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之川:小学语文要抓好识字、读书、作文这3件事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1/1726005739666_0.gif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1/1726005739666_1.jpg
小培老师说
小学语文应主要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帮助学生打好基本功,使他们听能抓住要领,说能清楚明白,读能得其真谛,写能文从字顺,最关键的就是要抓好识字、读书、作文这三件事。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1/1726005739666_2.jpg
本文字数:6077 字
阅读时间:12 分钟
小学是教育的起步阶段,也是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语文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也是基础课、工具课。学生如果能在小学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既有利于他们学好其他学科,又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反之,如果没有打好这个基础,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其他学科,也会限制其未来发展。一个人如果能在小学阶段遇到一位好的语文老师,那实在是人生的幸运。小学语文应主要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帮助学生打好基本功,使他们听能抓住要领,说能清楚明白,读能得其真谛,写能文从字顺,最关键的就是要抓好识字、读书、作文这三件事。
识字
这里说的“识字”,也包括写字,不能写还不能算真正识字。识字是学好语文的第一关,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学生只要能过好识字这一关,学语文就比较容易了。这一关如果没过好,以后要想学好语文会很难。有人说汉字难学,那多半是由于不了解汉字的规律。对于中国人来说,汉字根本没有什么难的,每个小学生都能学会。一个人再怎么会说话,也不能说明他有文化。看一个人是否有文化,最重要的是看他能不能“识文断字”。只有认识一定数量的字,能够顺畅地读书、写作,才能被看作一个“文化人”。电影《白毛女》中,穆仁智自我吹嘘,说他“《康熙字典》背得熟”,那多半是文学作品的夸张手法。我听张志公先生讲过一个故事。1980 年中国语言学会成立时,北京月坛中学的刘朏朏老师上台发言,王力、吕叔湘两位语言学大家都不认识“朏”字,而碰巧志公先生认识这位刘老师。这给我们以启示:再高明的语言学家,也会有不认识的字;不认识个别字很正常,不认识就是不认识,不能认字认“半边”,更不能“强不知以为知”。
(一)识字教学教什么
一是教思想。识字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他们热爱汉语汉字,对汉字有一种敬畏感,对识字有浓厚兴趣,并有主动识字的热情。古语“敬惜字纸”,就是说看到地上丢弃的写字用的废纸,要很小心地把它捡起来,放到“字纸篓”里,不能随便乱扔。有的地方把“字纸篓”叫“惜字篓”,甚至建有“惜字楼”,据说是为了表达对仓颉的崇敬。传说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联合国中文日”被设在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日,也是为了纪念仓颉。识字教学要引导学生喜欢汉字,能够饶有兴致地主动识字写字。小学生识字往往就像“滚雪球”一样——认识的字越多,阅读的兴趣就越大。因此,教师在低年级就要让他们有识字、写字的愿望,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初步学会查字典,注意养成识字写字的好习惯。字要规规矩矩地写,横平竖直,一笔一画。在中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好习惯,能够独立识字,熟练掌握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会用字典、词典等语文工具书。写字要做到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在高年级要让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并能体会汉字的优美和构成智慧。识字是为了能读会写:读是为了自己受用;写除了要给自己看,还要给别人看,要让别人看起来方便,易于辨认,不能让人猜。不少教师教识字时,常花很大力气让学生练笔顺,纠正他们的笔顺错误。我倒认为在小学生初学写字时,教师的要求可适当从宽,不宜严格照搬社会用字规范。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对识字写字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学生只要能认会写,不影响使用即可。与其把大量时间花在练习笔画笔顺上,不如让学生多认识几个字,能够尽早独立阅读。要尽可能让学生对识字充满兴趣,并在识字过程中产生乐趣,学得轻松些,识字教学效果才会更好。至于个别教师常把抄写生字当作惩罚学生的手段,更是要不得。这种惩罚不仅会严重破坏汉语汉字在学生心中的美感,消减他们识字写字的兴趣和热情,也是教师缺乏仁爱之心、有违师德的表现。
二是教知识。汉字是方块字,不同于西方的字母文字,每个汉字都包含着形、音、义。教师每教一个字,都要让学生认准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义,最关键的是要能够灵活运用。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在小学阶段要认识3000 个左右常用汉字,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要累计认识3500 字,并通过“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对识字教学作出了明确规定。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识字任务,数量上要达到3000 字,质量上要能巩固住,方法就是让学生反复练,直到掌握为止。写字要求达到2500 字,虽然留有弹性,但也总是越熟练、越多越好。知识是基础,无论是个人的关键能力、核心素养,还是学识、见识、修养,无不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
