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10 03:02:59

高考的前世今生!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0/1725908579416_0.jpg

科场得意图

1200多年前,四十六岁的孟郊进士及第,他自以为从此可风云际会、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写下了此诗。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0/1725908579416_1.jpg

1100多年前,科场失意的黄巢写下了这首充满杀意的诗篇,多年以后,他如愿以偿,率起义军剑指长安。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上,却笑人间举子忙。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0/1725908579416_2.png

科举放榜图

800多年前,辛弃疾的门人参加乡试,作为师长的辛弃疾提笔为他写下这首鹧鸪天词

2024年高考全国统考于2024年6月7日开始举行,部分省份考试时间为2天,实行新高考的省份为3-4天 。5月31日,2024年高考试卷从北京发往全国。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0/1725908579416_3.jpg

2024年6月7日,考生唐尚珺为追逐梦想第16次参加高考。

现在是2024年6月7日,全国一千多万考试此时正坐在考场里奋笔疾书,书写着他们的青春印记和未来序曲;考场外的我们,不妨和他们一起走进高考,聊聊高考的前世今生吧!

高考发展史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隋唐之前

世卿世禄”制:周代以“乡举里选”的方式,即由“乡老”(族长)等选拔本乡土的贤士,经过地方长官的层层上贡,直达中央。上贡到王的贤士,由王亲自考试,内容是射箭。在周代以前的社会中,只有统治集团家族的成员才有可能接受教育而成为知识分子,国家机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实际上主要由统治集团内部成员所世袭领有,具体表现就是周代的“世卿世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即使有某种举荐选拔,也基本上不超出宗法家族的范围。举荐选拔超越世袭血缘关系的罗网而登上高位的只能是极其偶然的例外。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卿世禄制被严重破坏,一些原来不是贵族的下层人士得到破格任用,通过举荐、考核而选拔登进人才的情况越来越多。由举荐考核而任用(以及按劳绩提升)的官僚制度逐渐产生。而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面的扩大更加速了这一过程。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历经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开端。察举制与征辟制: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7年)刘邦下诏命令各级臣下举荐贤才,形成后世乡贡的最初形态。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五年(公元前165年)又两次下诏命令各级官员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对被举荐者采用策问的方式进行考试。
   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诏令各郡国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后来两科逐渐合并为一科,称为“孝廉”。此外“秀才”也是察举的重要科目之一。孝廉重在德行,秀才重在才能。东汉时为了避讳刘秀而改成“茂才”。唐宋时泛称一般读书应举者为秀才,明清特指通过初级“县试”入学的学生为秀才。汉代各科察举都要通过朝廷考试。但是汉代察举考试与后代科举考试的重要区别在于:考试在察举中并不重要,举荐是决定性的。察举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基本不存在黜落,“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 。举荐权掌握在皇帝以下的各级官僚权贵手中。 察举并不是两汉仕进的最大渠道。从汉初以来”任子“、“赀选”、皇帝和各级官僚的直接辟召仍然进行。一般士人往往是先征辟为州郡吏员,才由上司向中央察举为秀才、孝廉等等。但是,一般没有门路的布衣平民,几乎没有被察举的可能性。九品中正制: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西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二、科举时代

1.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而举人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初现雏形。 2.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诏令“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复,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提出了“每年十月”赴朝廷应试的定期,明确了州、县地方预试,即相当于后世“乡试”的办法,而且不必像隋代那样必须官府举荐。武德五年(622年)唐朝的诏书明确了士人可以“投碟自应”,下层寒士得不到举荐者“亦听自举”,“洁己登朝,无嫌自进” 自此正式确定了士人“自举”、“自进”的制度。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诏令标志着以自应考试为特点的科举制度的诞生。

三、科举制的废除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迁,科举制度逐渐衰落。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现代教育制度开始建立。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者们提出了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方案,推动了现代高考的萌芽。1923年,北平政府发布了全国学科考试制度,之后发展成为全国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1936年,全国已有100多所大学,当时的高考制度是各所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考

1949年,新中国成立,随之而来的是教育改革的重建,高考制度也随之变革。1952年,国家统一公布全国高校入学考试的考试内容和范围,使各地学校的高考方式趋于统一。1953年,国家首次如期组织全国高考。1966年-197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高等教育系统几乎完全瘫痪,高考暂停。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决定恢复高考制度。当年的高考于12月10日举行,是新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冬季高考。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0/1725908579416_4.jpg

4.1992年开始,高考实行全国卷和地方卷相结合的考试方式。

5.2003年开始,高考试题开始采用多元化的命题方式,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问答题等,并加入了素质评价和综合素质测试等内容。

6.2008年,中国开始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7.2016年10月9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从修订内容看,新大纲明确提出,2017年高考将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比如,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在汉语中增加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等内容,在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

8.2017年高考,北京、山东、河南、新疆等省份将合并部分录取批次,其中,多地正式取消“三本”。安徽省印发的《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实施意见》,自2017年起,合并普通文理科本科二批、本科三批。文理科录取分本科提前批、高职(专科)提前批、本科第一批、本科第二批、高职(专科)批,共5个批次。根据公开报道,除上述省份外,全国已有浙江、福建、四川、湖北、广东等十余省份取消“三本”。全国有940万考生参加2017高考,有26个省份选择统一命题.

9.2017年10月19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

10.2018年11月,江苏、湖北、福建、辽宁、广东、重庆、河北、湖南八个省(市)经教育部评估,达到新高考启动条件,被批准启动。新高考改革主要体现在学生的选科和录取形式上,不再分文理科,而是6科选三科,再配上语数外,简称“3+3模式”。

2021年,甘肃、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黑龙江七个省于秋季学期启动改革,不再分文理科,实行“3+1+2模式”,即语数外必考,物理、历史二选一,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四选二。

2023年,山西、河南、陕西、内蒙古、四川、云南、宁夏、青海八个省启动改革,自2025年起,不再分文理科,实行“3+1+2模式”。

总的来说,高考制度经历了从科举制度的废除到现代教育的开端,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多次改革与发展,最终形成了现今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这一制度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对选拔优秀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千百年来,王朝更迭,时过境迁,“高考”在形式上也在不断的变化,但它所带来的希望与荣耀,失意与执着,依然在牵动着每个人的内心。那么,高考一词给您留下了哪些记忆呢?您对高考制度又有何看法呢?评论区一起聊一聊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考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