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10 20:03:54

陈先云: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主要特点及创新点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0/1725969835774_0.png

保持选文经典性,大力开发新选文

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接触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中外经典有文化感、尊严感。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教科书”)的选文以经典性为主,兼顾时代性。所选课文大部分是受到好评、得到广泛认可的作品,兼顾时代性,适当选编了一些优秀的语言鲜活、有新鲜感的当代作品,特别是反映最新科技成就的文章。同时,考虑选文的可读性,要让学生喜欢,使语文性与趣味性相结合。选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现代诗、小说、说明文都有入选,学生可以见识到诸多文体。此外,五年级下册的《金字塔》、六年级上册的《故宫博物院》、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单元中的阅读材料《如何制作成长纪念册》,引导学生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使他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一)注重经典性

统编教科书精选了诸多名家名篇。儿童文学方面,如任溶溶的《怎么都快乐》、张秋生的《青蛙写诗》、嵇鸿的《雪孩子》、金波的《沙滩上的童话》、曹文轩的《芦花鞋》;以及凝结着许多代人共同童年记忆的经典选文,如叶圣陶的《小小的船》、林颂英的《小壁虎借尾巴》、彭文席的《小马过河》;还有中国现当代名家的诗歌、散文、小说,如徐志摩的《花牛歌》、刘大白的《秋晚的江上》、萧红的《火烧云》、老舍的《猫》、巴金的《海上日出》、朱自清的《匆匆》、管桦的《小英雄雨来》。这些名家名篇通过朗朗上口的、优美的语句,培育着儿童真善美的内心世界。选文编排循序渐进,从儿童文学过渡到现当代文学经典,初步引导学生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沟通,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统编教科书还集中介绍了很多经典名著。三年级下册的寓言单元,向学生介绍《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以及《韩非子》等中国古代典籍中收录的寓言故事,教会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道理。四年级下册的现代诗歌单元,让学生接触到冰心、艾青等现代诗人的作品,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魅力。五年级下册的古典名著单元,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改编版和原文一起介绍给学生,引导他们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产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在六年级下册的外国文学名著单元,学生会接触《鲁滨逊漂流记》《汤姆· 索亚历险记》《骑鹅旅行记》,初步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学名著。

(二)重视价值观的养成

以马克思个人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将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统编教科书编写秉持的核心价值取向。选文注重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保留了传统篇目,如《吃水不忘挖井人》《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刘胡兰》《邓小平爷爷植树》《雷锋叔叔,你在哪里》《黄继光》《青山处处埋忠骨》《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又有《梅兰芳蓄须》《小岛》《清贫》等新选篇目;有歌颂祖国美丽、富饶的选文,如《日月潭》《黄山奇石》《葡萄沟》《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有提倡友善诚信的选文,如《我不能失信》;还有体现民族平等、团结的选文,如《大青树下的小学》《草原》。

(三)贴近儿童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统编教科书在强调选文的经典性和育人价值,追求文质兼美的同时,符合便教利学的要求。小学语文教科书是为广大学生编写的,要让学生喜欢,就要考虑选文的可读性,增强趣味性;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以实现“有意义”与“有意思”相结合,增强内容的可接受性和教育的实效性。统编教科书新选编了一批可读性强、贴近学生生活的篇目。有描写儿童生活的,如《剃头大师》《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肥皂泡》;还有启发思维、激发想象的,如《蜘蛛开店》《尾巴它有一只猫》《青蛙卖泥塘》《方帽子店》《海的女儿》。

(四)精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统编教科书选编了129首(篇)古诗文以及古代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还从《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传统蒙学读物中,选取了符合当今时代特点、有积极意义的内容。为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统编教科书从三年级上册开始,编排内容浅近的文言文,三年级每册各1篇,四至六年级每册各2篇。

