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考备考】高考历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一文让你搞懂!)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7953
发表于 5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高考历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一文让你搞懂!)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考试说明】

(1)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命题规律】

全国卷对本讲内容的考查坚持和追求学科素养培养、学科能力培养方向,注重引领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导向。试题对知识的考查更多地体现出综合性、灵活性的取向,注重通过知识的整合和迁移考查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加强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考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这是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命题的突出特点。在试题中融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命题趋势】

2018年学生在备考中应注意以下内容:主要从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历史地位与影响的角度考查主要考查明清之际新儒学反映时代特色的思想主张,并分析这些思想主张的经济根源。针对全国卷高考突出思想文明史与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之间的关系,强调思想发展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和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在复习中要打破模块,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二是从时代背景、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产生影响等方面,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认识两者的异同。三是梳理儒家思想发展的脉络,学会从多角度分析其在不同时代命运不同的原因。四是搜集“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言论,培养史料研读的能力。

考点1宋明理学

【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背景

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信徒众多,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危机。

2.唐宋时期,儒、佛、道三教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唐宋儒家学者为了重兴儒学,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易混辨析]

“三教合一”并不等同于“三教合并”

“三教合一”并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而是佛、道、儒的融合、渗透,为儒学的新发展、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内容

派别

代表

主要观点

程朱

理学

程颐

程颢

朱熹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法则;“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学伦理道德,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格物致知”是求“理”的方法;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陆王

心学

陆九渊

“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

王守仁

“致良知”“心外无物”“知行合一”

三、地位: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明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四、评价

1.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2.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史论归纳】

一、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宋明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教、道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们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二、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

【提示】(1)积极方面

①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②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③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消极方面

①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从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③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

三、全面认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关系

(1)相通之处

①在内容上是相通的,都承认“理”的存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在道德修养上,二者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学习、教育改变气质,克私去弊,改过迁善,以恢复“善之本性”或“善之本心”。

③二者的实质目的是相通的,都强调“理”是人所必须追求的,道德修养或人生的目的在于体悟“天理”,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与天理为一。最终目的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2)分歧之处

①在思想内容上:程朱之“理”侧重于外在的伦理规范对人的约束力,更具客观性和思辨性;而陆王之“心”则更侧重于人心对外在伦理规范的真诚接受和内化,更具主观性和简易性。正是这个差异直接导致了两流派在治学和修养方法上的直接对立。

②在修养方法上:程朱理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陆王心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发明本心”,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考点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背景

(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阻碍了社会进步;阶级矛盾尖锐。

(2)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3)思想:明代晚期,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4)个人因素:不少士人蔑视礼法,追求个性发展。

2.主张

(1)学术上: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

(2)道德上:批判传统道德,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3)哲学上: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了“天理”的存在。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王夫之

(1)世界观:强调“理在气中”。

(2)方法论: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颠覆了程朱理学“道在气先”。

(3)伦理学: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2.黄宗羲

(1)反对专制暴君政治,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者”。

(2)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3)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

(4)主张“是非决于学校”。

3.顾炎武

(1)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

(2)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3)主张“经世致用”。

[概念阐释]

“经世致用”的内涵

“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其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实际,要求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以解决实际问题。

三、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评价

1.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3.明末的批判思潮深刻地影响着清末民初的思想家和民主革命家,鼓动着反对清王朝的民主革命。

[误区警示]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并不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他们所提出的一些主张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传统思想的范畴,只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因此它们绝对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史论归纳】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的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

(2)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清初黄宗羲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提倡“经世致用”。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当时的思想家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知识交汇】

一、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点

理学思想

“理”是万物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修养论

强调“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求“理”)

“心即理也”“致良知”(通过内心反省求“理”)

相同点

实质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扼制人的自然欲求

内容

都是儒学的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

影响

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与传统儒学思想的关系

(1)批判、继承:黄宗羲批判旧儒学“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积极思想。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

(2)发展:提出一些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是前人未曾提出的,具有民主色彩。这些思想影响了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三、明末清初思想活跃但未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

明清时期,中国已进入封建社会晚期。

(1)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

(2)政治:专制集权制度压制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

(3)思想文化: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

以上因素决定了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跳不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决定了它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

四、儒家思想创立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试归纳儒家思想与其他思想的交融。

【提示】

战国时期

针对春秋儒学受冷落的境遇,荀子改造儒学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西汉时期

董仲舒糅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正统地位

魏晋隋唐时期

针对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的局面,儒学吸收佛道精神,三教合一。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形成盛唐的辉煌文化

宋代

在唐代三教融合渗透基础上,吸收佛道的有益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形成以理学为基础的局面

明代

王守仁把理学发展到“心学”,更多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宣扬“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学习交流
小学交流
初中交流
高中交流
大学交流
小学学习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初中学习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学习
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
初中历史
初中政治
高中学习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学习
高中生物
高中地理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成人考试
考研总复习
四六级英语考试
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考试
专升本考试
成人考试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各类就业考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