新课改以来,语文知识不受重视,原因很复杂。直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教育学生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教师课上要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知识教学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我主张,语文教师一定要具有深厚的语文知识素养,重视基础知识。重视不一定是要单独教,可以随时结合相关知识进行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语文知识包括语言、逻辑、阅读、作文、口语交际、文化、文学、综合学习等。语言知识包括文字、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和标点符号等。1954年,叶圣陶主持制定的《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意见》明确要求,初级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应以识字为重点。识字教学要让学生具有初步的语言文字知识,积累言语实践知识,了解汉字的造字和运用规律,学会分辨同义词、多义词,学习反义词,积累词语(包括成语和熟语),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汉字,而且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小就树立规范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
三是教文化。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数千年绵延不绝,就是因为我们拥有用汉字记录的大量文化典籍,这是中国人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础。汉语汉字不仅是中国人日常交流、沟通思想的工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是中华民族精神血脉之所系,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从来都是从识字开始的。过去的蒙学教育,就是让孩子从识字开始,在反复诵读中逐渐认识汉字,进而理解汉语。通过阅读和书写,学会用汉字和汉语习惯思考。这是中国人独特的表达方式,也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小学语文在教学生识字写字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日、月、木、水”等象形字,“上、下、左、右”等指事字,“刃、采、牢、休”等会意字,“江、河、松、柏”等形声字,都有着丰富内涵和生动故事。教师如果能够明其源流,结合汉字产生的理据,讲清楚文字背后的故事,一定能吸引住学生,引导他们一步一步进入由汉语言文字构筑的雄伟殿堂。识字写字教育,实质上也是语言教育、文化教育,以及民族情怀和民族精神的教育。
(二)识字教学怎么教
一是借鉴传统经验。前人在识字教学方面,总结出许多非常成功的经验。如唐彪《家塾教学法》:“初入学半年,不令读书,专令识字,尤为妙法。”王筠《教童子法》:“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能识两千字,乃可读书。”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要集中精力解决识字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配合扫盲需要,祁建华在1951年创造了“速成识字法”。1953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了《新华字典》。小学语文界先后创造出“随课文分散识字”“集中识字”“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字族文识字”“科学分类识字”“快速识字,提前阅读”等方法,大大提高了小学生的识字速度。无论运用什么方法,都要遵从儿童识字规律和学习实际。第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言语环境,把字音和字义结合起来,把识字与听话、说话结合起来。第二,根据汉字结构特点,通过分析字的结构和部件组合规律,指导学生认清字形。第三,分步指导学生写字,要尽可能地把认、读、写、用结合起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使学生能及时巩固。
二是养成良好习惯。语文学习的好习惯要“从娃娃抓起”,要让学生尽早养成识字写字的良好习惯。比如,学了生字,要及时巩固;遇到不认识的字,要勤查字典;写字要认真工整。小学生刚开始学写字时,常常会少一笔多一画,或张冠李戴,写错别字。教师要作好示范,让他们养成认真写字的好习惯,尽量不写或少写错别字。这里说的“尽量”有两个意思。一方面,指导小学生学语文,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树立学好的信心,要让他们相信,只要肯下功夫,人人都能学好语文,人人都能顺利闯过识字这一关;一时认错写错字没有关系,一回生两回熟,熟能生巧。另一方面,相对于培养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和良好习惯来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写了错别字实在算不上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只要他们愿意读,读着读着,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他们会慢慢分辨清楚认不准的形近字,自己纠正读错的多音、多义字,用错字或词不达意的现象也会越来越少。著名历史学家何兆武在《上学记》中,说他小学四五年级时读《水浒传》,曾把“天罡”“地煞”念成“天zh씓地áo”,后来还是他的堂兄帮他纠正过来的。其实,古人也会写错别字,只是说法不同,称“通假字”“异体字”“俗体字”等。在古人看来,只要不跟别的字混淆,不严重影响美观,多一笔少一笔,通常是不大计较的。
三是注重实践应用。现在科技发达,手机电脑普及,人们可以用语音输入、手指写字录入。但识字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用笔写,不仅要用硬笔,还要学会用软笔。要让学生明白,无论未来科技怎样发达,把字写工整是学好语文所必需的。中国人一定要会写中国字,但不必要求每个学生都练真草隶篆,也不必刻意模仿欧颜柳赵。当然,学生能有书法方面的素养更好,可以作为艺术特长,应予以鼓励。一般人只要能写好行书,让人看着舒服,就算练好字了。老话说“艺不压身”,对中国人来说,一手好字就是一张亮丽的“名片”,能为自己未来的人生增添光彩。
读书