比如,统编教科书中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有《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坐井观天》等;古代神话、传说故事有《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等。鉴于小学阶段学生阅读能力有限,教科书在编写时还将部分文言文的名人故事、神话传说、名篇名著编译成白话文,或改编、节选其他名著章节,如《将相和》(出自《史记》),《临死前的严监生》(节选自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简短的文言文《学弈》(选自《孟子· 告子》);《草船借箭》(根据《三国演义》有关章节改编),《景阳冈》(节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全套教科书的古代文学作品选文视野覆盖《论语》《孟子》《史记》《吕氏春秋》《世说新语》《山海经》《朱子家训》等,涉及经、史、子、集各部。虽然都是浅显易懂的文章,但是其中不乏对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真知灼见,足以涵养学生的人性。

此外,统编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课程内容与时代相适应,体现时代特点与现代意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编入“时文”。其时代性主要表现为选编了既反映时代特点,又富有人文内涵,且在短时间内不会过时的题材。比如,科学与创新的思想方法,团结协作、世界和平、自强自立与自主创新的时代精神,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理念,等等。科普文章的表述既要准确又要通俗易懂,特别是一些科技前沿知识的介绍难度较大,让作者自己来把好关,是统编教科书编写的一种尝试。

单元组织方式多元化

传统的各种版本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组元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采用较单一的“人文主题单元”结构,以内容主题作为贯穿整套教科书的教学主线。这样安排可以凸显人文性,但弱化了语文性,单元之间往往缺乏明确的逻辑联系。另一种是“混合组元”,即以内容或文体等组织单元,教学的线索模糊。上述组元方式的主要弊病是难以体现语文教学的层次性与发展性。统编教科书采用双线组织单元内容,以人文主题将单元课文组织在一起,以语文要素作为单元语文训练的主线,“宽泛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两条线均衡递进,形成贯穿全套教科书的显性线索。既重视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又保证了语文素养的基本训练,一课一得,使教学有一条大致可以把握的语文基本功训练线索,以及构建层级序列较为清晰的层次与梯度结构。

统编教科书的单元导语,课后思考练习题,课文前、中、后的学习提示,“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都是语文要素的主要载体。语文要素已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但并不意味着一个单元内的所有栏目、每篇课文的思考练习题都紧扣单元语文要素来教。有的课后思考练习题在于帮助学生迁移运用已学语文要素,体现语文学习方法与能力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编排特点。

从单元的功能来看,统编教科书有识字单元、阅读单元、习作单元、综合性学习单元等,阅读单元中还设置了专门的阅读策略单元。在第二、第三学段,除普通的阅读单元外,每册教科书各编排了一个习作单元;阅读策略单元、大小综合性学习单元穿插安排,使教科书的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让语文学习活动更加富有成效。

从阅读单元的组元方式来看,有按文学体裁编排的单元,如童话、现代诗歌、小说;有走近文坛巨匠的单元,如初识鲁迅;有以作品内容编排的单元,如作家笔下的动物、作家笔下的人;有中国古典名著单元、外国文学名著单元;等等。全套教科书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安排阅读内容,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利用单元导语使学习目标要求清晰化。第二、第三学段教科书的每个单元都编排了单元导语,在精美的画面中,分两部分表述。第一部分用一两句话点明单元主题,一般为名言警句,也有部分自编、改编内容。第二部分点明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点。这种编排直接指向语文学习方法,使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清楚、明了,便教利学。

构建语文能力发展训练体系

统编教科书努力构建符合语文学科基本规律、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语文能力发展训练体系,将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常用的学习方法或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的训练“点”,统筹规划训练目标序列,并按照一定的梯度,落实在各个年级的相关内容或活动中,努力体现语言文字训练的系统性。这是统编教科书重要的特点之一。

(一)纵向体现语文要素的系统性和发展性

从纵向上看,在语文知识与能力、方法与习惯等方面,统编教科书统筹规划训练目标序列,力求做到目标精准,体现语文要素安排的系统性和发展性。学过的语文要素,包括先前册次和本册前面单元的,会在之后的语文实践中反复运用,不断提升,这是统编教科书训练体系的一大特点。比如,为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教科书构建了训练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力的两条明线。一是复述故事,侧重口语的发展,依据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地使学生练习各种各样的复述。如在二年级安排借助图片、关键词句、示意图或根据表格等讲故事,三年级安排详细复述,四年级安排简要复述,五年级安排创造性复述。

