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双新”背景下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7953
发表于 4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摘要】“双新”背景下历史教学,不论是容量巨大的教学内容还是立意高远的教学理念,对于高中历史教师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本文结合上海市上海中学历史必修课程的设计与实践,探讨课程设计的方案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双新”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内容统整



自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教育部统编版历史教材开始在上海实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以坚持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这一要求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从强调记诵历史知识向涵养历史思维转变,体现了时代的先进性,也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我校历史组认真研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必修部分课程进行了设计,并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思考。

一、历史必修课程的整体设计

历史课程,尤其是必修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立德树人,学生应在修习历史必修课程之后,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必修课程设计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索如何在本校资优生的学情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1.以提高核心素养为目标

首先,历史必修课程设有“中外历史纲要”模块,上下册共52课,新教材内容总体容量大、知识点密度高、结论概括性极高。从知识点上看,新教材相较于旧教材内容至少翻了一倍。因此,如果我们仍采用以知识点为主的教学方式,面临的第一大困境就是在课时量不变的情况下根本完不成教学任务。其次,如此繁多庞杂的知识内容,在信息时代是否还有必要让学生死记硬背下来?显然,新教材鼓励教师转变教学观和教材观:历史教学的价值应重在发展历史思维;教材不是历史的全部,而应利用教材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教研组一致认为,我们不应落入“教教材”的窠臼,而应“用教材教”,以提高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为目标。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

在完成必修课程后,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以实证的精神和方法,准确定位史事的时间与空间,在时空的框架下以历史的眼光形成合理的解释;进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国际视野。

2.以编写教学指南为抓手

新教材新课程要能在全校有序实施,新理念要能在各备课组统一、持续地推行,有赖于集教研组之力编写历史学科教学指南。在历史学科强调单元教学与统整的大背景下,我们教研组进行了如下设计。

(1)单元主旨。依据课程标准,基于单元内各课关系及前后单元的历史趋势,把握单元教学核心主旨。

(2)单元目标。单元目标既要体现历史大势与通感,也要关注到史学思想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应是各课教学目标的简单叠加。

(3)单元各课逻辑关系。解读、明晰本单元内各课之间的逻辑关系,使课与课之间在教学时不至于相互割裂,以利于落实单元主旨与教学目标。

(4)单元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应指向单元主旨与目标,避免“面面俱到、碎史万段”。

(5)教学活动示例。根据该单元的教学主旨与内容,设计形式多样、情境丰富的教学活动,落实单元教学目标,提高核心素养。

(6)单元作业。其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单元重要知识的结构化梳理,以填空、表格等形式为主;二是以关注单元主旨与重点和难点为主的综合题,力求在长时段或多维度上串联材料与设问,增强学生历史的贯通感与提高学生历史的思辨力。

3.以落实立德树人为导向

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是教育理念。我们一致认为,教授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内容,不是为了把每个学生培养成历史学家,而是要把每个学生培养成合格公民。这就需要教师在主旨提炼、选材设问环节格外注重学科德育的浸润。

首先,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对于高中生而言,生硬宣讲唯物史观的理论,不仅晦涩难懂,而且在40分钟的课堂时间内也难以讲清,容易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在讲授必修课程时要结合具体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构建逻辑证据链条,形成历史解释。通过合乎逻辑的、有选择有设计的选材设问,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分析中,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分析工具,从而达成思想导向的功能。

其次,以家国情怀为落脚,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要达成这一目标,提炼主旨是重要前提。要增强学生的认同感,不需要反反复复地提醒他们,更不可以在某一堂课中刻意设计一个“爱国主义”环节,教师只要在每一堂课中提炼出一条主线,围绕这一主旨,让学生在学习了相应的具体历史知识后,得到豁然开朗的整体认识,从而能够在逻辑上、证据上形成认同。这样自然就能达到学科德育浸润的效果。

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路径

在必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校历史教研组总结出了以下实施路径与策略。

1.坚持我校“三高”传统,引领新课程的实施

首先,历史学科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是人的培养,而不是过度纠结于知识的容量和难度。因此,在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我们将坚持高立意,聚焦于核心素养的培育。其次,由于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因而教师不能依赖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而要努力创设高互动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解决陌生问题的能力。第三,五大核心素养不是互相独立而割裂的,必须将其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中进行大单元和大概念的整合设计,提高课程贯通意识,叙史见人、论史求通,以此提高学生的整体思辨能力。

2.注重整合教材内容,做好新课程的衔接

由于目前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中大量概括性论述都是建立在初中已经铺垫好史实的基础上,所以我们在备课时更要注重整合教材内容:一是避免纠结在初中已经讲过的知识点上,避免简单重复,反对面面俱到;二是以大历史观通盘整合设计,注重长时段历史发展脉络,强调多维度地思辨,向学生传达历史认识的结论远不如向其传达获得这种历史结论的思想方法来得重要;三是要转变教学观念,史学思想方法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通过必要的“课堂示范-模仿-迁移”所习得的。

3.合理设计作业体系,注重新课程的质量

一方面,我们将坚持传统的单元作业体系,选取典型题目,少而求精,巧而求通。另一方面,由于新课程内容浩繁,为避免学生上课只埋头记笔记,无暇思考,我们也已探索通过导学案的方式,将课程的逻辑框架清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更多地在课堂中集中精力思考、思辨,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

综上所述,我们将进一步把重点放在基于学业质量水平的教学评价上,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必然需要更加全面、多元的评价方式。新的评价方式如何做到兼具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不仅需要教师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动态结合,更需要教师探索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之间的平衡之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本文刊载于《现代教学》2022年5A刊,作者系上海市上海中学  刘育琦)
学习交流
小学交流
初中交流
高中交流
大学交流
小学学习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初中学习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学习
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
初中历史
初中政治
高中学习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学习
高中生物
高中地理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成人考试
考研总复习
四六级英语考试
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考试
专升本考试
成人考试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各类就业考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