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认识
热点解读摘 要:高中新课程推广以来,福建省高考成绩偏低,除了试卷本身难度外,还存在着其他深层的社会综合因素。首先,中考命题和中招录取的要求对初中教学的导向性毋庸置疑,在这个方面,目前初中历史的中考要求与高中的教与学还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因而初高中的教学还无法形成一种无缝对接的模式,从而导致初高中的衔接有一定的难度,也使得高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之处。其次,初高中学习历史的方法还有所差异,也是导致高中学生畏惧学历史的一个重要原因。关键词:初高中衔接;历史学习方法随着高中新课程的推广使用,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对高考试题的要求有了新要求和新变化,这种变化的特点主要是更注意对学习能力的考查,对知识结构的调整,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与突破,使试卷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意义。在原有的历史课程学习的尾声,不少中学一线教师感叹高考历史试卷难度越来越大,命题角度偏,考取高分越来越难,平均分却逐年下降。学生们也普遍认为材料题设问刁钻,阅读量大幅度增加,文字堆砌过多,造成考试压力加大。那么这种师生共同对试题产生的质疑究竟有无可靠理由?近年来福建省高考的平均分基本偏下,从这一点似乎能证明这一质疑。但我认为高考成绩偏低,除了试卷本身难度外,还存在着其他深层的社会综合因素。一、高一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历史学习观,没有夯实基础知识由于高中大部分学生将选读理科,高中起步阶段往往忽视对历史、政治、地理等人文学科的重视。经过高一一年的全面学习了解,不少学生开始发现理化生的难度,转而去选读文科,但这时史地政的差距已经形成了。二、目前初中历史中考的要求与高中的教与学还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从初中教材来看,我市大部分学校选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教材编写采用的是通史结构,从中国古代史到中国近现代史,从世界古代史到世界近现代史,三年共六册。教材充分体现了初中生的心理特征,采用了大量的图片、史料、活动、探究问题等素材,文字教学的内容不多,难度也不大,这种课程要求正好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目标。但从中考要求来看,由于目前我市中考历史采用开卷考,难度值小,考前还有一定的复习范围,所以学生很容易获得A或B等级。而我市中招录取的要求仅是C等级(合格等级)。这种考查体制固然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从长远来看,却不利于高中学习,尤其是不利于文科学生的学习。提到开卷,绝大部分初中学生从思想上没有正确对待历史学科开卷考试。
他们简单地认为,平时看不看书无所谓,反正中考时可以带课本和复习资料,到时翻书找答案不就行了,因此很多初中学生忽略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系统全面的学习,学科基础不够扎实,到了高中的学习就会倍感吃力了。三、初、高中历史教材编撰体例的差异,是高中学生畏惧历史学科的原因之一当前高中历史新课程是以专题史体例编订,内容丰富,有一定深度,古今中外交叉点频繁出现。适应了编年体例的通史学习习惯,自然无法立即掌握专题结构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初中历史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更会觉得无所适从,所以初高中成绩会出现较大的反差。而这种落差可能导致他们的选科方向,不少学生不读文科,就是对历史有畏难情绪,认为历史难读、没前途。特别是世界古代史政治体制、思想,由于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把很长的历史进行浓缩,造成学生比较片面的印象,认为世界古代史都很简单,没有很多清醒的认识,对整个历史的背景没有整体的把握。进入专题的学习就觉得难度加深。比如:一、西方人文精神的产生、复兴和发展成熟过程(高二必修)üýþïïïïïïïïïï希腊工商业发展——物质基础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和推动平民地位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主要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苏格拉底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你自己智者运动兴起这部分知识在初中的课本上根本没涉及,学生很容易对这段内容产生困惑,于是就变成了单纯背书,不理解书的恶性循环过程。
在初中的教学中,多补充古代希腊的内容才能对高中有帮助,但初中的要求比较简单,课程的设置上也不可能达到这个高度,造成高中的历史课程超出学生的认知结构,认为历史很难背,背了也考不来,无法下手,畏难情绪也由此产生。总之,历史是有规律的,规律呈现在历史长河的史料中,历史的学习是一种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旦你有了整体的历史资料认识,也就能建立整体的历史史观,历史就不单是考试的工具,而是有趣的简单的历史分析题,文综的题目学生也就越来越爱做了。从以上几点分析来看,近年来高考历史试卷得分率降低,我们不能一味埋怨试卷本身或命题者,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存在的原因,从不同层面进行剖析,对症下药,进而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继而从根本上扭转目前这种局面。(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海口中学)介 介 介 介 介 介 介 介 介 介 介 介介介 介 介 介 介 介 介 介 介 介 介 介介介 介 介 介 介 介 介 介 介 介 介 介介介 介 介 介 介 介 介 介 介 介 介 介介关于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认识■谢福成7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