二是安排相应的训练要素。四年级上册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要素,教给学生简单、常用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如四年级上册安排“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四年级下册提出“学习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五年级上册提出“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六年级上册对小学阶段学习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方法作了梳理总结。可以看出,统编教科书的语文要素纵向线索清楚,由易到难,螺旋式发展,能稳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横向突出能力培养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从横向上看,三年级开始,统编教科书在每个单元导语中,重点围绕阅读、表达两个方面明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课后思考练习题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交流平台”对本单元的学习方法进行回顾、总结。每个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环环相扣,将语文学习方法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发展落到实处,突出能力培养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将单元导语、课后思考练习题、“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等内容视作一个整体,这是统编教科书编排体系的一个特色。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在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出本单元语文要素“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在课后设计了相应的思考练习题。《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课后思考练习题列出了小组问题清单,并提示学生注意:清单中列出的问题,有的是针对课文一部分内容提的,有的问题是针对全文提的;省略号表示问题只是示例,可以自主提出问题。在“交流平台”中,以对话的形式,对如何提问、提问的好处等作了梳理和总结。

统编教科书按照听、说、读、写同时推进的思路综合编排,在进行单元内容设计的时候,尽可能考虑单元内各部分的相互联系,使之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如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等都与春天有关,在该单元“语文园地”的“字词句运用”和“我爱阅读”中,就安排了关于春天的内容与课文呼应。

此外,统编教科书加强了阅读与表达的横向联系。如表达方面的练习“按照一定顺序把过程写清楚”,与复述故事有着紧密联系。阅读时要求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复述故事,实际上也为把过程写清楚作铺垫;阅读时要求创造性地复述,也与创编故事(童话故事、生活故事)习作相关。这种编排体现了阅读铺路、由读到写的编写理念。但是,统编教科书在注重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相互关联的同时,也重视其相对的独立性和系统性,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逻辑体系。如口语交际中某些生活交际类话题、讨论交流类话题,不一定都以阅读为基础,有的以交际功能为主要线索来编排。统编教科书中写景类课文单元较多,不太适宜让学生在每个写景类课文组成的单元中都练习写景,因为学生的习作能力与阅读能力、习作需求与阅读需求之间毕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创新教科书单元编排体例

(一)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

为使学生获得必要的阅读策略、习作能力,统编教科书专门编排了一些特殊形式的单元,突破了传统语文教科书的编排体例。如借鉴国外阅读教学理论研究成果,从第二学段开始编排了阅读策略单元,以引导学生获得必要的学习阅读的策略,使他们成为积极的阅读者。

阅读方法重在运用,阅读策略介于方法与理论之间,表现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参与、体验、思考与练习。阅读策略建立在阅读方法之上,不是方法的简单累加,而是根据任务要求、文本特征、先前知识等因素,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针对很多学生在阅读中不能自发地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阅读效率低下的问题,统编教科书选取了4种最基本的阅读策略,编排了以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策略为主要目标的单元:预测(三年级上册),提问(四年级上册),提高阅读速度(五年级上册),有目的地阅读(六年级上册)。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是统编教科书的创新编排之一。

阅读策略单元在编排类型上属于阅读单元,结构体例与普通阅读单元基本相似,有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识字写字、课后思考练习题、习作、“语文园地”。与普通阅读单元不同的是,阅读策略单元中的3—4篇课文联系紧密,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突出训练目标的递进性与发展性。前1—2篇课文进行策略的示范与指导,导语和课后思考练习题紧密围绕单元的阅读策略设计,采用旁批、泡泡语的形式,给学生阅读提供扶助,帮助他们了解、梳理、掌握阅读策略,并在课后思考练习题中进行落实;最后1—2篇课文具有实践性质,使学生总结、综合运用本单元学习的阅读策略。

四个阅读策略单元与其他普通阅读单元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如二年级上册开始学习默读,要求不发声、不指读、不动嘴唇,也是为提高阅读速度作好铺垫,打好基础。四年级上册学习的阅读策略“提问”,要求学生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初步习得阅读策略后,应重视在之后的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四年级下册要求“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五年级上册提出“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既是不断提升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也是为六年级“有目的地阅读”作好铺垫。