学生到学校接受教育,当然是为了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养,而这些都离不开读书。古人有“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说。不少地方习惯把上学叫作“读书”或“念书”,人们也常用“书声琅琅”形容学校。教师要落实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根本任务,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唯有让学生读书,各科都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事业就是带领学生一起读书的事业。
(一)阅读教学教什么
一是培养阅读能力。小学生学了汉语拼音,会认字了,无论认识多少,熟练程度如何,都会急切地找书看。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让他们在阅读中及时用到认识的字,以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尽早教学生学会查字典、词典,这样,他们读书时再遇到生字生词,就能自己解决了。学生一旦开始读书,就相当于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他们会逐渐迷上读书,认识的字会越来越多,读的书篇幅越来越长,内容越来越丰富,阅读兴趣也就越来越大,有时甚至会忘记吃饭睡觉。上课时,教师要结合阅读,相机讲解与阅读有关的语文知识,如文字、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学、文化、逻辑等。比如,怎样分辨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怎样归纳段意,怎样精读、略读与浏览,等等。指导学生读书,要特别重视朗读和背诵,要让学生反复诵读、熟读以至背诵,由此培养他们的语感。该背的要背下来,特别是新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75 首古诗词,最好能够脱口而出、准确默写,才能在作文时用得上。阅读能力的形成,主要靠学生自主的听说读写实践。吕叔湘说:“白猫黑猫,会逮耗子就是好猫,要看逮住几只耗子。光逮住一个作文还不是最好的猫,还要逮文学欣赏,逮语文知识,逮百科知识,多多益善。”
二是教怎么运用。读书是为了能用。阅读教学要教学生怎么灵活应用,怎么把书中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教育部于1954年颁布的《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意见》指出:“要把词汇、语法、文章的一些规律性基本知识按儿童学习的要求作适当的安排,强调从语言实践来认识规律,应用规律。”新课程标准提出“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强调在教学中要突出综合性,将知识、技能、文本等加以融汇,开展阅读、积累、梳理、探究等实践活动。教师的职责在于启发、诱导、激趣,就像扶着小孩子学走路那样,扶的目的是让他自己走,不能总是扶着,要让他自己真正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动心。学生能自己读书,不用教师讲就能领会,阅读各种图书、报刊甚至网络上的文字,都能明其主旨,得其真谛,才算达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
三是立德树人。学生读的书本里,不只有字、词、句、篇,读书也不光是学习语法、修辞、逻辑、文章、文学,还要学习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艺术等方面的知识。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课内外广泛阅读积累知识,开拓视野,充实心灵,丰富人生;追求真善美,懂得人情事理,分清是非曲直;进而增长见识,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世界,懂得做人的道理,正直、理性、智慧,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敢想敢为,善作善成,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二)阅读教学怎么教
关于怎样读书,前人总结出许多很好的经验,如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重在整体把握;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形”;韩愈主张读书须“提要钩玄”;朱熹说读书要“手到、眼到、心到”。每个人都可以总结出自己的读书方法,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我认为,教小学生读书,要注意做到几个结合,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精读、略读与浏览相结合,读书与思考相结合,读书与语文实践相结合。
一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首先要用好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教科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年级统编教科书中有“和大人一起读”,先引导学生和大人一起读,再慢慢过渡到自己能够独立阅读。每册都有“快乐读书吧”,分别介绍了儿童故事、童话、寓言、民间传说、科普读物等。统编教科书中的课文编排有以一篇带多篇的特点,讲一篇课文,可附带若干篇泛读或课外阅读的文章。许多课文后还有“阅读链接”,比如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后,就链接了萧红《呼兰河传》的结尾部分,要求学生阅读,然后“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地将阅读从课内引向课外。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下册均有“名著导读”,分别介绍了中外文学名著,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也是从阅读单篇课文逐渐延伸到阅读整本书。课内阅读受时间限制,课外就没有限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如文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等题材的作品,但多读绝不是傻读、死读,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防止学生“走火入魔”。
