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10 14:03:05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有效策略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0/1725948185317_0.jpg

摘要: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把“读”当成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读”,还应利用有效的策略教会学生“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品析、积累运用语言,从而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更要通过充分地“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语文教学;充分阅读;阅读现状;阅读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即便在现在,读课文仍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之一。读课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使其情感受到熏陶感染,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也指出:“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默读的评价,应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从以上摘录可以看出,《课程标准》中涉及“读”的内容很多,是非常重视“读”的。针对学生的“读”,有教学目标,有实施建议,也有评价标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便是在现在,作为一门学习语言的课程,学生只有充分阅读课文,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才会逐步加深。但是,学生升入高年级后,读课文的次数反而越来越少。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做不到充分阅读就开始学习课文,由于“读”不到位,对课文的理解当然也无法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程度。

一、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我们在听课时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布置学生读课文,学生才刚刚读了一遍,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词语还没来得及理解,教师就匆匆忙忙地让学生停下来,开始组织对话、交流展示。在对话交流过程中,有的是直奔重点谈感悟,有的是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进行分析。教师们总是想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完成教学程序,但却忘了,无论是平时的教学还是公开课,我们都应该以生为本,应该根据学情教学。试想,学生匆匆读一遍课文,对于课文内容还不熟悉,所谓的对话、交流、感悟、分析能有效吗?这时的学生对课文还没形成整体印象,对课文的重点部分也不熟悉,就拿出一词、一句进行重锤敲击,学生能有深刻体会吗?关键是,学生如果养成这样的阅读习惯,每次学习读得浅,理解也只会是肤浅的。在此基础上的所谓感悟,就只能是泛泛而谈,不得要领。笔者曾经新接一个初二年级的班级,全班共有63名学生。在对所带班级的课文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78%的学生学习一篇课文阅读在两遍以下,21%的学生在学习前甚至一遍都不读。考试时,有90%的学生匆匆读过一遍题目就开始答题。后来,笔者所在学校所有语文教师对自己班级学生也进行了调查,一千多名学生的阅读情况皆与本班情况相似。
为何不能做到充分阅读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初中语文教师没有把“读”当成教学的重点,未就阅读提出明确的要求,未教给学生具体的阅读策略,更未进行过系统的阅读训练,导致学生对阅读不重视,没兴趣。如果测试一下就会发现,很多学生单位时间内的阅读速度根本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后获取的信息量很少,阅读效率很低。另一方面是因为,初中语文课文加长,但是教学时间少,一周仅有六到七节课的时间,教师要赶教学进度,课堂上就不会给学生太多读课文的时间。许多教师往往会把读课文布置成家庭作业,而学生会认为仅仅是读课文,又没有有效的检查形式,往往不去完成,因此未达到阅读的要求。学生这种肤浅的阅读习惯不仅会影响平时的语文学习效果,而且还会把这种习惯带到考场上,阅读浅尝辄止,答题匆匆忙忙,阅读题的成绩就总是无法提高。有些学生在考试结束后再读文本,重新做题,做题的准确度都能提高,分数也能增加,这说明正是因为在考场上没有认真读题才会丢分。学生在总结失分原因时总说是由于自己粗心,其实他只是找到了表层原因,深层原因是,由于自己阅读肤浅造成了理解不到位,致使答题也不能做到准确、完整,分数自然就受影响了。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首先应该重视学生的“读”,尤其要让学生充分读好每一篇课文。其次,要在学习课文时提出明确要求,教给学生具体的阅读策略,进行系统的阅读训练,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体会、想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充分阅读的策略