阅读策略单元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策略,使他们成为积极的阅读者。但不能期望学生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就完全掌握相应的阅读策略,而是应通过策略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策略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学生在之后的语文学习中,要不断进行迁移运用,才能形成熟练运用阅读策略的能力。

(二)以习作能力发展为主线组织独立的习作单元内容

创新教科书单元编排体例,以习作能力发展为主线,组织独立的习作单元内容是统编教科书在体系结构上的重要突破。统编教科书的编排意图是改变传统教科书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引导语文教学更加关注表达。

按照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规律,除了在阅读单元有序地安排习作训练,第二、第三学段的每册教科书中都安排了一个习作单元,旨在聚焦习作能力发展的某一方面,突破习作教学的重难点,使习作教学更具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样编排无疑加强了习作在教科书中的分量,意在改变多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重阅读轻习作的状况。

统编教科书的习作单元自成体系,每个习作单元的课文分为精读课文、习作例文两类。精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积累语言方面不作过多要求,而是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表达特点,学习表达方法。

习作单元的两篇习作例文,在选取材料、表达方法、目标与要求等方面各有侧重。第一篇习作例文的旁批侧重点评,第二篇习作例文侧重引导学生体会训练点,对于特别精彩的或与第一篇习作例文在表达上有明显不同的地方,提出两三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空白处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批注。旁批只是针对例文局部或某一点内容而作,针对精彩的、表达上有特点的、有启发或者疑问的词句段,一般不作关于内容体会、感受的批注。

通过“交流平台”对单元学习的习作方法与策略进行梳理和归纳,在“初试身手”中提供片段练习或实践活动,让学生试着用学到的方法练一练。在学生充分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习作方法练习习作。习作指导强调修正的过程,增强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与习作之间的整体意识。教学习作单元之初,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写一篇习作,单元中的各项内容都是围绕此次习作编排的,且环环相扣,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体现课外阅读课程化

传统语文教科书遵循“文选式”编排思路,带来的问题是课内阅读量偏小,不利于学生形成体系化的较高层级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已经成为语文课程成功的关键。统编教科书设置“快乐读书吧”栏目,将课外阅读纳入语文课程内容之中,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选择阅读内容,每学期推荐不同种类、不同题材的书,并对课外阅读方法进行系统指导。希望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多利用一些课外时间,读好书,爱读书,读整本书,不断增强读书意识,提升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统编教科书按照篇幅和编排方式,将推荐阅读的课外书目分为三个序列,即一、二年级的短篇汇编类儿童文学作品,三到五年级的篇幅较长的汇编类作品,以及六年级的现代中长篇名著。有些册次推荐的是童谣、神话、民间故事,没有给出具体的课外阅读书目,重在让学生学会阅读某类文体的书。有些册次则安排了具体书目的推荐,推荐的基本原则:一是已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中外经典名著;二是获奖作品,如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等的作品。

在第一学段主要推荐童谣、儿歌及情节简单、有趣的儿童故事等,重在使学生形成对书的认识,如关注书名、作者、封面等,同时注意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第二、第三学段每册给学生推荐不同种类的书,开拓学生的视野。考虑到作品的难易度,将内容较简单的童话、寓言等安排在第二学段,将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安排在第三学段。第二、第三学段“快乐读书吧”的体例结构一致,由“你读过吗”和“相信你可以读更多”组成。在“你读过吗”中,对推荐的作品进行简单介绍,同时节选精彩片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以小贴士的方式对如何阅读该类作品作出提示;在“相信你可以读更多”中,引导、鼓励学生关注、阅读更多同类作品。

一年级上册至五年级上册教科书的“快乐读书吧”主要推荐短篇文章,或者由短篇文章连缀而成的作品集。从五年级下册安排的《西游记》开始,让学生初步接触长篇小说,学习整本书的阅读方法,与中学阶段的“名著导读”紧密衔接,分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统编教科书设置这一栏目的重点不在于推荐具体的阅读书目,而在于让学生学会阅读某类书的方法,如阅读民间文学类作品、中国古典名著和外国文学名著等的方法,初步形成阅读整本书的能力,有机整合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陈先云: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主要特点及创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