二是精读、略读与浏览相结合。要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就要把精读、略读与浏览结合起来。很多教师不知道怎么区分,索性都按精读要求讲,而且以分析为主,这必然会影响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精读重在给学生作出示范,指点阅读方法;略读重在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上习得的方法,自主阅读;浏览重在扩大阅读视野,博观约取。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练习多种实用方法,如默读、快读、跳读、猜读等。书是读不完的,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合适的阅读计划,不宜一味追求数量,以免学生消化不了。
三是读书与思考相结合。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不能一味读书而不思考。苏轼的诗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也强调“熟读”要与“深思”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说清楚了没有,阅读时有没有感到“别扭”的地方;哪个词用得好,哪一句特别精彩。有时读着读着卡住了,感到不知所云,这也很正常,不用着急,不妨学学陆九渊,“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把不懂的暂且放在一边,只考虑那些对自己有用的。思考应该在读书的基础上进行,不能颠倒过来,还没有读书就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有的人终日瞎想空想,神游物外,光思考不读书,正如《荀子·劝学》所批评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四是读书与语文实践相结合。语文实践的方式,既可以是听说读写实践、综合性学习的内部实践,又可以是走出课堂和校园的外部实践。阅读教学也要避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要让学生树立一种观念——我的语文学习我做主。遇有不懂的地方,先问同学;读后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也可以与同伴分享、交流与切磋;必要时,再请教教师、家长或相关专家,自己能解决的尽量自己解决。新课程标准要求开展的“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更需要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比如,“整本书阅读”需要学生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有条件的班级,可以组织小型交流会,让学生展示分享自己的读书所得,相互启发,享受陶渊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之乐。开展“跨学科学习”,更可以沟通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把语文学习引向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围绕生活中的话题,开展阅读、作文、梳理、探究和交流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名人故居,开展调查走访、研学旅行,等等,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激发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这样,就把“读万卷书”同“行万里路”结合起来了。
作文
杜甫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人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小学生当然读不了那么多书,但可以学习其中的道理,并用于作文。比如,读书时,遇到好的词语、句子,及时抄下来。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一篇文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及时写下来,作为作文素材,等到写作时,就可以用上。这样,就自然而然地由读书过渡到作文了。小学的“作文”不单指书面写作,还包括口语表达。作文无非是用笔来表达,因此,口语表达又被称作“口头作文”。低年级的小学生尤其适合练习口头作文。
(一)作文教学教什么
一是鼓励乐于表达。小学作文教学最关键的,是要鼓励学生愿意表达、乐于表达,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平时写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说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读书要仔仔细细地读,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学生书读得多了,自然会有自己的看法;看见一个人,遇到一件事,想到一个道理,就会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一旦有了看法和想法,就忍不住要表达,非要说出来或写出来不可。作文无非就是用笔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出来,不仅不难,而且非常有趣。只要愿意学,肯下功夫,每个人都能学好,都能妙笔生花。
二是倡导自由表达。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主要学习写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记实作文属于“规矩文”,适合进行作文的基本训练;想象作文属于“放胆文”,更能体现学生才情,适合培养个性特长。无论是记实作文还是想象作文,在小学阶段都不宜要求过高,只要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够分段表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就可以。小学生对一切都感到好奇,求知欲强,富有幻想,上可九天揽月,下能五洋捉鳖,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他们从不缺乏好奇心,擅长联想和想象。教师要允许他们“异想天开”,鼓励“班门弄斧”,让他们大胆讲心里话,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写。所谓“童言无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翻绘本、连环画,读童话故事,但不喜欢讲大道理,也不喜欢被说教。
