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人类历史上的高考,从一千多年前就开始了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8313
发表于 6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高考即将来临,考生们奋斗通宵,十二年寒窗苦读,期待成为锦鲤,现代的高考条件优越,那么古代的人们为了科举考试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了。



唐代考场纪律太过严格,有人当场弃考

在谈论古代考试时,我们现在的人们或许会感叹,如今只需要关注考试的知识范围即可,即使要到外地考试,也可以轻松购买高铁车票,预定酒店房间,基本没什么问题。然而回到从前,古人参加一次考试可谓是备受考验,如同剥掉一层皮一样困难。

不只是交通问题,古人在赴考途中还需应对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包括乘坐的奇特交通工具以及自己步行的辛苦,另外还要确保身体健康,财物安全。在这种近似“穷游”的环境下,他们还必须抓紧时间复习功课。当他们终于抵达考场后,却又面临着严格的考场纪律,这无疑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在考场外等候时,古代考生往往早已是疲惫不堪。唐代的舒元舆在《上论贡士书》中生动描绘了这一场景:“试之日,见八百人尽手携脂烛水炭,洎朝晡餐器,或荷于肩,或提于席,为吏胥纵慢声大呼其名氏。试者突入,棘围重重,乃分坐庑下,寒余雪飞,单席在地。”

确实,古人参加考试时,除了携带必要的笔墨纸砚等用品外,还需携带干粮、席子、炊具等生活必需品,甚至有人会携带便于书写的家具。尽管他们已经做足了准备,但由于考场纪律严格,他们只能带着简单的席子进入考场,甚至在下雪天也要坐在冰冷的地面上。

最令古人痛苦的莫过于考试前的搜检环节。几乎每位参加过考试的人都对此深感不满。杜佑在《通典·选举三·历代制下》中记录道:“阅试之日,皆严设兵卫,荐棘围之,搜索衣服,讥呵出入,以防假滥焉。”考场守门的官员会大声呼唤考生的姓名,检查他们的证件,并对他们进行搜身,以防止作弊行为。如果发现任何异常,他们便会立即将考生赶出考场。

考试纪律严格没问题,但多少有点伤害读书人的自尊心。唐朝出现了一位勇敢的考生——李飞。他无法忍受官员的傲慢态度,最终选择放弃考试。据杜牧《樊川文集》记载,李飞来自江西,才华横溢。在参加礼部考试时,官员大声呼喊他的名字,检查完证件后就让他进入考场。然而,李飞却对此表示质疑,质问官员:“如是选贤耶?即求贡,如是自以为贤耶?”随后,李飞挥一挥衣袖,扛着行李回到了江东。

李飞弃考后,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李戡”,隐居在阳羡乡里,专注于文学批评。他的主要批评对象是元稹和白居易,认为他们的诗歌过于纤巧艳丽,有伤风化。然而,他的观点与当时的主流观点相悖,因此名声大噪。此外,他还编写了一本名为“当代诗人作品集”的书籍,旨在倡导正统的诗歌风格。

尽管李戡后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当年的弃考行为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也从侧面反映出唐代科举考试纪律的严格。



宋代防作弊措施升级,苏东坡“盲猜”也错了

李戡曾因考场上被胥吏直呼其名而尴尬不已,若是生于宋代,恐怕会受更大的困扰,因为宋代对考试进场的审查极为严格。唐、五代时期虽有挟书、传义之禁令,但实际执行并不严格。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论考试进士事宜状》中便提到:“准礼部试进士例,许用书策,兼得通宵。”

然而,到了宋代,挟书、传义已被明文禁止。自宋太宗起,为防止考生作弊,特设监门与巡铺官,严密监视考场纪律。考生入场前需解衣接受检查。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鉴于解衣检查有损士子尊严,遂废止该项规定。尽管不再解衣,但考场仍派兵巡逻。元祐年间,巡逻人数增至百余人。苏轼对此有生动描绘:“诃察严细,如防盗贼。”

