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10 23:03:28

2016年上海高考历史考前小论文训练及范文选读

上海历史名师工作室QQ:314977586

上海名师讲历史QQ群:553248777

附:上海历史小论文考前冲刺学案

【例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0分)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中西文化论战则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次论战中心论题的变化和时间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材料一(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为论争的第一阶段)。陈独秀认为“(东洋文明)……名为‘近世’,其实犹古之遗也。可称曰‘近世文明’者,……即西洋文明也,……欧洲输入之文化,与吾华固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质极端相反。”

杜亚泉认为:以儒家为主体的固有文化,是中国衡量是非的统一标准。由于西方文化的输入,破坏了这种统一的标准……。因此,“决不能希望于自外输入之西洋文明,而当希望于己国固有之文明”。当今,“救济之道,在统整吾国固有之文明”。——《中华文化通志·现代文化志》

材料二(从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到1920年为论争的第二阶段)。一部分人认为中国固有文明不仅不能“革除”,而且还应该与西方文明调和折衷,把西方文明融合于中国文明之中。……新文化的主张者们大都认为,……东西方文明是不相融的,前者是“已死的东西”,后者是“世界的”、“科学的”,中国“非走西方文明的路不可”。——冯天瑜《中国文化发展轨迹》

材料三(从1921年到1927年为论争的第三阶段)。(梁启超在《欧旅心影录》中借一位法国人的话说)“西方文明已经破产,正要等到东方文明来救我们,你何必又到我们欧洲来找药方呢?……”(梁漱溟认为)人类文化要发生“由西洋态度变为中国态度”的“根本改变”,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之复兴”。——冯天瑜《中国文化发展轨迹》

材料四对梁漱溟文化理论提出批驳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胡适、张东荪等人坚持走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之路,而瞿秋白等则提出应该建立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以取代封建宗法文明和开始走下坡路的资产阶级文明。——《中华文化通志·现代文化志》

回答:(1)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高举的大旗是什么?(2分)(民主科学)

(2)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5分)

(2)分析材料一、材料二,中西文化论战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论争重点分别是什么?综合材料三、材料四,中西文化论战第三阶段的论争重点表面上是什么问题?实际上主要在论争什么?(8分)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中西文化论战。(15分)

二、2012届浦东新区-最后懿旨

41.最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义,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持,商辍於涂,士露於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诸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陈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大、盛之意)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问题

(1)“民军起义”发生于何时何地?(2分)

(2)该懿旨公开发布于何时?文中“皇帝”和“北方诸将”分别是指谁?(3分)

(3)谈谈你对该懿旨的看法。(15分)

三、李鸿章的信(2013年浦东二模考试)

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学非所用。无事则斥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夫今之日本即明之倭寇也,距西国远而距中国近。我有以自立,则将附丽于我,窥伺西人之短长;我无以自强,则并效尤于彼,分西人之利薮。日本以海外区区小国,尚能及时改辙,知所取法。然则我中国深维穷极而通之故,夫亦可以皇然变计矣。……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摘自1863年李鸿章给奕的信

(1)从该信中可以透视出李鸿章怎样的思想主张?(6分)

(2)李鸿章及其洋务派是怎样践行“制器之器”和培育“制器之人”的?(4分)怎样看待李鸿章的洋务思想和实践?(15分)

四、英国崛起(25分)(2013普陀)

材料一“英国崛起的进程是从16世纪开始的,直到19世纪,每个世纪都有其突出特征,使近代英国的历史节奏好像是以世纪为单位:16世纪社会和经济的变动首先迈步,推动着17世纪政治和思想改造,反过来又促进18世纪的经济“起飞”,带来社会的深刻变革,19世纪英国进入最辉煌时代。近代英国崛起的历程,似乎在验证着某种历史规律性。”——《大国衰落之鉴》

