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11 00:07:12

在继承与创新中诞生的新课标——访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刘恩山

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以来,取得了哪些实质性的进展?还存在怎样的问题?

答:课程改革十多年来,我国生物学课程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通过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学中两个高频关键词可以体现,即“生物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前者为生物学课程赋予了新的任务、使命和方向,使人们超越了“双基”时代对生物学课程的认识,对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活动的改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者则是为课程意图的实现提供了反映自然科学本质特点的有效教学途径。两者共同构成了生物学课程改革标志性的特征和亮点,也彰显了理科课程改革的飞跃性成就。

在为课改所取得的成就喝彩的同时,我们也需冷静反思实践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过去的十年中,尽管几乎所有的生物学教师都表示接受了探究教学的理念,但在课堂上,能够较好地使用这一策略的教师却很少。此外,虽然2003版实验稿模块化的课程设计及其所凸显的核心内容得到了一线教师的一致认同,但教科书编写人员、教师和命题人员在把握这些内容的深浅程度时还感到困难。

问: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中,是如何把握和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的?

答:为保证修订任务高质量地完成,并力争修订后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具有最好的实施效果,修订组在工作最初阶段确立了修订的基本思路——继承创新和基于研究实践的发展。

关于继承,我们明确了此次任务是“修订”课程标准,不是推倒重来。因此,修订工作需充分吸收实验稿的成果以及十多年来的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新的标准在课程宗旨、内容主题、学生学习方式等重要方面保持稳定,以体现修订工作的延续性和本土化特点。

关于创新,其突破点是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基准,提出普通高中生物学的学科核心素养;依据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确立新的课程理念,明确课程目标,设计新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内容框架和质量要求,使其具有良好的基础性、选择性。还要吸纳当代学习科学和科学教育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生物学“学习进阶”方面的研究成果,使新的课程标准展示出良好的一致性和关联性。

问:此次修订的主要变化和突破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是以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统领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提炼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中最具挑战性的任务,经过项目团队的细致研究和反复打磨,最终凝练出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个维度。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获得的持久能力和品格,是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成果。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后天学习的成果,主要依托在校期间的生物学课程习得和巩固,是公民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之一。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将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具体描述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的育人价值,是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设计的准绳,也是教师教学实践的方向和总体要求。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教育工作者对这一课程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期待,将生物学教学改革推向一个新的、更高的平台。

二是以生物学大概念为框架构建“少而精”的课程。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国际上科学教育的发展不仅强调了基于探究的教学改革,同时也高度关注了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对大概念的建立和理解。在强调少而精和选择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时,都将理科课程内容聚焦在科学的大概念上。

根据学习科学和我国生物学教育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中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都是围绕少数的生物学大概念来组织教学内容的。用大概念来构建课程内容框架,消减了细枝末节的内容,淡化了记忆背诵的要求,强调了对重要概念的深入理解,为学生主动学习留出了更多的课时,是课程内容少而精的保障。这不仅是课程标准呈现方式的变化,也是对课堂教学变革的要求和期待。

三是陈述式描述准确呈现教学要点及其理解深度。多年来,我国生物学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习惯于以“行为动词+生物学术语”的方式来描述课程内容,如“概述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依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要求采用了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的陈述式描述方式,明确陈述学生可以理解的生物学观点,可以很好地帮助教科书编写者和教师把握教学的要点和学生理解的深度,防止不必要的“拔高”或低水平的记忆背诵,也有助于教师将生物学知识的教学与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相结合,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新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全部采用了这样的描述方式。

由于有我国学生在生物学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的研究基础,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颁布后,就可以实现1-12年级生物学及相关课程(小学科学)在教学内容上的循序渐进和连贯一致,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具有整体性和针对性。我国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都参照了同样的学习进阶成果。这相当于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用一把尺子为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量体裁衣”,这是我国生物学课程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标志性进步。

四是以科学探究和工程学实践继续推动学生的主动学习。在新世纪开始的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以探究为标志的主动学习方式成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十多年来,这一改革的浪潮已经得到理科教师的认可并较多地用于教学实践。此次修订,在保持这一与全球理科课程改革共同方向的同时,将科学、技术、工程学、数学融入生物学课程,并强调了跨学科的认识与实践。将学生的生活经验、问题解决、工程设计、讨论决策、动手实践等教学建议贯穿课程内容之中,期待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少而精的学习获得最大的成果,达成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等四个方面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五是以三个方向的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及职业规划。选修课程是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延伸,作为校本课程开设。该类课程的设置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在课程标准选修课程的设计中,为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生物学核心素养,引导他们关注学业和职业规划,提出了“现实生活应用”“职业规划前瞻”和“学业发展基础”三个方向的模块课程开设建议。其中,每个方向包括了7~8个可能开设的模块。如,在“现实生活应用”方向,建议学校开设传染病与防控、健康生活、动物福利等模块,让学生有机会直接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参与问题的思考与决策。在“职业规划前瞻”方向,建议学校开设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有启迪的模块课程,包括环境友好与经济作物、食品安全与检疫、职业病与防控、园艺与景观生态学等模块。在“学业发展基础”方向,提议开设生物信息学与人类基因组、神经系统与疾病、植物组织培养、干细胞与应用等模块。

课程标准中的建议只是为学校开设课程提供参考,各校实际开设这类课程时可以依据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地域特点和学生需求等因素做出决定。考虑到多数学校实际开设校本课程的经验和可能的困难,课程标准对每门课程的价值、基本内容、教学要点、教学策略等给出了说明或建议,以期为教师开设相关课程提供帮助。

问:十余年课程改革,教师熟悉了“三维目标”,如何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转化?

答: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提出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落实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目标。相比原来的“双基”,“三维目标”的提出既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重视知识目标的达成,又促进了教师从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两方面反思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展开相应的教学设计。经过十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三维目标”对帮助广大生物教育工作者加深对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的认识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得到了一线教师的认可。但在这十多年的时间中,时代与科技的变革、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都显著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对各国公民的素养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实现我国对公民素养的培养目标,践行教育部关于落实“立德树人”的相关要求,修订后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将“三维目标”重新凝练为“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项核心素养,引导生物教育工作者从更上位、更综合的视角进一步认识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

问:在新标准的实施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答:课程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基础,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教材应成为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教学资源

教材编写必须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在内容选择、编排形式、活动设计等方面,教材应突出体现新标准的上述特点,注重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反映生物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影响。

2. 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师应在认真学习和领会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生物学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高度关注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组织以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通过大概念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生命观念,加强和完善实践探究活动,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开展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本质的学习。

3. 教育工作者需协同践行“学业评价促发展”的理念

重视评价的诊断、激励和促进作用,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命题人员应共同致力于创建一个主体多元、方法多样、既关注学业成就又重视个体进步和多方面发展的生物学课程评价体系,提倡在评价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改进学习方式,促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继承与创新中诞生的新课标——访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刘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