(一)提出要求: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课堂上的阅读形式主要有朗读和默读。朗读时,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具体来说就是,要把每个字读清楚、读准确、读响亮,还要根据课文内容、思想感情,把握好重音、停顿,并采用恰当的语速、语调。“根据朗读表达的语意重心、朗读意图和思想感情的变化,由语词组合所构成的一句话的语节单位,一般应处理为:一般性的语词和音节作快速和自然音域朗读;次重音节的语词和音节作中速和自然强音或高强音处理;重音节的语词和语节,是语意、朗读意图和思想感情的体现,要作缓慢、高音域或者低音域处理。”洪宗礼、程良方老师在《谈“默读”》中指出:“我们要通过严格的训练使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逐步达到‘懂、快、化’三个字。所谓‘懂’,就是要理解。借助注释等,看得出一篇文章的大意,理得出一篇文章的脉络。……所谓‘快’,是指速度。就是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按一定的要求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字,力求有较高的阅读速度。……所谓‘化’,就是运用。通过默读,悉心领会,把知识化为己有,在理解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这些内容值得我们借鉴,教师们也应根据学情、材料特点,对本班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千万不能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读成什么样就什么样。
(二)保证时间:应加强课内外阅读的结合。课堂上尤其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比如:我们可以让读课文成为假期作业的一部分,发下新课本后应让学生通读全部课文。单元学习前通读全单元课文,新课讲授前通读整篇课文。语文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好自习课时间、课前预备、课后复习等零碎时间,让学生去读。在课堂上,教师也要把读课文设计成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舍得给学生时间去读课文。对于课文中的重难点片段,更要给足学生时间反复研读,千万不要认为读课文会耽误教学时间。(三)丰富形式:阅读要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常规的阅读形式有听读、朗读、默读,我们还可采用个体读、小组读、全班读、分角色读、赛读、轮读等形式。余映潮老师说:“语文教师的第一功夫,是读出课文的味道。读教材的理想境界就是,每篇课文8遍读:章法欣赏的析读、内容概括的写读、笔法手法的品读、语言品析的赏读、精段分析的研读、音韵节律的朗读、教学资源的类读、文献资料的助读。”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也可以借鉴其中的一些方法。总而言之,要多种形式相结合,以丰富的阅读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沉浸其中,培养语感,得到美的享受。(四)指导方法:阅读需要教师进行方法指导。
对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教师要教会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阅读。《课程标准》要求:“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如果只是很随意地让学生去默读,许多学生是不能达标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达标呢?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进行默读训练。比如计时默读,要让学生全神贯注,默读时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尽量扩大阅读的视域。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学会找重要信息,针对不同文本会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会在阅读时采用批注的方法。

三、评价和检查的策略

评价和检查的目的是为了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激发阅读兴趣,检测阅读效果。教师比较头疼的是,虽然布置了阅读任务,却无法有效检查。其实,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进行评价和检查。《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这是评价学生朗读的重要依据,但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在课堂上,我们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通过朗读来接受检查和评价,但这样的检查可以在小组中进行,让学生自评互评,每组抽查一部分学生进行班级展示,师生共评。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音频软件把朗读的内容录下来,到学习群里,老师、家长、学生都可以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即时评价。这种方式同时也检查了学生的作业,能及时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初次进行默读训练时,教师应首先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文默读。《课程标准》要求默读应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我们可以利用钟表或者多媒体上的计时器给学生计时,每次统计出未达标的学生数,帮助学生寻找原因,提高默读速度。其次,在学生默读速度达标后,要保证学生默读的效果,避免出现学生只图快,却没有进行有效默读的问题。每次默读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几个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默读后让学生在小组中回答相关问题,小组代表在班级展示,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提高阅读质量。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共评相结合,利用评价可规范学生的阅读。评价应以激励为主,总原则应是让学生爱阅读,能认真对待阅读,做到充分阅读。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说:“要让学生在充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在读中陶冶情趣、读中品味、读中‘咀嚼’。”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上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的情境,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真正做到在读中能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能有所感悟,在读中能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吴康兴.课堂朗读的声音形式[J].语文教学通讯,2018(3B).

[3]洪宗礼,程良方.谈“默读”[J].人民教育,1981(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