材料二以往的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一向认为西欧的发展道路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意义(包括对中国)。所谓西欧道路其实主要是英国模式,其核心即工业革命体现的经济变革。但近年欧洲经济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证明,英国模式有其特殊性。与历史上的欧洲中心主义者们不同,彭慕兰(按:美国汉学家)承认所谓的“英国模式”不能成为唯一标准、甚至不能被视为“标准”,他进而指出:“英国模式”的形成,是欧洲在与其他地域、其他经济模式的联系和互动中才可能的,彭慕兰这种在广泛的世界联系中观察欧洲的视野,代表了欧洲史研究的巨大进步。尽管如此,在彭慕兰看来,英国在19世纪的兴起还是具有必然性,也正因为“现代性”恰恰率先发生在英国——或者只是发生在英国,所以它才可以被称为一种“模式”。例如,他反复指出:公司式的资本营运方式、战争贷款的债务方式和以贸易和机器生产“节约资源”、特别是节约土地和人力资源的方式,这三者确实是欧洲、特别是英国才具备的极其特殊的经济——政治创制,——而且,这些制度早在工业革命之前都已经存在于英国,尽管它们只是通过工业革命才得以壮大成熟。

——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华二上海高中历史名师工作室]

问题:

(1)试述推动16世纪英国社会和经济变动的有利因素有哪些?(4分)

(2)17世纪英国的政治和思想改造主要有哪些表现?(6分)

(3)你是如何评价材料中关于“英国模式”的观点。(15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英国模式的普遍性或特殊性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清楚。)

五、义和团:一份对外“和约”(2010高考)

一份对外“和约”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五、将总署交还中国。六、康有为回国治罪。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十、俄罗斯将大连交还中国。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办理。十四、外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十六、日本亦须照乾隆时例入贡。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者,归朝廷治罪。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须拆毁。二十一、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二十三、洋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官兵,方准入口。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

问题:(1)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6分)

(2)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15分)

(1)答案:正义的要求:收回国家主权、废除赔款、收回关税主权。保守的观念:恢复朝贡体系、实行闭关锁国

六、“西方没落说”之我见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1912年斯宾格勒开始了他宏大的写作计划,1918年《西方的没落》带着一战的创伤与反省出现在德国的书店里。从此围绕《西方的没落》的争议也一直在持续。

大多数文化都经历了一个生命的周期,西方文化也不例外。西方已经走过了文化的创造阶段,正通过反省物质享受而迈向无可挽回的没落。……将占据未来一千年中的前几个世纪,但其没落的征兆早已经预示出来,且今日就在我们周围可以感觉到——这就是西方的没落。历史学家不仅要重建过去,更重要的是预言,……。——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1)在当时看来,西方已经走过了哪几个重要的文化的创造阶段?(4分)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或写希腊罗马文化、第二次工业革命等(任一1分,总分4分)

(2)结合所学,你认为“今日就在我们周围可以感觉到的西方没落”主要是指什么?(6分)

从国内看:当时西方出现了诸如血汗工厂、劳资矛盾、贫困问题、环境污染、失业严重、道德沦丧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从国际看:国际间竞争加剧,矛盾激化,国际冲突不断,国际局势持续动荡。(任四,6分)如果回答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工人运动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秩序的冲击;战争(一战)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同样给分。

(3)你是怎样看待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说的?(15分)

七、40.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2015黄浦二模)

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简表

阶段

时间

中西文化交流简况

第一阶段

1800~1839年

继马戛尔尼访华后,1807年英国派马礼逊来华传教,此时嘉庆帝厉行闭关政策,严禁传教活动,禁止外国人学习中文。马礼逊好不容易聘请的中文老师,身上经常带着毒药,一旦被官府发现以便随时自尽。他还注意到,中国人拥有某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称外国人是“番鬼”。在官府的迫害下,他不得不离开广州,到澳门和马六甲一带进行传教和学术活动。

第二阶段

1840~1860年

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第三阶段

1860~1895年

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收。

第四阶段

1895~1900年

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国人学习西方文化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人对西学认识变化的外部原因。(5分)

(2)根据上述表格,编写20世纪第一个阶段的中西文化交流简况(注明起讫时间)。(5分)

(3)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15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八、40.十年之变局(25分)(浦2015年高三历史二模试卷)

吾侪今日,处共和政体之下,追忆十年以前,……虽国势之颠危,民情之锢敝,犹不免为五十步百步之观,未能逾十年小变之常例。而五千年来专制帝王之局,于此十年中为一大结束;今后亿万斯年之中华民国,乃于此时开幕。则非十年以来之小变,实五千年以来之大变。而不可以常例论矣。

