节。基础知识是中考的第一依据,越是基础越有决定性意义,知识是基础,没有知识就谈不上方法,能力和情感。

需要强调的是,即使是开卷考试,没有对基础知识的整体把握,没有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理解,只靠翻书抄书,照搬专题资料是不能取得好成绩的。只有通过知识的依托和构建,才能生成能力和情感。所谓“先死后活,死去活来”就是其中相互关系的形象比喻,否则即使在开卷考试的形式下,教材翻“破”了,还找不到准确的地方。

(二)认真归纳总结,知识成“系统”

知识“扎实”了还不够,考试不是知识的简单呈现,还需要把零散的知识点糅合起来,以单元和主题为单位构建完整而坚实的基础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

(三)研究热点专题知识变“鲜活”

时政热点,透视社会焦点,注重从现实社会生活和学生自身的生活,社会热点选取素材。考试源于生活,学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需要养成读书,看报,看新闻等途径,了解新闻,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进程和改革开放的新成就的。需要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行为习惯。

考生还需要实现地域资源与中考备考的对接,把爱国主义教育与热爱家乡的情感培育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对家乡发展变化的关注,使所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四)自主探究学习,知识转“内化”

1.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中很少有“直问直答”等形式呈现,而是注重生活情景的创设,要求考生能置身其中,学会思考和分析,自主实践和主动探究。

2.要深思熟虑,回归教材,分析问题的实质,答题时也理清答案思路,精心布局谋篇,而不能简单的推断和罗烈知识点。

3.题在书外,“理”在其中。根据题目要求,找出材料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和契合点及回归教材落笔生根,也可能是零散分布在几个地方,几本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的融合和有机提炼及概括。

4.要点完整,语言规范,突出问题重点。道德与法治试题往往是“采点给分”和“采意给分”相结合。因此,考生要认真组织答案,政治立场和理论观点务必正确阐述,要合乎逻辑,文字表达要准确,有条理,尽量避免答案的简单化。例如:我批阅的20题的第2小问就是如此,只要能本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主题,并阐述理由,原因,意义,只要能答出此观点的,我都会按照要求适当的给以分值,就高不就低。

5.做到“三查”,即答案题目后,通过查遗漏,查分值,查错别字。

检查自己的档案是否完整和规范,这是正确答题的保障。一方面应依据试题分值来判断要点的多少;另一方面答案要尽可能多元化,尽量避免答题的随意性和口语化,尽量使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术语回答问题,杜绝错字,别字和病句,语句通顺流畅,逻辑严密,答案准确,直接了当,开宗明义。

6. 知识是“硬实力”,心态是“软实力”,审题要细心,题意要弄清,细中求速度,快中不忘稳,答题合题意,理论联实际。尽可能回答每一道题目,不要空题,不要放弃任何可以得分儿的机会:

a.对有把握的题目一定要解答好,拿全分。

b.对不大有把握的题目,要尽全力解答,争取拿高分。

c.最毫无把握的题目也要尽力而为,争取拿及格分。

d.对有些“似曾相识”题目更不可掉以轻心,看看是否与平时做过的题目有“细枝末节”的区别,防止回答出现偏差,要避免“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现象。

总之,此次参加阅卷工作,虽然时间短,任务重,本人确实获益匪浅,我会把自己的心得体会结合到今后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去,争取在教学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9《道德与法治》中考阅卷20题(2)的心得体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