三是养成良好习惯。小学语文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比如,认真听别人讲话,不打断别人;与别人交谈要有礼貌,态度自然大方;留心观察事物,随时积累词语和作文素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快速构思成文,作业不拖拉;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愿意与同学分享交流;等等。鲁迅在谈他的写作经验时说,“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这些虽然是对成人写作说的,但与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道理是一样的。
(二)作文教学怎么教
一是要从“说”作文开始。小学作文教学,首先要从“说”入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来说,他们往往先学会说,再学会写;说比写也相对容易些,更适合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学生有时想说,但不一定能用准确的词句表达出来。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欲望,都希望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讲给别人听。教师要给他们提供机会,让他们自由表达,充分交流。表达的过程往往也是思考的过程。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口才,还锻炼了思维;听了别人说的话,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就会有感而发。一般来说,学生只要能说出来,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逐渐从说过渡到写。比如,低年级学生可以先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也可以编故事,还可以介绍自己和家人等。中年级可以通过观察描写自然景物、房间陈设、周围环境等,或写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或讲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的事情。高年级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生可写的就更多了,可以编故事、写人物,写读书笔记、读后感、导游词,甚至写小诗。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放开写,在说或写的过程中,感受他们的进步和成长。
二是解决“米”的问题。学生写作文时,常常感到无话可说,没东西可写,根本原因是缺乏素材,“无米下锅”。因此,教师要帮助他们解决“米”的问题。那么,“米”在哪儿?朱熹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就是三座“米仓”:一座是读书,另一座是想象,还有一座是生活。这三座“米仓”里藏着应有尽有的作文素材,教师要好好利用。作文学习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只能多读书、勤思考、多实践、勤练笔,以读悟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三是循序渐进教方法。作文训练要循序渐进。从说到写,从述到作,先放后收。教师可以启发诱导,指导方法,讲清规律,但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放任自流。可以先让学生从“言之有物”练起,积少成多,从写一句话开始,由短句到长句,由一个句子到多个句子;然后积句成片段,再由片段逐步过渡到首尾完整的作文。先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再逐步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读书(实践)的时间、互动的空间、发问的机会、表现的平台。比如,鼓励他们将每天发生的最精彩的事件、最想说的话、最真实的感受、最有价值的收获等,先在大脑里像“演电影”一样稍作回忆,再用简短的百来字记录下来,这就是很有意义又富有趣味的作文形式。批改作文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受时间精力所限,无法做到详批细改所有学生的每篇作文。教师可以指点方法,作出示范,让学生养成自己修改的习惯。学生可以自己改,也可以互相改。教师不定期抽查,以免流于形式。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多鼓励,批评要慎重下笔,以免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写作兴趣。小学作文教学成功的标志,是学生能自改作文,不等待教师批改。
随着新课程标准、统编教科书的颁布和使用,教师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语文教育“变”的一面上。其实,更应该关注“不变”的一面。语文教育要发展,要与时俱进,就不能背负历史的沉重包袱。但改革创新必须既观照现实,又尊重历史,不能顾此失彼。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不变”的,也不应该“变”,否则就不是语文了。过去曾有过教训,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教成文学课、教成语文知识课,有时干脆取消语文课,或把语文与政治课合并成“政文”课,都曾造成灾难性后果。教师必须坚守语文初心,牢记语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使命。在保证语文教育基本任务不变的前提下,语文教育理论、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等,则应尽可能“变”,而且必须“变”。这些“变”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有效、更便捷、更快乐。
总之,只有把识字、读书、作文这三件事真正抓实做好,小学语文学科才能落实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教育目标,完成新时代语文教育现代化的使命任务。
投稿路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