此外,防作弊措施亦不断完善。如今我们在考场常听到的“请考生按位就座”便是源于宋代。而宋代最著名且影响深远的防作弊手段则是实行弥封(糊名)、誊录制度。

谈及弥封、誊录制度,其严格程度令人惊叹。据载,苏轼竟因此事打赌失败。故事主角为李廌,苏轼对其赞赏有加。某次省试,苏轼任主考官,看到一份试卷不禁“呵呵呵”大笑,欣喜若狂,并在试卷上写下数十字评语。为证明自己判断无误,苏轼与黄庭坚打赌。待拆封核对成绩时,苏轼却发现并非李廌所著,而是另一考生章持。李廌虽才情出众,却屡试不第。

尽管防作弊措施如此严格,仍无法完全杜绝作弊行为。一些书商抓住考生急功近利之心,推出供考生携带入场的小册子。北宋中期之前,此类小册子多为手抄本;北宋后期,雕版印刷的小册子问世。《宋会要辑稿》记录了当时考试作弊盛行的情况:“蝇头细字,缀成小册,引试既毕,遗编蠹简,几至堆积。兼鬻书者,以《三经新义》并庄、老、字说等,作小册刊印,可置掌握,人竞求买,以备场屋检阅之用。”

据说南宋时期,建阳地区形成了制作这类作弊小册子的产业链,且小册子被称为“夹袋册”,售价昂贵。考生为将小册子带入考场,可谓费尽心机,有的藏于鞋底,有的塞进食器……尽管前车之鉴历历在目,仍有人冒险尝试。

虽然有人可能会侥幸在考试中作弊成功,但未来漫长的人生之路,真的可以通过作弊来走完吗?因此,考试,诚信才是最重要的。



古代考题也疯狂,处处都是“扣分点”

当我们成功克服一切考试难题,坐下来等待答题的那一刻,古代和现代的考生都不得不面对同样的灵魂拷问:这份考卷究竟讲些什么呢?为何那些未曾预料到的题目也会突然出现呢?

这类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题目,在唐代多半是经帖类题型,宋代则是墨义类题型,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填空题。例如唐代的经帖,其目的在于考察考生对经典知识的熟练程度,也就是记忆力。然而,这种出题方式有时被形容为“刁钻”,甚至有些人认为它“缺德”。这种题型通常会遮盖经书的上下文,只留下一行,然后裁剪成帖,去掉其中几个字,考生需要填写出这几个字。

宋代的墨义也并不轻松,考试难度与唐代相当。根据马端临所见的吕夷简应解试的试卷,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考题情况。例如“作者七人矣,请以七人之名对”,或者“见有礼于其君者,如孝子之养父母也,请以下文对”等。这些题目需要考生死记硬背才能作答,想要通过考试,全靠记忆力。

虽然诸科考试的难度较大,但如果记忆力不够,还是很难通过。因此,大部分考生选择了进士科,因为该科目的试题较为灵活,除了经帖、墨义外,还有诗、赋、论等,这样既不必死记硬背,还可以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因此,当时的考生非常看重进士科。

然而,即使是进士科的开放性试题,也并非易事。答题和评分标准都非常严格,需要考生绞尽脑汁。诗赋必须符合特定的写作规范,如对偶、音律、韵脚、字数等,处处都是“扣分点”。尤其是韵脚,考官不仅会提出要求,还会指定韵脚,一旦出错,就可能面临“挂科”。据魏泰在《东轩笔录》中的记载,大才子欧阳修在17岁时参加随州解试,因落入官韵而未能录取。

除了这些严格的答题要求,古人也像我们一样,需要掌握答题的技巧。尤其是近年来流行的作文模板,尽管常常受到批评,但在考试中,很多人仍然会选择使用。毕竟,“一分一操场”嘛!在南宋中期,曾兴起一种名为“永嘉文体”的模板作文,主要是借助经义和历史事件来探讨政治制度和政策,以及如何提高国家治理效果。这种文体在科举考试中曾经风靡一时,学会后能够降低“挂科”风险。