此十年之变局,不特在吾国历史中,为上下古今时势转移之枢纽;即在世界历史中,亦为东西两洋文化交通之关键。盖十年以前,欧洲之文明,输入我国者,仅物质科学之一小部分;精神科学,殆付之等闲。至政治上之思想与学说,尤为守旧者之所嫉视。虽仇洋之气焰,既因巨创而渐消;而革新之精神,犹为群顽所阻遏。鼓荡之而消融之,使欧洲政治上之原理,得移殖于东亚大陆之上,则固自近十年始也。他日者,因两文明之接合,辟伟大之境域于精神界上,故不能不以此十年为孕育胚胎之时代矣。

——杜亚泉《十年以来中国政治通览》1913年1月

问题:文中的“仇洋之气焰”与“巨创”分别指什么?(4分)概括杜亚泉文中观点。(6分)(3)你如何看待杜亚泉眼中十年以来中国之变局?(15分)

上海历史高考Solo常规思路与范文

[开头]鉴于个人很喜欢把所有东西都概括在第一段的坏习惯,根据老师建议还是不要……但提供几个基本类型的开头啊,大家看看就是了……一般来说,开头基本上属于换汤不换药:

1)“当今世界,多极化格局初定。各国都围绕着现代化进程进行建设,但因历史条件不同,各国发展程度差异极大。欧美等老牌工业强国早已走入所谓的后工业化社会,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还在现代化道路上曲折前进。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宝山区solo)

简略版:当今世界,多极化格局初定,各国都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但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程度差异极大,其原因我认为就是……

2)世界格局风云变化,资本主义随着全球化的脚步在世界范围内扩张,欧美等国家因为率先经历了现代化的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等而远远领先于东方,而中国自鸦片战争后常常被动挨打,在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过程中饱受其苦。其原因在于……

简略版:世界格局风云变化,资本主义随着全球化的脚步在世界范围内扩张,,欧美等国家因为率先经历了现代化,故而远远领先于东方,而中国却饱受侵略之苦。

3)纵观世界近代史,不难发现……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其中可以填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等),它不但引领西方各国走入(现代化的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更是拉开了东西方的差距,同时使资本主义浪潮匀速席卷全球,而中国已深受其影响。

2.人物评价类的

这个比较简单,主要是开头引用点哲学思想引出主要观点就可以,在行文过程中注重辩证看待,注重时代的特殊性,联系时代大背景来分析。

1)19世纪。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文化不断碰撞冲突,而我们可以从中英两个帝国最为尊贵的两个女人截然不同的命运看出历史环境的特殊性。……所以说历史人物应放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中来评价,二者关系密不可分,历史人物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环境,而历史环境影响历史人物的命运。……(十校solo)

简略版:因为历史人物应放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中来评价,二者关系密不可分,历史人物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环境,而历史环境影响历史人物的命运。所以我们在评价……的时候应该……,观点(……)

2)汉武帝一生雄才大略,功绩无数,但是亦被后人指责滥用民力,穷兵黩武。其是非功过,后人多有评述,而我们研究其历史时,应秉承着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两分法,肯定(……)但对(……)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全面客观的结论(汉武帝solo)

简略版:(……)的功劳是(……),(……)的过错在(……),我们应该秉承着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两分法,肯定(……)但对(……)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全面客观的结论(建议放在全球化观点后)

开头的话其实大致就是这两种,一种是事件评价,一种是人物评价,都可以用到全球化史观,而又各具不同的观点,观点我们一般都分成两部分来看,简单归纳一下就可以。

当中的行文内容我帮不了了,这个根据你的观点来引恰当的材料就可,一定要引材料,引多引少没关系总归要看到史论结合,最多在语言上多淬炼就可以了,这个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多写才会有历史的感觉,太过直白的话只能用于理解,而书面的要更讲究措辞规范。

至于结尾的话,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保证前四个层次的的情况下写到第五层次的,抽象层次主要设计哲学原理和对当今的启示,我习惯两个都写。但是前提是前四个层次都写到,已经很不错了。所以文章行文还是分成5段来写,第一段套格式,两段写材料分析,一段总结材料之间的关系,最后一段随便弄点现代化理论啊,辩证思维啊,和对当今社会的警示作用就可以了。注意还是需要一定的语文修饰的,这样看着舒服,如果你希望文章简洁明了比较硬气的话,就不要听我的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6年上海高考历史考前小论文训练及范文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