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高考下的”赋分制“导致“弃化学”现象,高一高二该不该选化学呢?
通过2021年江苏省选考数据可以看出,化学科目14.83%尴尬比例。原来的理科王者化学却成为同学们现在的“避之不及”,无人选、不敢选~但是化学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上至航空航天卫星,集成电路工业各种高新材料行业;下至百姓生活必不可缺,国家需要化学高端人才。如果是这样,逼着优秀的学生弃考化学,背离了党中央“科技强国”和高考选拔人才的初衷,那才是得不偿失。
保障比例的测算依据和方法是什么?
上面说到,保障机制就是针对“赋分制”而生的。
等级赋分最终分数的高低区域的排名和所选科目的人数息息相关,排名固定时,考生基数越大,赋高分的机会就越多。赋分制也就成为了选择同一科目的考生之间的竞争。那对选考比例低的学科来说,那就不是很公平了。
保障比例的测算主要依据国家人才宏观需求和高校人才选拔现实要求。
以化学为例,根据国家人才需要,依据相关学科对化学科目选考要求和全国高校近 5 年面向江苏的招生计划数进行测算,化学科目保障比例为当年高考总实考人数的 25%。
当化学科目实考人数占当年高考总实考人数的比例低于 25%时,启动化学科目保障机制。考生原始分转换等级时,将以保障比例(25%)对应的考生数作为等级赋分基数;
当化学科目实考人数占当年高考总实考人数的比例等于或高于 25%时,以实际参加化学科目考试的人数为等级赋分基数。
便于理解,举个例子:
比如整个江苏高二这一届参加高考的人数,约为33w人,那保障基数25%也就是8.5w人,但实际这一届选化学只有4万人,假设第4w名为C,那他实际赋分的分数就会比本来考的分数低很多。
那如果使用保障机制的话,就不在实际人数中进行排名,而是在8.5w人中排名,C大概排名在前30%这样,那在整个选科人数中的分数也会较之前高。
对选科人数少的学科实行再选保障机制,也是为了在赋分制中保证相对的公平。
简单来说,就是让同学们在选科时不走捷径,之前不少的同学在选科时,趋利避害,避难求易,选择自己把握大的学科,因为选考基数越大,在之后的赋分制中就越有利。
保障机制的出现,而能让更多的同学们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为之后的职业发展做考虑,而不是在选科中带着些许“功利性”。
那到底应不应该选化学?
总的来说,这个保障机制,对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来说,是没有什么影响的,第一届江苏省选科人数是33万人左右,化学人数的选科比例不满25%,所以,2021届考生会率先使用这个“托底”政策,可以预见,使用保障机制的后的赋分会比之前的分数高上许多。
但对成绩中等和其他四门选考成绩都不是很理想的同学来说,化学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
这边为大家简单解释一下:
以前,一般高中的同学不敢选化学,是避免与名校的同学们直接竞争,而去选择竞争更加激烈但容易学的地理、生物,整个江苏省选择地理、生物人数在27万人左右,也就是说,在成绩不是拔尖的情况下,去和全省27万人竞争,那你的等级只能靠后,赋完分的成绩自然不会很高。
但你如果选择化学,在当年选考人数不满25%的情况下,那就是和几万人竞争,同时还能保障在25%的人数基数上去赋分。经过赋分之后,分数可能比选择地理、生物还要高。
不管如何,关于选科,还是应该多综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兴趣、成绩、职业发展多方面进行考量,才能选择最适合的选科组合。
化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它和医学、科技水平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一个国家科技要发展,不可能离开化学,如果都投机取巧、趋利避害而丢弃化学,那长此以往,我们中国的科技水平,将会受到长远的负面影响,我想,这就是这次“托底政策”发布的初衷吧。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1/1726056427988_0.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