除了掌握知识点和答题技巧,现代人还非常注重“卷面问题”。许多教师都会反复强调书写的重要性,“衡水体”便是在这种背景下走红的。实际上,古代也存在“卷面分”的概念。明朝初年,朱元璋和朱棣两位皇帝大力推广书法,使得帖学盛行。对于科举考试,朝廷明确要求用楷书答题,力求工整,这种字体被称为“馆阁体”,因此许多考生在日常生活中努力练习。如果字迹潦草,即便文章写得再出色,最终也可能无法通过考试。

请您不要嘲笑古代考试内容的奇特,古代和现代一样,都经历了多次“教育改革”,无数人为之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奇葩答卷上“热搜”,金圣叹是“废话文学”鼻祖吧

在社交平台上,有学生因考试紧张得秃顶,也有人考场发挥如脱缰野马,引人捧腹大笑。人们常在微博、微信、豆瓣等处看到教师分享的奇怪答卷,网友们都忍不住发出一阵欢笑声。然而,你可能以为古代的学者们都是严肃刻板的形象,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的幽默感甚至能让考官也跟着乐呵。

明朝时期,有位名叫邢昉的文人,年轻时便才华横溢,但多次科举均未成功。43岁那年,他已是第六次参加乡试,这次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向考试生涯说再见。据记载,邢昉答题时故意表现出疯狂的样子,写下了许多离经叛道的言论,完全无视考试规则。其他考生的怪异答案可能会令考官啼笑皆非,但邢昉的回答却让主考官连连摇头,最后甚至将其试卷丢弃。对此,邢昉毫不在意,反而自嘲地说:“做官有何意义,人生在世,只要留下一个狂妄的名声即可。”

明末清初的文坛巨匠金圣叹也曾因奇特的答卷引发关注,而且不止一次。首次引起轰动是在他首次应试时,题目为:“吾岂匏瓜也哉,焉能击而不食。”这道题的主旨显然是怀才而莫展,正常人就算理解错了,最多也就是写上几句奇葩的话,但金圣叹不同,他的答案那是跨学科,直接当成是艺考。他在试卷上画了一个光头和尚和一把剃刀,并解释为“此亦匏瓜之意形也”。

金圣叹再次成为焦点,同样是因为考试,题目为“吾四十而不动心”。金圣叹在试卷上连续写下三十九个“动心”,并解释称:“孟子曰四十不动心,那么三十九岁前必定动心。”这与写一篇500字作文,全文只有“我的妈妈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漂亮”又有何区别!原来,“废话文学”的先驱竟是金圣叹!

清代关于奇特答卷的趣事层出不穷。除了广为人知的“妹妹(昧昧)我思之”,考官批注“哥哥你错了”之外,还有一位考生竟将考官逼成了戏精。据史书记载,清朝太守张船山在登州府担任主考时,以《伯夷叔齐》为主题,要求考生以“八卦文”作答。一位考生别出心裁,将“伯”“夷”“叔”“齐”四字拆分,每字各写两股。张船山看后忍俊不禁,立即在试卷上写下一篇短文:“孤竹君哭声悲,叫一声我的儿啊,我只知道你在首阳山下做了饿杀鬼,谁知你被一个混账东西做成了一味吃不得的大(炸)八块。”

由此可见,无论多么重要的考试,总会出现一些令人捧腹的奇葩现象。这正是生活的真实写照,既有欢乐,也有悲伤;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古人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能坚持学习,努力应考,作为现代人,我们又怎能轻言放弃呢?
学习交流
小学交流
初中交流
高中交流
大学交流
小学学习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初中学习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学习
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
初中历史
初中政治
高中学习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学习
高中生物
高中地理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成人考试
考研总复习
四六级英语考试
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考试
专升本考试
成人考试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各类就业考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